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我将颜书恒的名片放进钱包最里层的夹层,像藏起一个不该存在的秘密。
连续三天,那串手写的数字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但我始终没有拨通。公司里我们保持着专业距离,偶尔在走廊相遇也只是点头致意。他不再提起我们的相认,仿佛那天的对话只是我另一个过于真实的梦。
周五下午,我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厅赶制方案。落地窗外行人匆匆,秋日的阳光将梧桐叶染成金色。
“这里有人吗?“
我抬头,颜书恒端着咖啡站在桌前,西装外套搭在手臂上,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线条分明的小臂。他指了指我对面的空位。
“没有。“我下意识合上笔记本电脑,“你...也来这里喝咖啡?“
“这家店的手冲很有名。“他坐下,目光落在我面前的笔记本上,“打扰你工作了?“
“只是些收尾工作。“我抿了口已经凉掉的咖啡,“优品生活的方案需要再细化一下。“
他点点头,从公文包取出一个文件夹推到我面前:“这是我们市场部最新调研数据,也许对你有帮助。“
我翻开文件,里面是详细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和竞品对比,甚至标注了与我们提案的契合点。这样核心的资料,通常需要几轮商务谈判才能拿到。
“这...不合规矩吧?“我压低声音。
颜书恒唇角微扬:“作为客户,我希望合作的广告公司能做出最适合的方案。这不过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
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他侧脸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注意到他眼角有一道细小的疤痕,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十岁的颜书恒脸上可没有这个。
“谢谢。“我最终说道,将文件夹收进包里,“不过下次还是走正式流程比较好。“
“你还是老样子。“他突然笑了,“记得小学时我送你橡皮,你也一定要回送我铅笔才肯收下。“
记忆如潮水涌来。那时我们同桌,我总忘记带橡皮,他便将自己的切成两半分给我。后来我攒了零花钱买了一块小熊橡皮送他,他高兴得在课堂上就被老师抓到了。“那是因为我妈妈教我不能随便收别人东西。“我辩解道,却忍不住跟着微笑。“我知道。“他的目光柔和下来,“你一直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
咖啡厅的背景音乐换成了一首舒缓的钢琴曲。我们陷入短暂的沉默,却不再像初重逢时那样尴尬。
“你后来...去了哪里?“我终于问出这个盘旋已久的问题。颜书恒的手指轻轻敲击杯沿:“先是广州,然后新加坡,去年才回国。“
“一直没有联系...“
“我试过。“他打断我,声音低沉,“转学后第一个月,我托表姐给你带信,但她回来说你们搬家了。后来...家里出了些状况,我被送到国外亲戚家寄养。“他省略的细节像是一本合上的书,我能感觉到其中有更多故事,但不便追问。成年人的默契让我们懂得适可而止。“你呢?“他反问,“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按部就班吧。“我转动着咖啡杯,“大学毕业后进了这家公司,从实习生做到总监,标准的社畜人生。“
“没有...成家?“他问得谨慎。
我摇头:“工作太忙。“然后半开玩笑地补充,“而且遇到的人都不如小时候认识的那个男孩有趣。“他的眼睛亮了一下,正要说什么,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公司群里的紧急通知——明天提案会的客户名单有变,增加了两位挑剔的高管。“需要帮忙吗?“颜书恒扫了一眼我的手机屏幕。“不用,我能搞定。“我匆忙收拾东西,“得回去改PPT了。“
他点点头,在我起身时突然说:“梧桐路的梧桐树还在。“我僵在原地。梧桐路小学后面的那棵老梧桐,是我们曾经的“秘密基地“。我们在树下埋过时间胶囊,约定十年后一起挖出来。但还没到约定时间,他就消失了。
“去年回去看过,“他继续说,“树干上我们刻的记号还在。“
我喉咙发紧:“你...还记得那些。“
“我记得所有事,婧颖。“他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每一件。“
咖啡厅的嘈杂声仿佛突然远去,世界缩小到只剩我们两人。十八年的时光在这一刻变得稀薄,我几乎能看到十岁的颜书恒坐在对面,对我露出缺了门牙的笑容。
“我得走了。“我仓促地说,害怕再多待一秒就会说出什么冲动的话。
他没挽留,只是在我转身时说:“明天见。“我没有回头,但能感觉到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直到我推门走入人群中。
回到公司,我把自己埋进工作里。颜书恒给的数据确实帮了大忙,我很快调整好了方案。晚上九点,办公室只剩下我和加班的实习生。
“周总监,您还不走吗?“实习生走前问道。
“再待会儿。“我揉了揉酸痛的肩膀,“你先回去吧。“
当整层楼只剩我一人时,我打开抽屉最深处的一个旧笔记本。扉页夹着一片已经泛黄的梧桐叶,叶脉清晰可见,边缘用透明胶带精心加固过。那是颜书恒转学前一周送给我的“书签“,上面用铅笔写着“永远的好朋友“。我轻轻触摸那片叶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搬过无数次家,扔掉过无数旧物,却始终留着这片叶子。也许潜意识里,我一直在等他兑现那个“不要让我看不见你“的承诺。
手机震动,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提案第三部分的消费者画像,建议强调35-45岁年龄层,新加入的刘总很看重这个群体。——书恒」
我盯着那个署名看了很久,才回复:「谢谢提醒。你怎么有我号码?」
他的回复很快到来:「问了你助理。希望没有越界。」
我想象他向小林要号码的场景,忍不住微笑:「商业间谍行为。」
「为见你,值得冒险。」他回道,然后又追加一条,「明天加油。」
简单几个字让我的心跳加速。成年人的克制与童年的直白在他身上奇妙融合,既保持距离又不掩饰关心。这种分寸感令人安心。
第二天的提案会异常顺利。我按照颜书恒的建议调整了重点,果然赢得新来高管的赞赏。会议结束后,刘总甚至主动与我交换了联系方式。
“周总监今天状态很好。“团队同事称赞道。我笑着应付,余光却瞥见颜书恒被几位高管围住交谈。他穿着深蓝色西装,谈笑间尽显从容,偶尔看向我这边,眼神中带着只有我能读懂的赞许。
午餐时,我收到他发来的消息:「顶楼天台,3点。有东西给你。」我盯着这条信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迟迟没有回复。理智告诉我应该保持距离,但心跳的频率背叛了我的犹豫。
「好。」最终我回复道,然后立刻锁上手机,像是害怕自己会撤回。
下午两点五十分,我借口外出见客户,乘电梯到顶楼。推开天台门的一刻,秋风迎面吹来,带着城市特有的喧嚣与自由。颜书恒已经等在那里,靠在栏杆边眺望远方。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袋。
“没打扰你工作吧?“他问。
我摇头,走到他身边。从这个高度可以俯瞰大半个城市,远处的地平线模糊在秋日的薄雾中。
“给你的。“他将纸袋递给我,“昨天提到的。“
我打开纸袋,里面是一叠照片——梧桐路小学的老梧桐,从各个角度拍摄,甚至包括树干上那个模糊的“周&颜“刻痕。最新的一张照片上,有人用粉笔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写着“依然有效“。
“上个月出差路过拍的。“他说,“本来想寄给你,但不确定地址。“
我一张张翻看照片,喉咙发紧。这些影像如此真实地证明着那段被我藏在记忆深处的时光,证明那些约定、那些笑容、那些拉钩发誓都不是我幻想出来的。
“为什么现在回来?“我轻声问,“为什么是优品生活?“
他沉默片刻,目光投向远方:“父亲去年过世,我决定回国发展。猎头推荐了几家公司,优品生活的方向最符合我的专业。“顿了顿,他转向我,“但选择这家广告公司合作,确实有私心。“
阳光在他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金色光点,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学过的成语——“目光如炬“。此刻他的眼神确实像火焰一样灼热,让我无法直视。
“十八年太长了,书恒。“我最终说道,“我们都变了。“
“是的。“他承认,“但有些东西不会变。比如你紧张时会不自觉地摸耳垂。“他的目光落在我正摸着右耳的手指上,我立刻放下手,“比如我依然会在人群中第一眼就认出你。“
天台的风格乱了我们的头发,也吹散了我精心构筑的防线。我想起钱包里的名片,家里书中的梧桐叶,和这些年反复做的那个梦。也许命运给我们这次重逢,不只是为了让我重温童年遗憾。
“下周有个行业酒会。“我突然说,“你要参加吗?“
他眼睛一亮:“你会去?“
“嗯。代表公司。“
“那我也去。“他毫不犹豫地说,“优品生活本来就在受邀之列。“
我们相视而笑,某种默契在空气中流转。这不是十岁时天真无邪的约定,而是两个成年人谨慎靠近的脚步。
离开天台前,颜书恒突然从钱包里取出什么递给我:“差点忘了这个。“那是一片塑封好的梧桐叶,新鲜翠绿,叶柄处系着细细的红绳。“去年秋天收集的。“他解释道,“本来想做成书签...“我接过树叶,指尖擦过他的掌心。这个小小的信物,像是一个承诺的开端。
“谢谢。“我说,小心地将它放进西装内袋,“我会好好保存。“
这一次,我不会再让它成为遗憾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