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设计师的运动规律手稿库](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97/51647697/b_51647697.jpg)
1.2.4 反向动作
完整动作中的跟随动作通常发生在动作主体运动的过程中,衔接了预备动作和结束动作两部分。由于跟随动作比主体动作稍晚,当主体离开预备位置时,可以利用部分肢体或道具等强化跟随动作,使动作主体与末端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在一瞬间让角色的一部分与动作主体呈反方向运动。由于惯性作用,跟随动作也会在主体完成结束动作后继续在动作方向上延伸,这时做跟随动作的部分会与其他部分呈反方向运动。
在图1-36和图1-37所示的例子中,由于武器较重,持武器的双臂在躯干开始前移时停留在起始位置;当躯干逐步前移时,双臂才跟随躯干开始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双臂相对于躯干有一个相对的反向运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76372/3047155750783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2459_26_01.jpg?sign=1739257309-K9x0o0dUuuDITV7Km4Fvf4Mxf0qJBRuG-0-9648b209297d495a7b8fb53b79aa72b5)
图1-36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76372/3047155750783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2459_26_02.jpg?sign=1739257309-swwHmpL7Z5i2wF80f090xjz2UlCzYXkr-0-279a0f2919063884933276d320371e57)
图1-37
这就引出一个新的概念——反向动作。如果说抓住跟随动作是增强动作张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反向动作就是丰富预备动作和结束动作里最常用的创作法宝。
我们知道在预备动作中产生跟随动作的部分在运动上会滞后于动作主体。如果有意抓住这种滞后,甚至故意把跟随动作部分向运动相反方向拉伸,不难想象在接下来的运动中跟随动作部分就会有更强烈的滞后感。在图1-38所示的例子里,角色挥拳之前有一个夸张的向后动作,在躯干向前发力以后,手臂及拳头继续向后拉伸,在躯干发力接近结束时,拳头才大跨度地跟随挥出,产生弹射感。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76372/3047155750783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2459_26_03.jpg?sign=1739257309-ARiruu48JgNWrQ3v6vMQ4DygjSa4mJDM-0-5cf76c170a601c2d02fe015d52d4c2a8)
图1-38
结束动作中的反向动作又是另一种效果。在图1-39所示的例子中,角色的躯干前冲后,在结束位置产生了回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76372/3047155750783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2459_27_01.jpg?sign=1739257309-RIe40lYl7TOrxagthgGP7zqCzmL1HNb4-0-e3e3de9ed1869afba3e8effa359b6c86)
图1-39
虽然这是前文提到的让动作能量快速消耗的方法,以便快速衔接后续动作,但是躯干的直接回弹使得整体动作显得不连贯。此时不能忽略整体动作中的跟随动作。躯干回弹时,四肢由于惯性作用才刚进入结束动作,因此还在运动方向上继续运动。此时先着地的右脚继续向前滑动,由于身体重心已经来到左腿上,所以左脚的继续滑动距离较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注意,此时左膝盖的角度变化很重要,左侧大腿和小腿的运动趋势相反,双腿间距更大,左脚在支撑身体的同时继续向动作方向运动。此时手臂的反向动作更加明显。手臂在下落中没有发力,因此受惯性影响较大,相对于躯干的方向,手臂前冲的跨度更大,使整体动作更加舒展。这里四肢的反向动作既使得整体动作的流畅度提高,也让整体动作更加合理和丰富,如图1-40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76372/3047155750783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62459_27_02.jpg?sign=1739257309-FBC5i3zbY5SEJjX11SxjtZ1bOLbun8nz-0-8f12a1dd515e7884db42c95a2b87d134)
图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