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朕成了暴君](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73/53107373/b_53107373.jpg)
第39章 兵变的警诫
最初的兵变是在有秩序、有纪律的状态中进行的。
兵变者制定了相关的条令,由两名自缚的士兵在前面开路。
众士兵则藏刀以随其后,蜂拥来到吴善言处上诉,要求按照原先的标准发放兵饷,并以钱支付。
谁料吴善言竟蛮横地回答说:“削减兵饷已成定局,不容改变。如众位嫌饷银太少,就请回乡务农去吧。”
吴善言的表态,激怒了心怀不满的士兵们。
士兵们一拥而上,将吴善言捆绑起来,狠狠地痛打了一顿。
张文熙等人多方劝谕,并支出两千酒食钱以示慰劳,士兵们才逐渐散去。
接着,张文熙又严辞责备吴善言带兵无方、自取其辱。
同时,他并答应一次性支付五个月的粮饷、再预支三个月的粮饷。
暂时平息众怒后,张文熙又立即上书报告朝廷。
朝廷闻讯,害怕引起其他地方驻兵的连锁反应。
也就没有采纳征调边兵以武力平乱的建议,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
在张居正的提议下,张佳胤以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身份督抚两浙,“特命便宜从事”。
为了不刺激兵变者,张佳胤赴浙时,不仅没有带大部队前往,甚至连卫队也不要。
在张佳胤“单车独行”赴浙途中,兵变实际上已经平息。
事后,吴善言去官归家,其余有关人员降级调用。
“听起来没有伤人害命,也没有什么破坏,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朱翊钧端起茶水,慢慢喝着,却并认为这么简单。
只是一个地方的驻军缺粮少饷?显然是不太可能。
那些营兵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家,也断不可能行兵变之事。
“那个吴善言也是混蛋,要是家有田地,谁去当兵领那一月九钱的饷银?”
“既不能足额发放饷粮,又没有田地安置将士退伍,就这么吃不饱也饿不死地勉强活着?”
朱翊钧微皱着眉头,意识到大明的财政情况远没有想的那般好。
“或者,拖欠饷粮并不是朝廷的问题,而是文官武将的贪污克扣?”
朱翊钧沉思良久,抬头看向陈矩,随意地问道:“兵变之事,多有发生吗?”
陈矩微微躬身道:“不知皇爷说的是本朝,还是前朝?”
“本朝多否?前朝又如何?”朱翊钧有些疑惑。
陈矩恭谨地奏道:“皇爷,本朝兵变不多,此次杭州兵变规模不大,平息得也快。”
朱翊钧轻轻颌首,以目光示意他继续往下讲。
陈矩继续奏道:“但嘉靖一朝,兵变次数较多。只是大同便有四次,且极为严重……”
嘉靖三年,大同镇在修筑城堡时,官员贪污,竭力压缩开支,致使军人劳役沉重,家眷无法安置。
而且将领督工苛刻,残酷虐打士卒。
结果引发众怒,激起了兵变,历时九个月才得以平息。
兵变中,参将贾鉴、巡抚张文锦、知县王文昌被杀。
还有大量百姓被死于非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边关的社会安定和军事防御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十年后,这一幕再次上演。
将领冷酷严苛,视士卒为草芥。
繁重的劳役和残忍的刑罚,使士兵们忍无可忍,再次酿成大规模兵变。
乱军占据大同城,新任总制刘源清贪功嗜杀,不以安抚为计,竟然调大军强攻,并要决河淹城。
最后此事惊动了嘉靖,斥责罢黜了刘源清。
又另派总制张瓚招安封赏,才平息了五月之久的兵变。
但是,大同城内的军民百姓已是死伤枕籍,饿死无数,实乃人间惨剧。
“大同乃九边重镇,京畿北部藩篱,一旦有失,京师将陷于危殆。”
朱翊钧眉头皱得更紧,心中震惊不已。
万万没想到,当初把北元驱逐于塞外的明军,竟然已经衰落到了这个程度。
“不,不是明军衰弱,而是制度败坏,贪腐的文官武将更是火上浇油。”
朱翊钧在后世的网络上曾经看过一句话,“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这似乎是改编自“八旗满万不可敌”,但也切合了“粮饷充足,甲坚兵利”的取胜之道。
“把粮饷足额发放到将士们手中,就那么难吗?”朱翊钧垂下眼帘,半晌无语。
大同兵变平息后,朝廷也被迫采取措施来缓解矛盾。
除将刘清源等贪功妄杀的酷吏拿问惩办外,对兵变参与者的处置也比较宽松。
朝廷还免征了大同士卒当年本应缴纳的屯粮;
并规定守城放哨岗位上的军卒,以后不再种纳屯粮。
因为他们已经为国家服役,所以不再承担其他徭役;
同时,还发放了拖欠的军饷冬衣,改善了戍卒的生活状况。
“早干嘛去了,非要酿成大祸,造成轰动,才知道补救。”朱翊钧忍不住吐槽。
得到改善的估计只是大同的军户,其他地方的呢?
不是没闹事,就天下太平,就生活得安逸。
或许只是将领稍微仁慈,剥削和压榨轻一些,还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
但要依靠这样的士兵组成的军队打胜仗,显然是不太实际的。
朱翊钧终于明白为何会有家丁的存在了,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发放的粮饷数额不足,与其大家平均分配,谁都吃不饱,不如倾斜分配。
家丁得到更多,保证他们能够卖命作战。
普通的士兵就只能勉强饿不死,打仗时也只能干点杂活儿,站脚助威的角色。
多得多劳,少得不劳,倒也算是另外的一种公平合理。
“但戚家军却是个例外,因戚继光治军严厉,不拖欠饷银,又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
“如此看来,明军的发展模式应是戚家军。戚继光和李成梁,也是高下立判。”
朱翊钧轻轻地叩击着椅子扶手,有着奇异快速的节奏,也只有他知道是什么乐曲。
“就让那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吹走我走心里那段痛那段悲…..”
戚继光守蓟镇,乃是京师门户,虽无赫赫战功。
但能御敌于外,使蒙古人难以叩关害民,百姓能够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