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书房:共生价值观与生活味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永别的“长江白鲟”

2020年1月4日早晨,我驾车送孩子上学。回来的路上,《中国之声》广播道:“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长江白鲟已灭绝。”我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自己稍微平静一会儿,才把车开回家。

“白鲟灭绝,听到即是永别!”我回到家急忙在网上浏览相关信息,《楚天都市报》《人民日报》等全网各大媒体纷纷转发,无数网友惋惜不已。长江白鲟有“中国淡水鱼王”之称。2019年9月中旬,围绕长江白鲟等欧亚十几种鲟鱼物种的濒危评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组在上海连开了3天会,我国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教授和他的学生张辉博士参加了会议。此前IUCN及国外专家曾几次认为应宣布白鲟灭绝,危起伟一直不同意。但这一次,危教授接受了白鲟灭绝的评估结果。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两年来,他和团队开始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但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我能够理解危教授,谁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

这让我想起爱德华·威尔逊教授,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专家学者之一。他认为如果要给现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确定一个开始时间,那就是1986年9月21日,这天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和史密森学会在华盛顿特区联合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国家论坛。会议为期3天,60多名顶级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农业专家、哲学家以及资助机构和领导机构的代表会聚在一起。威尔逊经过两年的编辑整理,将此次会议的成果以《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为题出版了[1],至少从科学类出版物标准来看,这是一本国际畅销书。此后,威尔逊在他的著作中统一采用“生物多样性”一词,该术语也由此确立并普及开来。《生物多样性》一书涵盖了许多内容,主要侧重于生物学。威尔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生物多样性展开深入研究,后来又成了另一本书的主题,即1992年他首次出版的《缤纷的生命》。[2]

《缤纷的生命》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皮书》告诉我们,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生物多样性灭绝速度提高了上千倍,17世纪和18世纪鸟兽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至20世纪末,全世界平均每小时有3种物种灭绝。威尔逊指出,即使采用更加宽松的参数,选择有偏差的方式,得出最乐观的结论,每年注定要灭绝的物种数仍有2.7万种,每天灭绝74种。在20世纪有110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所以,威尔逊认为生物多样性已经濒临高度危机,“显然我们正处于地质历史上最大的灭绝灾变之中”。地球有史以来已发生过5次大灭绝,而正在发生的第6次大灭绝恰是人类肆无忌惮攫取和掠夺造成的。

想想我自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过程,满是惭愧之情。小时候自己做过弹弓,做过火枪,做这些“小玩具”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树上那些可爱的小鸟,偶尔打掉一只,高兴得就差没雀跃到天上去了。伯父参加过解放战争,枪法超准,看他有那么多的奖章,像是立了很多功,父亲便跟他学会了打枪,还时常领着我上山打野鸡。每次回来他都会把那杆猎枪擦得亮亮的,一有空便又坐在那里一声不吭地织起渔网,1960年闹饥荒时,我们一家人多亏能抓鱼打猎才活了下来。那个时候没人告诉我要爱护小鸟、保护生态什么的,我只知道上山打柴时不能砍那些能够成材的乔木,而那也只是为了让它们长大成材,压根儿没想到生态环境之类的大道理。

那个时候天是蓝的,水是清的,晚上可以数着星斗辨别方向,白天还能和小伙伴一起到收割完的地里去挖老鼠。刚出生的小老鼠眼睛还没睁开,在我们的小手里吱吱地叫着,一群群的小麻雀也到地里来捡食遗漏掉的谷粒,叽叽喳喳地,伴和着小伙伴们的笑声。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当时就生活在原本生态的环境之中,反而不去想什么生态环境了。甚至还把老鼠和麻雀列入了“四害”,不赶尽杀绝不足以为快。当我们失去了蓝天,没有了绿水,没有了青山,地里的小老鼠没了踪影,河里的蝲蛄或已绝迹,身边的亲戚朋友一个个患上种种怪病相继离我们而去时,我们这才开始反思,开始醒悟,原来我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着、快乐着,比挎着名包、开着豪车、住着高楼更能接近生命的意义。

我们需要美好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并不欢迎只会给它带来创伤的我们。我们需要小鸟、老鼠以及其他生命,它们生活得好,我们才会有美好的环境,而它们并不需要从来只知道猎杀它们的人类。

爱护生命吧,包括那些所谓的害虫和病毒(如果有什么“除此之外”,那么大概只有虱子和跳蚤了)。所有生命的共生共在,才是生物多样性的原本造化。若有一种生命为了自己的生存享乐而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去毁灭其他生命,这不是生物进化,这是对其他生命的不公和伤害,而最终也会伤害到他们自己。因为所有的生命原本都是同宗,都是朋友,都是一起共同演化成的生物圈中的一员。生物圈中的每个成员都离不开这个由一个个生命体共同组成的生命网络,而生物圈却可以没有我们人类。放下傲慢,学会谦逊,尊重差异,爱护生命,与万事万物共生共舞,这才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精灵所应持有的生活态度。

2021年6月,我刚考察过汉中,又有幸与同学一起到神农架祭拜了炎帝神农氏,并重游了三峡。雄伟的三峡大坝令世人瞩目,让国人自豪,巫峡、瞿塘峡虽已不同往日原样,但仍不失其险峻壮美。看着长江沿岸新型的建筑和成片的橙林,一时感慨良多,自知不擅辞藻,仍禁不住咏成平韵《卜算子·与同学重游三峡》一首,试录于下:

才饮汉江水,

又乘三峡船。

汉山脚下汉风在,

西陵不见猿。

雄坝惊世界,

秭归再问天。

神农坛祭多样性,

万物共自然。


[1] 生物多样性英文原为Biological Diversity,该书出版之后,Bio Diversity作为专有名词逐渐被接受。

[2] 爱德华·威尔逊.缤纷的生命[M].金恒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