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一个世纪性难题(二)
1123年,宣和五年,6月初五,夜。
熟睡中的王安中被紧急叫醒,有两个特殊的使者求见。
一个叫张钧,职务是平州都统府掌书鸿胪少卿;一个叫张敦固,平州将作监参谋军事。这两个人都是平州方面过来的。
北辽投降金国后,燕京及周边六州划给了北宋,平州及周边地区金国一直没划出去,因此在版图上还是金国的领域。
前面讲过平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赵佶一直想将平州及周边的滦州等地收回,但金国也知道其中厉害,所以一直攥在手里不放。
此时平州的节度使是张觉。
张觉,滦州人。辽天祚皇帝乾统元年(公元1101年)进士,累官至平州辽兴军节度副使。
从这里可以看到,张觉属于平州地区培养出来的本土官员,对平州有着浓厚的乡情,这也为其后来的降宋叛金埋下了伏笔。
1122年,宣和四年,6月,北辽皇帝耶律淳去世。萧太后执政。此时,平州突然发生内乱,乡兵杀辽平州节度使箫谛里全族二百口,劫掠家资数十万(《契丹国志》:“因乡兵经过,杀节度使萧谛里全族二百口,劫掠家资数十万”)。
张觉是本土官员,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人脉和关系,因此很快将叛军招安,平息了叛乱,也因功暂时主持平州工作(《契丹国志》:“瑴以乡人,能招安息乱,以功权知平州事”)。
张觉知道现在兵荒马乱,自己手中没有军队是很难立足的,于是利用主持工作的契机,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5万人的亲军(《契丹国志》:“燕王死,瑴度契丹必亡,籍管内丁壮充军,得五万人,马一千匹,招豪杰,潜为一方之备”)。
萧太后掌权后,派太子少保时立爱兼任平州节度使。张觉一看转正无望,怨恨之心渐起,与时立爱矛盾不断(《契丹国志》:“萧太后尝遣太子少保时立爱知平州,瑴有不容之意”)。
时立爱是聪明之人,知道自己在平州并无根脉,况且张觉手中还有军队,因此常常称病不出。
这里要提一下时立爱这个人,他于1137年去世,活到了82岁,在金国做到了中书令,退休后加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位极人臣(《金史》:“九年,为侍中、知枢密院事。久之,加中书令。天会十五年,致仕,加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薨于家,年八十二”)。
时立爱也是一位投靠者,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以自己的智慧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他在平州时,为避免激化与张觉的矛盾,称病不出。
北宋收回燕京后,时立爱回到家乡新城(现河北高碑店),北宋屡次下旨要重用他,他看不惯北宋的政治生态,拒绝做官,并且严戒本族子弟在北宋为官(《金史》:“立爱既去平州归乡里,太祖以燕、蓟与宋,新城入于宋。宋累诏立爱,立爱见宋政日坏,不肯起,戒其宗族不得求仕”)。
这是一种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时立爱在金国工作期间,尽心尽力,竭力谋划,不谋私利,终得善终(《金史》:“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是故刘彦宗、时立爱规为施设,不见于朝廷之上。军旅之暇,治官政,庀民事,务农积谷,内供京师,外给转饷,此其功也”)。
当然这是后话。
由于时立爱称病不出,此时的平州军政大权均在张觉一人之手(《契丹国志》:“由是立爱常称疾不出,瑴依旧权知州事”)。
在攻打辽国的过程中,金太祖阿骨打一直奉行着“慎重兵事,择用善谋,赏罚必行,粮饷必继,勿扰降服,勿纵俘掠”24字方针,对投降的官员和百姓秉持宽柔和安抚政策(《金史》:“甲辰,诏曰:‘辽政不纲,人神共弃。今欲中外一统,故命汝率大军以行讨伐。尔其慎重兵事,择用善谋,赏罚必行,粮饷必继,勿扰降服,勿纵俘掠,见可而进,无淹师期。事有从权,毋须申禀’”)。
因此,北辽投降后,在平州问题上,金军统帅完颜宗翰还是采取了原有班子保持基本不变的政策。将时立爱调至军中调遣,张觉升临海军节度使,仍知平州(毕沅《续资治通鉴》:“金人招时立爱赴军前,加瑴临海军节度使,仍知平州”)。
之后又升平州为南京,张觉升中书门下平章事,判留事(毕沅《续资治通鉴》:“宗翰信之,乃升平州为南京,加瑴试中书门下平章事,判留事”)。
应该讲金对张觉还算不错,那张觉为什么还要派使者去王安中那里纳降呢?
理由很简单,张觉膨胀了。
一开始平州发生内乱,张觉靠着雄厚关系平息了内乱,被推举为主持工作。
虽然还是节度副使,但转正似乎不远。
但萧太后不讲武德,派时立爱来兼任平州节度使。
张觉受不了?开始闹矛盾。
好在处于乱世,萧太后的北辽快速败亡,金国统治开始。
完颜阿骨打还有辽天祚皇帝这个残余没铲除,所以对平州的班子并没有大动,只是将时立爱暂时调离。
将平州改名为南京,类似于将平州从地级市上升为省会城市。
派刘彦宗等人代表金国跟平州班子进行任前谈话,大体的意思是平州班子要感恩惜福,金国对待张觉等投靠者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要心存邪念,已经有人提及平州可能会有叛乱,希望好自为之,不要去安就危,让平州陷入绝境(《金史》:“上遣使刘彦宗及斜钵谕之,诏曰:‘平山一郡今为南京,节度使今为留守。恩亦厚矣。或言汝等阴有异图,何为当此农时辄相扇动,非去危就安之计也。其谕朕意’”)。
1123年,宣和五年,4月,宋金达成协议,燕京及周边六州正式归还北宋。
此时的金虽然立国,在军事上也是节节胜利,但支撑战争是需要经济基础的。
金本来就是一个游牧民族,没有完善的农业、工业和商业基础。
因此,金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将这里的老百姓迁徙到金国的首都沈州(现辽宁沈阳),以此来增加人口,发展经济(《金史》:“太祖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实京师”)。
燕京也是这样。
在归还北宋前,金强迫燕京的老百姓举家搬迁。
燕京的普通老百姓倒没什么,到哪里都能生存。
达官贵人们就不乐意了。
在经过平州时,他们找到张觉,指责辽宰相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等人投降金国的行为,导致现在燕京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纷纷怂恿张觉搞独立(《宋史纪事本末》:“至是,金驱辽宰相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同燕京大家富民,俱东徙。燕民流离道路,不胜其苦,过平州,遂入城言于瑴曰:‘左企弓不能守燕,致吾民流离至此。公今临巨镇,握强兵,尽忠于辽,使我复归乡土,人心亦惟公是望’”)。
张觉以前就是靠着这些地方达官贵人们的支持才平定了乡兵叛乱,才有底气和时立爱搞对抗,才有了平州一把手的地位。
所以对这些地方达官贵人的话不能不重视。
但毕竟是叛乱,张觉心里还是没底,他想听听手下的意见。
没想到在闭门会议时,手下的将领们纷纷支持,理由也很有说服力:“一是听说天祚皇帝兵势复振,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二是实在不行,可以投靠北宋,有了北宋的撑腰,金国对平州也没有办法。”
当然,还有些话这些将领场面上没讲,一个是地方达官贵人们早已通过钱色将其收买;二是他们也怕将来和燕京一样,被迁去沈州,背井离乡毕竟谁也不乐意。
有了手下的支持张觉底气又多了点,但叛乱毕竟事情太大,迈出了第一步就没有回头路了,保险起见,张觉觉得要听听智囊的意见。
这个智囊就是李安碧,原名李石,北辽翰林学士。
李安碧本来被金兵抓住了,后来是张觉出面要了回来,一起回来的还有高党,原名高履,北辽三司使。
这两个人对张觉搞独立的事情十分支持。因为他们在金国没有得到金的礼遇,心中十分不满。
在看到手下、谋士都支持,张觉下定了决心,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