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讲中国寓言3:智慧藏在文章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荀子善喻,蒙鸠筑巢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出生时,孔子已经去世一百六十多年了;孟子虽然在世,也已是花甲老人。

荀子名况,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一生饱读诗书,最佩服孔子,却又不肯盲从。对诸子的学说,他有吸收,也有批判;就连儒学大师孟子,他也要批评几句哩。

荀子在当时名气很大,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可以说是当时学术界的“掌门人”。荀子满腹经纶,德高望重。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立传,说他“最为老师”,也就是最为年长、最有学问的老先生。据说,“老师”这个称呼就是从这儿来的呢。

跟孔子、孟子一样,荀子也办学授徒,他的弟子中不乏名人。其中有一位是李斯,他后来当了秦国的宰相,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另一位是韩非,名气不在荀子之下,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的著作为《荀子》,包含三十二篇文章,各有题目,如《劝学》《修身》《不苟》等,差不多全是长篇大论,跟《论语》的语录体大不相同。这些文章大半出自荀子之手,也有弟子后学所作。

荀子格外重视学习,《荀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就是《劝学》,洋洋洒洒两千多字,反复论说学习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勉励人们读书学习。

荀子写文章,最爱打比方。这篇《劝学》几乎就是用比喻“堆”成的,其中长一点儿的比喻,也可以被当作寓言来读。

荀子提出:一个人要想发展,选择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jiū),它拿羽毛当材料筑巢,用发丝左缠右绕,编织得异常牢固。可是,它把巢系在芦苇的嫩条上,风一吹苇条就折断了,鸟巢翻覆,巢中的幼鸟也丧了命。这难道是因为巢筑得不够结实吗?当然不是,这是没选对筑巢的地方啊!

接着他又举例道:

西方有一种叫射(yè)干的植物,茎秆只有四寸高。只因它生长在山顶,便能高高在上,俯临千尺深渊。这是因为它自身高大吗?当然不是,这是由它占据的位置决定的。

这两则寓言讲的是同一个道理:要想有所发展,选择的位置十分重要。

西晋诗人左思有一首《咏史》,其中有这样几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大意是:郁郁苍苍的百尺青松,只因生长在涧底,反而被山头上枝弯叶垂的细小树苗所遮蔽!其实,诗人这是在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庸才凭借贵族出身而占据高位,压在有本事的寒士头上!聪明的你或许已经看出来了,这个比喻正源于荀子的“射干”寓言。

蒙鸠与射干

〔战国〕荀卿《荀子·劝学》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2),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3)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4)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1)蒙鸠:即鹪鹩,又名巧妇。

(2)苇苕(tiáo):芦苇的嫩条。

(3)完:完整坚固。

(4)仞:古代长度单位,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