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全集》小札
余才林
读《鲁迅全集》,有时会遇到疑难处,有的属于文本,有的则为释义。今各举一例,略加辨析,以就正方家,或可为读书之一助。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文云:
非隐士的心目中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但这种人物,世间是不会知道的。一到挂上隐士的招牌,则即使他并不“飞去飞来”,也一定难免有些表白,张扬;或是他的帮闲们的开锣喝道——隐士家里也会有帮闲,说起来似乎不近情理,但一到招牌可以换饭的时候,那是立刻就有帮闲的,这叫作“啃招牌边”。这一点,也颇为非隐士的人们所诟病,以为隐士身上而有油可揩,则隐士之阔绰可想了。其实这也是一种 ‘求之太高’的误解,和硬要有名的隐士,老死山林中者相同。
这段话意思明确,说世间有两种隐士,一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二是“有些表白,张扬”,“挂上隐士的招牌”,或有帮闲们开锣喝道的隐士。前者又可称为“老死山林中者”,后者即“有名的隐士”。“非隐士的人们”以前者为真正的隐士,而诟病后者,文章认为,这是以心目中真隐士的标准要求和衡量世间一切隐士,也以此要求和衡量“有名的隐士”,是“‘求之太高’的误解”。依此文意,所谓“‘求之太高’的误解”,即是要求有名的隐士,所作所为,和老死山林中者相同,则上引文字末两句当为“硬要有名的隐士,和老死山林中者相同”。上引后三句也可如此表达:“其实这也是一种“求之太高”的误解——硬要有名的隐士,和老死山林中者相同。”如此,则文意更为显豁。
可见,依习惯表达方式,文中“和”字当属下句,现在的文本或是一时誊抄偶误。
《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文云:
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
文中“班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注云:“班马指班固、司马迁。他们都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司马迁并称“班马”,历来是将二人作为史学家,讨论对象为《史记》《汉书》,意在论史,不在论文,但前引鲁迅文章谈作文秘诀,意在论文。虽然本文后面所引班固“紫色鼃声,余分闰位”两句出自《汉书》,但立意也是论文,不在论史。因此,将“班马”解释成为班固、司马迁,与文意不合。已有作者指出,文中“班马”应指班固和司马相如[1],对于这一指正,本文还须作进一步说明。
《汉语大词典》已注释,“班马”除指班固、司马迁之外,还指班固、司马相如。后一义项,《汉语大词典》已引唐代皎然《讲古文联句》中“屈宋接武,班马继作”两句。除此之外,唐人文集中还能找到相关的例证,杜牧《樊川文集》卷一《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诗》文云:
经书刮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薫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
对于诗中“班马”一词的含义,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作过辨析:
小杜“浓薰班马香”,对屈、宋说,自指班固、司马相如,此二句谓诗赋也。上文已拈“史书阅兴亡”,此不应复及马史、班史。杜诗“以我似班扬”,班与扬可合称,则马亦可合称,不必定指马迁也。今人但因《班马异同》书名,熟在人口,因以此句指二史,其实非也。
可见,论文论诗,“班马”指班固、司马相如。其实,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其名作《两都赋》,继承西汉大赋的传统,在写法上极力模仿司马相如《上林》《子虚》赋,“班马”合称,良有以也。
鲁迅文章说作文秘诀,其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前者还以班固“紫色鼃声,余分闰位”为例,后者则以扬雄“蠢迪检柙”为例。其实,在辞赋中“多用难字”当首推司马相如,《上林赋》云:
于是乎崇山巃嵸,崔巍嵯峨,深林巨木,崭岩嵾嵯,九嵏、嶻嶭,南山峨峨,岩陁甗锜,嶊崣崛崎,振溪通谷,蹇产沟渎,谽呀豁閜,陵别岛,崴磈嵔瘣,丘墟崛,隐辚郁,登降施靡。陂池貏豸,沇溶淫鬻,散涣夷陆,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文字古奥深僻,排比堆砌,晦涩难懂,远过扬雄之文。扬雄是文字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一样,也精通文字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可见,司马相如掌握和熟悉各种深僻字,因而为文好用奇词僻字。鲁迅文章本可引司马相如辞赋为“多用难字”之证,但限于行文要求,为避免累赘艰涩,改引扬雄之文。
由此可见,“扬班” “班马”可以互用。鲁迅文章中自拟的“政俶燔典”一句,也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的样本,所谓“班马”,与后文所举“扬班”指意相同。毫无疑问,“班马”指班固、司马相如。
(余才林,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1]王容荣:《“班马”辨——关于 〈作文秘诀〉 的一条注释》,《语文学习》, 2011年12月,第5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