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师从刘景源教授治学临证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战略,也是青年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中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出则汗牛,藏则充栋。这些古典医著,不仅是中医学数千年宝贵经验的积淀,也是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天、地、生、数、理、化诸多门类的自然科学结晶,也包含了诸子百家人文科学的哲理。它们是举世独有的文化遗产,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熠熠生辉。我们只有认真地读经典,才能传承古今先贤学术思想的真谛。

实践出真知,中医界历来重视临床实践,无论是家传师授,还是院校教育,无不以临床实践为中医人的基本功底。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获得真知,面对患者也才有底气。

师承,是中医教育的重要模式。自古以来,历代名医、大家,无不由师承培养而成长。师承,包括家传、师授,也包括院校教育。无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在导师指导下读经典、在导师带教中做临床。可以说,无论是读经典,还是做临床,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点化。因此,跟名师,认真总结、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学习中医、扎根中医的正途。

我出身中医家庭,父亲刘景源教授、母亲王庆侠教授,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家庭的熏陶,自幼耳濡目染,使我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院校教育,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王之虹教授、韩永和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了针灸推拿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毕业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从事临床工作。在临床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较好疗效,但也深感知识的不足。因此,发愤读书,除攻读四大经典之外,旁涉诸子百家,越深入学习,越感觉中医学内容博大精深。我自幼喜爱武术,在学习中医期间,又拜师学习传统武术。在学习过程中,我体悟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医与武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道相通,大可互相借鉴。因此,我形成了晨起练功、白天临床、夜晚读书的习惯。中医学历来针、药不分,在针灸临床中,我一向注重针药并用。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我积极报名应考。通过考试,我与师兄郑丰杰获得批准,正式拜刘景源教授为师。在三年的跟师学习中,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读经典、踏实做临床、深入总结导师的临床与教学经验,取得了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2013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景源传承工作室成立,我担任工作室主任。

寒来暑往数载,自工作室建立以来,我的导师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基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要求,收纳四批学员中的70余人为徒,还有慕名拜师者两百余人。现在,师门已有弟子280余人,其中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批“优秀人才”,有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是临床一线的各级医师,也有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刘景源教授对弟子要求非常严格,制定了“读经典,勤求古训;做临床,博采众方。入师门,继承创新;重医德,救死扶伤”二十八字的师训,几年来,弟子们从全国各地轮流来京跟诊。我们还建立了微信群,交流导师的经验和自己的学习及临床心得。工作室学术氛围相当浓厚,催人奋进,弟子们或单独或合作已发表传承学术论文数十篇。

近年来,我在诊务之余,将跟师学习的笔记进行了分类整理,拟汇编出版,以向诸位同道汇报交流,共同探讨研究并传承刘景源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全书共分三部分。上篇“读经典”,共收入在导师指导下研读经典的心得体会12篇,其中有的已在中医期刊上发表,也一并收入书中。中篇“做临床”,共收入跟师学习、总结导师临证经验的文章36篇,包括内科、妇科等内容,其中主要是总结导师多年临床独到经验及有效方药。我的导师刘景源教授从事温病教学与临床已50余年,于温病学研究广泛而深入,深受业界赞誉,故下篇“跟名师”收入我跟师学习导师温病学研究主要学术思想的体会。书中内容乃作者个人跟师体悟,不妥、不当之处还望诸同道不吝赐正。

刘 宁

202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