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2022年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分析及2023年展望
2022年,全球政经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增长复苏放缓。我国经济尽管面临一些挑战和下行压力,但是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从区域板块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整体高于全国,但稳经济增长压力逐步凸显。预计2022年西部地区GDP增长4%左右。
一、2022年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一)总体情况
2022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但是下半年以来增长压力有所加大。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各省份的GDP总和约182085亿元,同比增长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区域的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0.9%,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内蒙古、宁夏、陕西增速排全国前列,分别为5%、4.9%、4.8%,西藏、四川、青海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及西部各省份GDP构成及增速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各省份统计信息网或各省份人民政府网。本表格绝对量数值采用取整处理。
(二)主要特点
1.供给基本稳定,三次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工业、农业的生产相对稳定,服务业受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多发影响显著,恢复常态增长压力较大。一是工业增长整体快于全国。1—9月,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从工业门类和主要工业品看,计算机、汽车产业保持了全国竞争优势,其中计算机整机、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手机等产品增长较快,煤炭、水泥、天然气、糖、化学肥料等资源型工业产品增长较为稳定。分省份看,除四川(2.4%)外,1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14.7%)、西藏(14%)、内蒙古(8.9%)、宁夏(8.8%)、陕西(8.7%)、云南(8.3%)、新疆(7.7%)排在全国前十。二是服务业增长有所放缓。1—9月,西部地区各省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同比持续放缓,仍有6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从主要业态来看,一方面,因房地产市场低迷,住房等大宗消费恢复困难;另一方面,因国内疫情散发多发限制了消费场景,线下服务业景气水平持续低位运行,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行业增长恢复困难,物流、餐饮、住宿、文化、旅游、商务、会展等行业的增速持续下滑。同时,金融增长乏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对增长支撑能力不够。三是农业保持较快增长。1—9月,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增速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其中贵州、宁夏、云南、甘肃增速超过5%,排西部地区前四位。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增强,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融合新业态保持加快增长态势,农业稳定增长对稳经济大盘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夯实。
2.需求相对不足,区域发展态势分化明显
需求端则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影响较大,投资增长结构分化特征明显,消费增长乏力,但进出口增速快于全国。一是投资增长分化明显。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滑,民间投资整体信心不足、观望等待,增速持续放缓;虽然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但对区域投资增长的支撑仍不够,投资增长对西部地区稳经济大盘的作用不明显。分省份看,主要因为民间投资增长相对较好,1—9月,内蒙古(24.9%)、宁夏(11.4%)、陕西(9.8%)等地投资增速同比加快,但西部有7个省份的投资增速同比下降。二是消费增速大幅放缓。主要因疫情对部分服务业影响明显和住房消费大幅放缓,1—9月,西部地区各省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上年同期两位数放缓到2%以下,其中有6个省份增速为负。疫情对消费业态影响大,百货店、专卖店等线下消费品零售额持续负增长,餐饮、住宿、旅游消费明显下滑。汽车消费较好,食品、衣着、生活用品等基本类消费的网上零售额增长相对较快,宁夏(2.3%)、陕西(1.9%)、重庆(1.5%)、云南(1.5%)、内蒙古(1.4%)、广西(1%)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三是对外贸易增长快于全国。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低迷,国内商品和服务进出口受到较大冲击,西部地区工业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增长低于预期,整体有所放缓,但多数省份增速仍明显快于全国水平(9.9%),有6个省份增速在20%以上。1—9月,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为28231亿元,约占全国的9.1%。其中,宁夏(66.2%)、青海(51.6%)、新疆(55.6%)的进出口增速均超过50%,同比增速加快,是全国增长最快的地区。
表2 2022年1—9月全国及西部各省份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变化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各省份统计信息网或各省份人民政府网。本表格绝对量数值采用取整处理。
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速
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西部地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持续培育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加快补齐县城、乡镇、村庄发展的短板弱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强。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对西部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北部湾、兰西城市群的建设成效持续显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川渝两省市合力优化区域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已出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并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路径,创新毗邻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新模式,聚力融合、协同发展。国家出台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方案,明确要求其成为“开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引领西北地区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而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交通建设进展迅猛,依托便捷出海港口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规划加快落地,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共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二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速。西部各省份抓住国家加快区县城建设专项政策机遇,进一步补齐补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选择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集聚人口条件好的区县城,重点加大产业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环境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力度,增强就业、生活、教育、医疗等承载能力,推进区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农民到区县城和特色乡镇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成效明显。西部省份扎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能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施重点乡镇乡村振兴帮扶规划,大力发展丘陵山地的特色种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扎实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工程、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农村就业岗位开放行动等多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西部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脱贫地区发展动力增强,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存在问题
1.经济增长内需动力不足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近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冲击下,西部经济增长稳定性不够,尤其是消费、投资增长乏力,内需增长潜力无法有效释放。消费对支撑经济增长的脆弱性进一步凸显,1—9月,全国有14个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负增长,其中有6个省份在西部地区,这些省份与上年同期相比约下滑20个百分点;同时,投资对稳经济增长作用有限,尤其是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增长压力较大,1—9月,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6.7%,比发展阶段相似的中部地区约低3.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个省份中有6个在西部地区。
2.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困难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新时代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近年来在疫情影响下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工业、服务业中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除西藏外,1—9月,其他省份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均增加,四川等5个省份增加量超过20%;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仍在加快,7个省份亏损额增速仍在38%以上。餐饮住宿、物流运输等服务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的经营难题更多更大。
3.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大
受需求不足影响,西部企业经营持续承压,企业所得税降至低位,个人所得税增速稍有回落,增值税、消费税增长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长慢,亟须针对性解决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稳步扩大税基、持续增加税源。同时,西部省份的乡村振兴薄弱地区和脱贫后低收入人口多,生态保护任务重,自然灾害多发、影响大,省级财政的自给保障能力弱,在民生发展、生态保护的底线保障方面压力较大。
二、2023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及趋势展望
(一)全球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大
2023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滞胀风险将加大,增长速度放缓的压力进一步凸显。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供应链仍无法完全恢复,俄乌地缘政治事件对能源、粮食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仍难消除,全球通胀压力会持续存在;美国通胀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仍会继续执行升息和量化紧缩(QT),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美元走强、借贷成本上升和资本流出的三重压力。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世界银行均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IMF预计2023年全球将出现大范围的经济增长放缓,占全球经济1/3左右的国家可能会发生经济收缩,全球经济年均增速或将进一步放缓至2.7%。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将带来投资与贸易萎缩风险,部分发达国家经济脱钩、高科技壁垒等政治阻挠,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更多不确定不稳定性的挑战,西部地区在增加进出口、吸引外资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尤其是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从全球区域经济增长板块看,近年来印度、东盟五国增长势头强劲,IMF预计2023年印度、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经济增速分别为6.1%、4.9%,我国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能会持续受到东盟的产业竞争分流的直接冲击。
(二)国内经济延续复苏增长态势
当前,我国稳经济增长一揽子政策成效正在持续显现,近期国内经济复苏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得到巩固。党的二十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未来发展会注重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2023年,我国面临的各种外部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会把稳经济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克服疫情扰动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局面,并继续坚持“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推进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也会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近期,IMF、OECD分别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4.4%、4.7%,快于2022年增速;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23年我国GDP将增长5.2%,呈现加快恢复增长的良好态势。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向潜在增长率的恢复性反弹,对西部地区促进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增长等有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抵消全球经济低迷对西部经济的负面影响,释放出更加稳定的增长潜力。
(三)西部地区经济将继续恢复增长
近年来,西部地区面临经济结构升级尤其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和挑战,在国内外宏观环境更趋复杂的背景下,2023年经济增长将持续承压。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任务,强调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有利于西部地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完善国际物流枢纽功能,提高对欧盟和东盟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部地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关中平原、北部湾、兰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促进重点城市功能和产业升级,释放有效投资、促进以消费为主的内需增长潜力。同时,国家也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领域现代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将增强西部地区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力。
综合以上分析,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但在中国经济复苏增长背景下,西部地区经济或将在承压中保持稳中有升的复苏态势。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兰西等城市群和都市圈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基建、产业、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将进一步加快落地,特别是国家扩内需政策的实施见效和内陆开放持续深化,西部地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预计2023年西部地区供需保持较快增长、相对均衡,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6%左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扩投资、促消费、稳出口的市场潜力挖掘,释放内需新动能
一是提升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水平。加快构建区域性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西部的物流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支撑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重点领域的基建项目投资。重点加快云计算中心、大数据运算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建设和西部“双碳”转型发展如新能源、电力的储能站项目建设,优先推动重点城市群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如智慧商圈建设、老旧街区改造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升级。三是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短板领域投资。围绕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等生态脆弱地区,提前谋划储备森林防护、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项目,全力争取中央专项资金落地建设;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TOD)模式试点项目,吸引开发性金融资金支持长江、黄河流域资源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主动争取国家TOD试点项目、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四是创新消费政策激发消费新需求。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创新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精心办好省级消费促进活动,因地制宜地出台引导性政策,全面激活生活消费,积极促进大宗消费。五是稳定提高进出口贸易水平。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实施后外贸市场需求,持续优化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开放廊道,主动参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培育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开放型节点城市,积极扩展中欧、南亚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点拓展面向东盟和欧盟的进出口市场。
(二)强化企业的纾困政策落地和接续政策设计,解决市场主体面临的经营难题
一是支持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地处内陆开放的前沿优势,重点瞄准欧洲和东盟市场,围绕制造业优化升级方向,鼓励传统优势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防范重点领域的产能过剩,持续推动产品供给优化升级。二是梳理问题清单针对性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问题,积极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加力巩固区域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三是聚焦企业实际需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各重要节点,支持政府部门针对相对集中的政务服务建立“一地一窗一次”服务清单,实现企业的开办、准营、员工录用、涉企不动产登记、简易注销5项政务服务一次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有效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三)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城市群发展。以加强西部地区城市群之间交通物流联系、经济要素合作为导向,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天水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高西南与西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产业与科技创新协作。加快呼包鄂榆乌、北部湾、天山北坡、兰西、黔中、宁夏沿黄、滇中等城市群发展。二是持续推动重点产业升级。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导向,结合重点城市群建设,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持续扩大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的电子通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区域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可重点打造现代新型农业、生物制药和医药研发基地,使其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贵州、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地在能源化工、交通运输和稀土、钛、铝等高性能复合材料方面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支持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以区县城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载体,聚焦区县城建成区和特色乡镇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在区县城集聚发展,以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完善就近就地就业居住农业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的配套政策,强化对农业转移落户较多的区县城、特色乡镇市政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稳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
(四)瞄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建设一批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民宿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和需求,持续深化配套政策改革,因地制宜创新农村产业融合用地政策,精准设计农村典型业态用地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在农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吸引并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投资、规范发展;鼓励人才技术下乡,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下乡政策,培育实用科技人才,制定能人返乡创业支持政策。二是扩大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聚焦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突出抓好灌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以及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为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住经济基本盘奠定坚实基础。夯实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持续强化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生活、农业生产、乡村产业以及乡村生态空间,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着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苟文峰 赵炜科
执笔:赵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