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张先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两块腊肉

老张老师,是张之初的师父。不过她明年就要光荣退休了。

其实,临近退休了,语文教研组已经没打算要她再带徒弟了。因为张之初新毕业被招了进来,其他老师门下都有徒弟,教研组长朱浩斌就对她说,还是辛苦你带一带吧,正好把你那优良的教风更多的传承下来。就这样,临近退休了居然还要带着一个徒弟。

老张老师一直以来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哪怕是就要退休了,每天的备课比一般的人都要认真得多,还是坚持作文面批面改。这从她走上讲台第一年起,就养成了这个作文一定面批面改的习惯,这么多年以来,从未改变。据说也是从她的师父那里学的。

“师徒结对”一直是玉中的优良传统。从哪年开始的,估计没人记得了。但这几年学校特别重视,每年的教师节前一天,学校都会举行一个简约的集体拜师仪式。师父们都站在学校礼堂的台上,然后每个徒弟都会拿一件小礼物,走上台去,双手恭敬的送给自己的师父,然后再集体鞠一个躬,这样就算礼成了。

在送礼物的时候,当时张之初还成为了别人的茶余饭后的笑谈。

因为一般徒弟送上的礼物都是什么精美钢笔或者一套精装书之类的,也有极个别徒弟看到师父抽烟或者喝酒的,就用送上一条不算贵的烟或者一瓶酒(这个学校不提倡,但也没明令禁止)。

只有张之初,居然送了师父两块腊肉。记得当时张之初拿着腊肉进学校礼堂的时候,有几个老师还笑出声来了。

其实,当时张之初送师父腊肉,是有典故的。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张之初表达对师父的恭敬之意。

当然,也有张之初家里确实很困难,刚毕业又没发工资,一下子也选不出拿得出手的礼物这么一个原因。

倒是老张老师,后来回赠了张之初一件崭新的衬衣。说是给自己儿子买的,买大了,难得去退,顺手送给张之初而已。

张之初心里非常清楚,母亲给自己的孩子买衣服,尺寸那一般都不会弄错的。这只是师父的一句托词而已。这位做人做事都非常严谨的师父,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位老同志,对他影响也非常之大,这是后话。

学校对“师徒结对”还有一套简单的考核制度。主要内容有那么几条,比如,每周师徒互相听课要两节以上;每一个学期,师父都要给自己的徒弟写一份点评报告等等。

如果徒弟培养得好,教出了好成绩,那相应的师父也有奖励的。一是师父可以优先评优评先;二是师父在评职称的时候,可以在打分排名中加3-5分;三是学校还专门拿出一些资金,在每个学期末的时候,发给师父们。钱不多,也就每人每学期两百块,算是表达学校的重视。

也正是有这么一个考核制度的存在,所以在师徒结对时,一般都有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师父们希望能够带上比较有培养前途的徒弟,这样徒弟出息了,师父面上有光,还可以得实惠。

而徒弟们呢,也会主动的去选择那些在各自领域有着突出成绩或者有一定分量的老师来当师父。这样,一来讲一个传承,二来师父也可以对徒弟的职业成长照顾一二。

有的甚至想得更远,想得更多。比如数学组的一个从十中调过来的新老师浣君泽,就想方设法的拜分管业务的副校长为师,应该是想一举多得吧。

语文教研组组长朱浩斌当时也没有征求张之初和老老张老师的意见,就这么给安排了。至于为什么这么安排,是不是看不惯张之初是“靠着关系”进来的,别人就不清楚了。

其实,张之初根本就不是校长什么亲戚,也更没有什么“硬关系”。

只是校长去教育局人事科选要老师的时候,考虑到学校老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平均教龄比较长,每次评职称的时候,入围的比较多,都是争得头破血流的。

而多年未进新毕业的老师,对后备人才培养也不利,毕竟少了一些年龄方面的优势。好不容易培养一位校长出来,干不了几年,又要退休,这样对一个学校的发展也不利。

再者,校长也想利用一下鲶鱼效应。招一些年轻的老师进来,也更容易激发那些老教师的积极性。教书这么多年,却比不过这些新兵蛋子,嘴上可能不会说,但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作为校长,肯定是需要这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的。

张之初,就是全县第一批公开招考进来的。

张之初这一代80后,想想也有点悲催。在他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读书的时候,大学生毕业不用考,直接安排工作。而到了参加工作的时候,却不包分配了,需要公开招考。

所以教育局就面向大学生组织了一次公开招考。教育局人事科把人招进来之后,进行了一个月的上岗培训。培训完了之后,再由人事科统一调度,各学校按照排位先后顺序在名单里挑人。

当玉中校长挑语文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女老师也是新毕业的。但校长在看她的综合成绩的时候发现,她的笔试是入大围的最后一名,只是面试成绩第一,两者相加,才刚刚入围。再看她的简历,除了有学生会文娱干部的经历之外,再无其他亮点。只是四个新毕业的老师都选女的,难免又有瓜田李下之嫌。

于是他犹豫了一下,又翻了一下张之初的招考成绩和简历,张之初笔试第一,面试第二,综合成绩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再看他的简历,除了当过大学中文系学生会副主席之外,还在学校报刊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还得过一次全国性的征文的二等奖。校长没再犹豫,直接选了张之初。

张之初的第一堂课,校长就带着年级组长赵江华、语文教研组长朱浩斌和张之初的师父老张老师来随堂听课了。事先没有打招呼,这在玉中叫“推门听课”,就是为了检验上课老师的真实水平。

这就有点为难张之初了。

因为,这开学第一堂课,一般都不会讲授具体课程内容,主要是分析解说一下课程特点,讲一讲老师对这学科学习的一些要求,然后再激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

像这样的课,一般都是由着老师自由发挥,一般也就没有听课、评课这么一说了。

看到领导们不声不响的坐在了教室后面,张之初迅速将讲课内容进行了调整。

他先是背诵了一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部名著的开篇诗词,然后简短进行了一下赏析,并建议学生有计划的读一读这些古典名著。

这是张之初借鉴了中医里面的“亮山门”,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学识渊博的样子,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有种向往甚至崇拜的倾向。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然后又讲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张之初以这三重境界来说解语文学习的三个阶段:迷惘又向往——投入和执着——豁然开朗而又学有所得。

通过张之初声情并茂的讲述,以及他根据学生们的反应适时地进行一些互动,学生们的激情高涨,整堂课的气氛非常的活跃,最后只留了几分钟让他讲了一些课程计划和学习要求。

校长倒是对他的这种看似有点散乱的自由发挥的第一堂课给予了肯定。他觉得语文课,有时候就是要不拘一格。这让张之初的师父老张老师有点出乎意料。

只是校长接下来的话,让老张老师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校长简单的点评了一下张之初的课后,起身准备离开,然后对张之初说了一句,好好学,好好干,表现好的话,争取明年当上学校团委书记。讲完之后便潇洒的走了。

这真的让张之初有点受宠若惊了。可能是校长觉得张之初课堂气氛活跃,个人有活力而又善于带动和激发学生的激情,跟学校团委书记这个岗位比较匹配,有培养前途。也就这么随口一说。

但让老张老师纳闷的是,这样的话,你作为校长怎么能这么随便的说呢?这场合明显不对嘛。因为旁边现任的团委书记正在呢。难道你是对现任团委书记很不满意,故意这么说的?

旁边的学校团委书记兼语文教研组长朱浩斌确实有点小尴尬。也许校长真的就是随口一说而已。

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

当然,至于朱浩斌是不是因为听了这句话而产生了危机感,或者说朱浩斌临时通知张之初上台发言,是出于有心还是无意,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张之初,在处理好开学典礼、拜师等开学这么几件事后,没在意也没心思去思考这些个弯弯绕绕了。

因为,教育局教研室马上就要来学校进行教学督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