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二)

李定,江苏扬州人,秀洲(现浙江嘉兴)军事判官,类似于知州的行政助理,比通判还要低一个级别,从八品。

1063年,母亲去世,又因舍人院事件与领导闹得不开心,小王索性辞官在江宁服丧守制。

在同事们眼中,他实在是一个奇怪的人。

他对物质没有多少需求的,整天邋里邋遢的。

他对美色也没有需求,他是北宋两个不纳妾的宰相之一(另一个是司马光)。

他的俸禄达到了每月300贯,还有职田和各种津贴,加起来差不多有近百万年薪。

当时市场上买一个小妾的价格是80贯。

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费是20贯。

经济对小王来说不成问题。

但小王心思不在这上面,他在空余时间就做两件事情:

一是著书立说,二是办学讲学。

1066年,46岁的小王在江宁设学馆教学,不少学子慕名而来,李定就是其中一个。

还有一个是陆佃,他的孙子很有名,叫陆游。

李定是那种学习很认真,跟老师关系很好的学生。

就算毕业了以后,也经常会跟老师联络汇报自己生活工作感悟的人。

小王很喜欢他。

一直想让他到更高的舞台去展示自己的才能。

但自己不好出面举荐,便让孙觉出面举荐。

孙觉,黄庭坚的岳父。

1069年,熙宁二年,孙觉的职务是知审官院,朝廷组织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举荐人才是其职责所在。

此前,孙觉得罪了赵顼,被贬到越州(现浙江绍兴)。

其实事情很小,孙觉也是好心,只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朝廷有个枢密院副使叫邵亢,快60周岁了。老同志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看开了,做事的积极性没以前高了,赵顼就很不满意,想换掉他。

有一次私底下跟孙觉聊起了这个事。

孙觉记在了心里,想跟着领导的想法做总是没错的嘛。

第二天孙觉就上书弹劾邵亢推荐陈升之。

没想到赵顼历史书看多了,不按常理出牌,断定孙觉一味迎合领导的旨意,是佞臣所为,予以贬斥(《宋史》:“亢在枢密逾年,无大补益,帝颇厌之,尝与谏官孙觉言,欲以陈升之代亢,而使守长安。觉遽劾亢荐升之,帝怒其希指,黜觉”)。

后来幸好小王做了赵顼思想工作,才让孙觉调回京城。

孙觉感激万分。

李定就这样被推荐到了京城。

按照惯例,在与赵顼正式见面前,李定需要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见个面,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这个是需要把关的。

这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叫李常,黄庭坚的舅舅,职务是右正言、知谏院、秘阁校理,类似于现在纪检监察部门的负责人。

在叮嘱了相关注意事项后,李常问:“你从南方基层上来,青苗法在基层实施情况如何?”

李定回答道:“老百姓觉得很方便,都很欢喜。”

李常听了心里一惊,忙说:“现在朝廷对此事争议甚多,明天见了官家不要乱说话。”

李常是反对变法的,故有此一说。

李定接下来专门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并将与李常关照的事情说了一遍。

小王正与反对派斗得不可开交,李定的话让他很高兴。

小王马上叮嘱李定要实话实说(《宋史》:“熙宁二年,孙觉荐之,召至京师,谒谏官李常,常问曰:‘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何如?’定曰:‘民便之,无不喜者。’常曰:‘举朝方共争是事,君勿为此言。’定即往白安石,且曰:‘定但知据实以言,不知京师乃不许。’安石大喜,谓曰:‘君且得见,盍为上道之’”)。

第二天见面后,赵顼听了李定的汇报,也十分高兴。

毕竟政策好不好,基层最有发言权。

官家一高兴,属下就升官了。

赵顼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从八品到五品,连升三级(《宋史》:“命定知谏院,宰相言前无选人除谏官之比,遂拜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1078年,元丰元年,在特定的关照下,李定已经混到了御史中丞(《宋史》:“元丰初,召拜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进知制诰,为御史中丞”)。

九年时间,李定从一个基层小官混到了部级领导,还是中央核心部门,混得风生水起,妥妥地人生赢家。

而此时的苏轼,还在基层挣扎,忙着救灾,做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看着比自己水平差得多的人如此得意,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但正是这种不平衡,将其推向了一个惊天大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