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设计原理:行为、情感和细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2 冗余的信息时代

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成本变低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现状。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早已超过了一个正常人所能承载的信息量,这些信息过载主要体现为垃圾信息过载、记忆信息过载和需求信息过载。垃圾信息,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不需要的信息;记忆信息是指我们必须记住的信息,如信用卡还款日期、某些产品的账户与密码等;而需求信息是指我们所需要或潜在需要的信息,如某产品的功能或感兴趣的内容等。

信息几乎“轰炸”到了我们的每一个私人领域,曾经的短信应用早已成为“垃圾场”,他人只要知道我们的手机号码就可以给我们发送短信,无论我们是否同意接收。注册每个产品都需要手机号码、网购需要手机号码、日常办理各种业务也需要手机号码,日复一日,我们已经无法预知到底有多少陌生人存有我们的手机号码信息。他们不断地推送广告到我们的短信应用,甚至倒手转卖我们的手机号码,短信应用已变得一片狼藉。其他的应用也大同小异,“小红点满屏幕飞”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

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必须记住的信息也已严重超标。不同的产品因自身产品属性需要或为了提升用户使用黏度,都会设有账户与密码。有些产品为了安全,必须设置数字结合大小写字母的密码;有些产品需要数字加符号的密码;有些产品需要8位数密码;有些产品则需要6位数密码;有些产品需要单独设立支付密码,支付密码必须区别于登录密码;有些产品每过一年必须修改密码,且修改后的密码不能与之前的密码相同。忘记密码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尝试过几次错误的输入后或许因为安全问题账户还会被冻结,不允许再继续尝试;而找回密码又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些产品找回密码还需要使用很久以前设置的另一类密码。另外,找回的密码我们就一定能记得住吗?

除了上述这些我们讨厌的信息,我们喜欢的信息也让我们目不暇接。如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今日头条和知乎等,经过了产品本身的严格把控和个性化筛选,已过滤掉了大部分我们不想关注的信息,它们会为我们精准地推送我们感兴趣的信息。但是,仅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就已经足够我们阅读了,更何况关注了的各种视频达人和软件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推送呢?

所以,就算是我们喜欢的信息也已经过载,而我们每个人一天的时间又非常有限,还有多少精力可以分配在这些信息上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