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朕成了暴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世界那么大,朕想去看看

都是得罪人的改革政策,张居正希望冠以自己之名,为皇帝挡下攻讦的言刀语箭。

反倒已经得罪了一大批,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也不在乎再来一批。

更深一层的考虑,张居正可能也希望借此向皇帝表赤忠之心,说是讨好奉承也可以。

“骂名我担了,攻讦我挡着,还不够赤胆忠心嘛?”

或许在万历看来,这是邀功买名。

但朱翊钧却知道,皇帝是不需要这样的功,也不需要什么名。

如果他连这一点都看不穿,岂不是跟万历是一路货色,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既然明白张居正的心意,朱翊钧也不纠结,检查一遍后,便欣然准奏。

宗藩条例就不用说了,阻力除了宗藩也没有别人,文武百官说不定要鼓掌叫好。

清丈隐占田亩的省份,朱翊钧首先选择了河南,这与张居正意见基本一致。

河南的耕地数量大,人口多,但藩王也多。

周王、赵王、郑王、唐王等,将河南田地占据大半。

朱翊钧的计划是从北向南,一省一省地清丈,得到准确的耕地数据。

同时,清丈出隐占田地,也能减轻百姓负担,减少大量流民。

之所以先选北方,当然是因为北方百姓生活贫困,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地。

河南之后是陕西,然后是在明清两朝贪腐频发的山西。

至于摊丁入亩这项新政的试点,朱翊钧则定在了北直隶。

兹事体大,在眼皮子底下,东厂、镇抚司都能派上用场,能杜绝官员的懈怠渎职。

既然是试点,朱翊钧自然希望能取得成效,以便推而广之。

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进行完善和改进。

摊丁入亩虽然得到了张居正的赞同,认为是对“一条鞭法”的改进,于民有利。

但实施起来,是否会有什么意外和困难,却是谁也料不到的。

朱翊钧虽然急迫,但还是相当谨慎。

而借着清丈隐占田亩和摊丁入亩,他既要打击藩王,也要整肃一批贪官污吏。

“吏治是最重要的,否则,歪嘴和尚念经,什么好政策也会成为残苛之政,伤民害民。”

朱翊钧正是有此担心,才不敢大面积地铺开,以免因为贪官污吏,而造成极坏的影响。

“启奏万岁,司礼监秉笔太监田义在外候见。”值事太监入内禀报。

朱翊钧暂时甩开思绪,随意地说道:“让他进来吧!”

时间不大,一个身材中等、面庞白净的太监进到殿内,跪倒叩首。

朱翊钧抬了抬手,开口问道:“可是皇店都布置妥贴啦?”

田义在万历二年被提拔为文书房当管事,为司礼监的助手(相当于机要秘书)。

明朝时,宦官升入司礼监,必须是文书房所出,相当于是司礼太监的预备班。

田义升入文书房管事后,因才干突出,先后升为内官监太监,直到八名司礼监秉笔太监之一。

张鲸领了为永宁公主选驸马的差使,工作忙碌,朱翊钧交代的事情,便由田义来办。

“回万岁,俱已办好,可择日开张。”田义恭谨地奏道。

朱翊钧脸上露出笑意,说道:“尽快开业吧,朕会去看看。”

田义犹豫了一下,垂首劝谏道:“万岁不宜轻出皇宫,万金之躯岂能白龙鱼服行于市井?”

朱翊钧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朕在紫禁城住了二十年,并未看过京师的风貌,更不解民间疾苦。”

“难道只看奏疏题本,只看访单,便知民情?还真以为天下太平,盛世繁华呢?”

田义也挺同情皇帝,但还是坚持劝谏道:“可,可这不合礼制,安全也难以保障。”

朱翊钧挥了挥手,说道:“朕也只是这么一说,你退下吧!”

田义闭上了嘴巴,躬身退下。

朱翊钧并不是随便一说,而是确实有想法,也想付诸行动。

尽管帝王微服私访多是民间传说,但还是有那么一两位帝王确实做过。

在明朝,除了太祖,可能就是宣宗朱瞻基和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就是好奇贪玩儿,留下了游龙戏凤的民间传说。

朱瞻基却是真的了解到了民情,他在位十一年,称为“仁宣之治”,又被认为是明朝的黄金时代。

朱翊钧则是一半好奇京师风貌,一半想看看大明百姓的状况。

其实,未必需要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谈话聊天,才能体察民情。

看人的穿戴打扮,看人的精神面貌,有时候可能会更准确。

遍地流民乞丐,百姓多脸带菜色或忧苦神情,便也能猜出大概。

京师乃首善之地,如果甚是不堪。那其他地方的百姓生活,岂不更加凄苦?

“世界那么大,朕想去看看。”

朱翊钧走到殿门处,望着外面那点地儿。

天天看,再富丽堂皇,也如同囚笼,腻歪。

“传张宏和刘守有见驾。”朱翊钧回到殿内,沉声吩咐值事太监。

如果在京城都保障不了皇帝的安全,东厂和锦衣卫留着还有什么用?

…………….

文渊阁,内阁值房。

次辅张四维看过新颁下的圣旨,微皱眉头。但也仅此而已,并未置词。

三辅申时行却在仔细阅看后,捋着胡须思索半晌,慨叹道:“江陵公不惧毁谤,推出新政,令人赞佩啊!”

张四维眼珠一轮,脸上露出微笑,看向申时行,附和道:“张首辅以天下为己任,独立而不惧,真乃一世豪杰也。”

“宗藩之敝早已有之,弘治、嘉靖皆有整改,却难治根本。”

申时行的手指在桌上敲了两下,说道:“此策更加高明,行之长远,或可解百世之忧。”

张四维沉吟了一下,不太乐观地说道:“虽然朝廷解除限制,允许辅国将军以下可举他业,但那些宗藩身无长技,恐怕亦难自食其力。”

申时行颌首赞同,却有些鄙夷地说道:“那是他们的事情,朝廷做到此,已是仁至义尽。”

万历五年,作为申时行的“座主”,张居正推荐其出任吏部右侍郎。

吏部掌管官吏铨选,职权颇重,列六部的首位。

申时行到吏部后,事事秉承张居正的心意,张居正大为高兴,以为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