作者介绍
陈苑锋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理学博士,高级职称。英国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评委、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专家评委、上海市工程系列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专家评委等。
先后在三星(韩国本部)、华为、阿里巴巴、美的集团等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在集成电路、智能产品、机器人和物联网领域有多年研发经验。
董雪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激光成像、图像处理、自主移动平台的传感器融合、即时定位导航及路径规划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扬帆计划、沃尔沃汽车可持续发展项目等。
熟悉车端传感器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传感器融合。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集中于单目无监督深度感知算法,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数据挖掘,基于CONV-LSTM、光流神经网络的高频高分辨率图像重建,端到端神经网络的复杂系统建模等方向。
马建军
国汽智控车辆应用高级副总裁,汽车行业资深专家,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联盟高级顾问,美国知名孵化器Plug and Play创业导师。
拥有12年IT开发经验,在软件、互联网、电信、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有丰富的大型项目经验;13年汽车电子产品开发和运营经验,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音响等领域。曾在汽车主机厂、汽车电子Tier 1厂商、汽车软件公司等诸多汽车领域公司就职,担任创新、研发、战略、运营等重要工作,具有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和汽车行业跨界量产管理经验。历任国汽智控高级副总裁、佛吉亚(中国)首席技术官、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哈曼集团技术研究部总监等多个高管职位。曾获10余项海外发明专利授权,包括多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智能音响的发明专利。
徐守龙
联通智网华东总经理,辛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曾任上汽大众移动互联总监、捷豹路虎大中华区车联网事业部负责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汽车产业协会理事,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博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程硕士,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士。
朱兆颖
AIII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工信部国家人工智能标准总体组专家委员、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副理事长兼副院长、长三角专精特新产业基地理事长、中国贸促会上海标准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客座教授。
徐永龙
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正高级工程师,德国汉诺威大学工学博士。第三批国家特聘专家,国家特聘专家联谊会创始人之一、首任副秘书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批特聘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裘维东
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秘书长、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再利用促进中心主任、上海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基地主任、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司法鉴定所责任人、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责任人,以及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知识产权鉴定机构负责人。
陈巍
人工智能芯片专家,具有高级职称,千芯科技董事长,清华大学博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专业会员,研究领域为大模型技术、存算一体AI芯片技术、RISC-V架构与编译。曾担任领域知名AI企业首席科学家、国际存储大厂3D NAND芯片首任设计负责人,带队研发了国内首个医疗领域专用AI处理器、国产嵌入式存储器产品平台。获得中国与美国的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了《GPT-4大模型硬核解读》《GPT-4核心技术分析报告》《GPGPU芯片设计:原理与实践》等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
贺光红
冉熙光智能董事长,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科学系。先后就职于德州仪器、NXP、Nuance、仙豆智能、法本汽车电子等公司,历任平台负责人、方案专家、副总经理及汽车电子总经理。对汽车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有丰富的研究及应用经验。目前在汽车工程协会会员单位参与智能汽车分级、标准的制定,同时与吉利、合众、五菱等大型车厂就汽车智能化及其分级等展开广泛合作。
胡爽禄
本科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同济大学联合硕士。专注自动驾驶赛道10年,打造过多款重量级产品,负责过多款新车型开发,参与了上海、成都、北京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规范制定,主导了无锡经开区、云南滇中新区智慧交通设计和落地。
李俊辉
商汤科技AI算法专家,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自动驾驶(AI+Robotics)专业硕士。2021年6月回国发展,曾就职于国内汽车领域Tier 1外企、整车主机厂和互联网公司,具有丰富的自动驾驶行业工作经历。
林源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研究方向包括同步定位与地图建立、多传感器融合定位。
王鹤颖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研究方向为无人车的路径规划与自主探索。
陈昊阳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方向包括视觉SLAM算法、智能碳补集系统及碳足迹分析等。
叶文韬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图像特征信息的术前与术中图像配准、机械臂导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