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非逻辑思维
1.1.1 非逻辑思维之根源
1.怀疑论
多数情况下,对事物持有怀疑的态度是正常的,它是我们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前提基础,这里说的怀疑论是指中/重度怀疑论,对某些事物自我认知不足,或有偏见甚至走向极端。
示例:目前有这样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针对高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苦苦求索,各种现有方案落地困难,需要寻找新的路径;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另辟蹊径找到了好的方案,又会受到太多的怀疑:可能吗?不符合现有的理论啊!
启示:新生事物、改革创新成果出现的初期,往往会因为大量的“怀疑”甚至“质疑”而步履艰难;而如果轻信,则又往往容易出现偏差,所以需要有基于逻辑的甄别能力。
2.否定论
对超出自我认知范围的事物,轻易否定,甚至断章取义,不去从整体上理解对方意图,便轻易否定其中某部分内容。
示例:在数字化转型中,流程设计人员介于IT与业务人员之间,是两者沟通的桥梁,但往往受限于对IT和业务理解不足,而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常见论调是“流程人员不精通业务,很难设计出有效的流程,但让流程人员精通业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负责设计流程,业务逻辑关系得由业务人员给我们梳理与提供。”
启示:在否定时,是否该取消“们”,只留下“我”呢。
3.盲目乐观
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对未来的困难估计不足,就会导致判断错误。
示例:某IT方案很宏大、很自信,但实施时无能力前行;自认为方案很先进,但由于对市场研究不够深入,理解能力有限,实际上是走别人的老路而已。
启示:了解市场、掌握动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4.情感误导
情感上的偏爱,或对某人或某事的偏见,导致了分析结果的错误。
示例:某人在自己提出的IT开发方案可能被他人的方案替代时,从情感出发去寻求支持自己的理由,偏离了客观实际,在研讨会上进行方案论证时,原本应该基于事实的理性辩论,演变成了一场非理性的争吵。
启示:要基于事物本身的逻辑,客观公正地看待与处理问题。
5.推理前提错误
在逻辑推理时,若前提不真,推导的结果便自然出错。
示例:某企业B从国外企业A引进一套先进体系,经实践适合企业B并实施成功;企业C的业态与企业B很相似,所以只要企业C学习企业B的体系并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启示:这是三段论推理,但依据三段论的集合分析法去推论,只要 A包含或类同B,则B便有了A的属性;B包含或类同C,则C有B的属性。试问:企业C的业态与企业A也很相似吗?
6.归纳以偏概全
归纳总结时,对问题没能全面理解、覆盖,致使遗漏。
示例:A、B、C公司各用不同路径、方法,花费巨资,做了多年仍未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所以这个孤岛问题大家都解决不了。
启示:方法以外还有方法吗?大多数人走不通的路对吗?
7.目光短浅
看问题的视野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未来的洞察能力弱,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示例:企业经营者可能会在重眼前利益的KPI考核体系引导下,将布局长远变成一句口号,急功近利的心态会使IT规划与建设这样重大的战略与行动偏离方向,使企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启示:IT建设是长期持续的过程,伴随着企业成长的整个生命周期,需整体设计,打好基础,步步推进。
1.1.2 非逻辑思维之表现
以员工接受日常工作安排时的常见现象为例。
1.不会倾听
在领导、同事交代或交流问题时,只顾自己说话,不去用心倾听与领会对方的意图,造成沟通障碍,易导致目标偏离。
2.目标偏离
接受任务时,对任务的目标理解不清楚,甚至理解错误,便盲目动手,会导致整个工作白费力气,甚至推倒重来。
示例:中航电测Zemic_ZOS已全面上线运行,成为企业全业务域一体化数字运营管理平台,其运营流程与AOS(AVIC Operation System,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体系)流程同步迭代保持一致。目前,需要将线下的GJB 9001质量认证体系文件、AOS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整合,并与线上保持一致,需重新编制一份线下体系文件。
问题:线下体系文件整合本身是工作的目标吗?最终目标是什么?
3.路径不当
方法、路径选择不当,会使我们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失败。
示例:线下体系文件整合工作,在没有提供文档模板的情况下,直接分配给各相关业务域负责部门去编制。
问题:各承担单位有能力整合吗?各业务域间的关系怎样?跨部门的要素有哪些?
4.方案不周
缺乏系统的逻辑思考,逻辑结构不清,上下文关联性差,关键要素遗漏。
示例:线下体系文件,按照 GJB 9001 体系编写要求应该由哪几部分构成?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怎样?纵向分解与横向推理的关系怎样?与AOS如何融合?与装备发展管理部门推行的NQMS是什么关系?
5.项目管理弱
缺乏项目管理训练,缺乏对项目管理各要素逻辑关系的理解,对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五大过程缺乏管理能力。
1.1.3 八大消极思维定式
定式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
八大消极思维定式:习惯思维定式、从众思维定式、权威思维定式、书本思维定式、自我中心思维定式、直线思维定式、自悲型思维定式、麻木型思维定式。它们制约着我们能力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
1.习惯思维定式(经验型)
随着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方式,是潜意识的反映,如鸟笼效应就是惯性思维作用的结果。
一种思维长期重复→养成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我们原来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就应该这样做。
● 在组织中试图改变某些具有极端性格的人(小心眼、极内向、极张狂、偏执、自私等)有多么困难。
● 若你想改变原有 IT 系统建设与操作习惯,或做研发体系变革,是否会感到阻力重重?
2.从众思维定式
从众思维定式是指人们因懒于独立思考,或不敢标新立异而盲目从众,一切随大流,抑制了创新的敏感和勇气。
● 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示例:很多公司都在用某研发需求管理软件,所以我们也需要购买该软件进行需求管理。但我们搞清楚需求应该怎么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和控制吗?需求要素由哪些构成?用 Excel 表格能填写清楚吗?若 Excel表格填写不清楚,需求管理软件能管理清楚吗?需求管理软件中管理的要素与研发过程管理软件如何结合呢?
3.权威思维定式
权威思维定式是指迷信权威,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或观点,一切都按照权威的意见办事。
(1)过度依赖企业内部和外部权威的理论与观点,失去独立思考与创新力。
(2)不管权威的理论是否成熟可用、是否适合自己,不加思索地盲目追随,导致一些工作半途而废。
(3)盲目学习标杆企业,只取其“形”,没有学习其“神”。
4.书本思维定式
书本思维定式是指人们迷信书本上的理论,不敢提出质疑,不能纠正前人的失误,不敢做新的探索。
(1)书本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但在实践中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和条件吸收、转换与应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注意书本知识的时效性、不同场景应用的适应性,如果一切照搬书本,而忽略实际情况,则有可能导致失败。
(3)要活学活用,领会其“神”,汲取精华为我所用;纸上谈兵、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自我中心思维定式
自我中心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局限在自己已有知识或成果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目光短浅。
● 因为我是对的,所以不听你的。
● 因为我做不成,所以别人也做不成。
● 因为我所在的单位是同行中最好的,所以我的方法也是最好的。
● 因为这样的方法/路径/成果我没听过、没见过(超出自我认知范围),所以有人说做成了那是不可能的。
要学会倾听与思考、开阔视野、敞开心扉;
要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6.直线思维定式
直线思维定式是指死记硬背现成答案,生搬硬套现有理论,不善于从侧面、反面或迂回地思考问题。
(1)面对听到、看到的信息,不加思索与分辨,简单传播;嘴比脑快、手比嘴快。
(2)面对复杂多变的事物,仍用简单的直线方式去思考,甚至断章取义、漏洞百出。
示例:在中航电测“立项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中,有“关键技术”这一节,在使用该模板编写“关键技术立项可行性分析报告”时,还需要“关键技术”这一节吗?
启示:使用模板时要懂得模板编制背后的逻辑,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况需要适当裁剪与补充。
7.自悲型思维定式
自悲型思维定式是指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不敢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即使是走到了成功的边缘,也因害怕失败而退却。
示例:中航电测研发体系改革初期,整体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信,许多人认为很多事情我们做不成:目前的数据动态采集处理技术不行,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太复杂,我们做不了,自动化产线技术太难,我们弄不了……
结果证明,当初认为做不成的事基本都做成了,现在有了集体自信:别人能做成的我们也能做成,别人做不成的我们也要争取做成!
8.麻木型思维定式
麻木型思维定式是指人们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习以为常,精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行为不敏捷,不能抓住机遇,更不会主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示例:某单位的业务量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增长,但由于研发管理能力弱及人力资源紧张,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客户意见很大。
(1)产品开发部门在收到客户的反馈意见后很着急,但加班加点仍然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且问题日趋严重。
(2)客户开始变得急躁、愤怒,客服表示无奈,开发人员长时间加班后变得疲惫和麻木。
(3)客户再三催促无果后渐渐失去耐心,降低催促频率,客服人员因客户催促不急便开始松懈,懒得传递信息给开发人员,开发人员以为问题已得到解决不再关注。
(4)结果是客户丢失,客服与开发人员再也不用为客户的意见发愁了。
最后,让我们再思考一下上述思维定式的怪圈:
因受惯性思维、从众思维、权威思维等的影响,一旦遇到一项由权威传播的不当路径,或只适合某种特定环境下的路径,便常常会在公众盲目随从下形成大众化思维与惯性思维。这会造成在外面的人努力想往里跳、里边的人努力想往外跳的怪圈,且前赴后继难以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