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移宫案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章 权利交换

话毕,众人皆缄默。

朱常洛见状,再次开口道:

“朕再强调一遍,诸位都是我大明宗室勋戚,是与国同休之人。”

“只要大明存在、大明强大、大明富有,诸位的家族就能永享权势与富贵。”

“天下一体纳税,朕会以身作则,先从皇家开始施行,而后依次推及藩王、外戚、勋贵、官僚、缙绅等等人群。”

“朕在此可以给诸位一个承诺,若有朝一日,皇帝不再带头纳税,诸位尽可不用缴税。”

“只是届时天下会是个什么样子,朕不妨大胆推测。”

“想来是朝廷无人力、无武力、无财力。”

“无力对外战胜异族,无力对内镇抚叛乱。”

“无法维持一切食利群体的合理诉求,保护不了任何肉食者的权势富贵。”

“外敌入侵,藩镇割据,江河逆转,日月倒悬,天下崩解。”

“届时便是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

“等到内忧外患一起爆发,皇家自是首当其冲,之后的宗室也好,勋戚也罢,大明没了之后,一切依附于大明朝廷的世袭权贵,便都没有义务再向大明缴税了。”

英国公张惟贤闻言,眼中闪过复杂神色,他拱手道:

“陛下为何如此悲观?”

“臣等世代食君之禄,自然世代忠君之事,响应朝廷政策乃是本分。”

“何况还有陛下亲自为宗勋争取利益,宗勋一定会支持陛下的一切决定,勋贵群体永远和陛下一条心。”

张惟贤表态后,众人也纷纷附和。

朱常洛闻言,面露笑容。

话已经明说到这个份上,若是还不能响应政策,那就真没救了。

勋贵就算再烂,多少还是有几个目光长远之人的,只要朱常洛能保证皇家带头纳税,那勋贵就能保证多少交点。

大明洪武时期清丈田亩,天下共计850万顷耕地。

那可是开国时期,到处都是荒地,尚且有如此多的田亩。

如今开国250多年,能种的地基本都开垦完毕了,田亩只会多不会少。

假如按一亩地征收一斗粮计算,一年也能征收8500万石粮食。

哪怕征收不利,效率只有一半,那也有至少四千万石粮食。

远远超出如今朝廷每年不到两千万的税收。

只要能争取到大明最大的食利群体支持,也就是宗室、勋贵、外戚群体的支持,朝廷的税收就够花了。

而想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光靠皇帝带头缴税可不够,还得有其他的利益交换。

朱常洛开口道:“既然此事大家都没有异议,那朕说第三件事,关于八辟八议的问题。”

这句话说完,众人神情再次一震,又是一桩关系到特权的问题。

朱常洛凝重的说道:

“皇家、宗室、外戚、勋贵,这是咱大明朝的四个特权群体。”

“所谓特权,便是在各项律法制度层面,可以享受与一般群体不同的政策优待。”

“所谓八辟八议,便是特权群体在律法层面享受的特权。”

“朕事先言明,朕坚决支持特权群体享受特殊优待。”

众人闻言,心中松了一口气,而后继续听朱常洛说道:

“朕意,成立‘宗勋审理院’,专门负责审理涉及特权人员的案子。”

“虽说自古便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言,但同罪不代表同罚。”

“罪名可以一样,但如何处罚却与庶民完全不同。”

“朕意,宗勋审理院由瑞王担任主审,英国公担任副主审。”

“案子审理清楚后,拟定处理建议,交由朕批决,不再交由三法司过问。”

众人闻言,心中再次出现各种想法。

皇帝这是想和宗勋结盟,想把宗室勋戚拉到一个阵营里。

在利益层面折损,在特权层面补偿。

皇帝这一手,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倒是有些意思。

瑞王眼神微动,心中生出丝丝火热,这是权力散发的味道。

张惟贤若有所思,他已经老了,他连京营都不想管,更别说宗勋这一摊子烂事。

但皇帝的这份“诚意”确实让人眼热。

张惟贤不在意,定国公徐希、成国公朱纯臣二人却是相当眼热。

相比利益,位高者更喜欢权力。

只有在得不到权力的情况下,才会退而求其次的追求利益。

但现在皇帝摆明了,他想用权力换取利益,众人想到这一层后,立刻对一体纳税之事不那么反感起来。

心中那点刚刚升起的大胆想法也迅速扑灭。

皇帝愿意用权力换利益,那是不是代表他们若是让出更多的利益,就有机会掌握更多的权力?

这可是没准的事。

权利权利,权在利前。

利办不到的事,权可以办到。

权力办不到的事……那就是权力不够大。

朱常洛掌握着最高权力不假,但权力既然是一种力,那自然就要有受力点。

以前的皇帝把力全部借给了官僚,现在的皇帝愿意把力借给宗勋。

这个微小的变动和发现,让在场大多数宗勋都有些心热。

似乎支持皇帝是个性价比更高的事。

在这一刻,皇帝与宗勋的诉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互补。

朱常洛问道:“诸位对此事有没有异议?”

众人闻言,纷纷表示没有异议。

朱常洛点了点头:“那朕说最后一事,关于成立郎中寺的问题。”

众人闻言有些不解,只听朱常洛开口道:

“自先秦两汉至隋唐,宗室勋戚子弟一直都是皇帝的环卫郎官。”

“在皇帝身边耳濡目染两三年,而后外放地方积累军功政绩,将来入朝为官,执掌大权。”

“这才是正常的宗室勋戚子弟晋升途径。”

“但本朝自建立至今,关于宗室勋戚的培养任用一直是制度空白,根本没有给出任何发挥才能,建功立业的机会。”

“科举制可以保证选拔出来的士子有着足够的学习能力,但用圣人经典是无法指导做事的。”

“因此新科进士们才要在各个衙门观政,学习观摩各级官僚办事的经验,经过一年的观政学习后才能下放到部院或郡县,执政一方。”

“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官僚是可以花时间培养的。”

“进士只是学习能力强一些,因此花上一年时间就能培养合格。”

“而朕以为,宗勋子弟只要头脑正常,学上两三年也是可以培养成合格官僚的。”

“只要朝廷给这个机会。”

“此前的朝廷自然没这个机会,但现在朕愿意给这个机会。”

“只看诸位愿不愿意把自家适龄男丁送来,交给朕培养。”

“忍不忍心让他将来闯荡四方,建功立业,为国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