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缘起、对象和目的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变革和转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纷繁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剧变在信息化、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使社会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更诡异难测和更不可确定,不仅大大增添了社会的风险系数和广大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而且给个人、群体、组织和社会带来“个人身心的紧张、人与人的紧张、人与社会的紧张、人与自然的紧张”等“多重紧张”和压力,普遍引发人们“身心失调的焦虑、社会失序的焦虑、文明失和的焦虑、人与自然失谐的焦虑”等“多重焦虑”。因而追求个体的身心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迫切思考和关注的主题,也成为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关切的社会焦点。在于社会与个人的一体化关系把国家、社会、组织、群体、个人、自然紧密捆绑在一起,联系在一起,由此它们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直接关乎国家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关涉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也密切影响着每一位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因此,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势必成为国家、社会、组织、群体与个人所共同希冀的愿望和所共同承担的责任。分析研究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因素也自然成为学者们一个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

自从和谐社会建设被提到国家事务议程上来,广大社会人士和成员积极投入此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中来。于是,举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和谐社会建设大讨论,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

宗教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组织现象,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从古至今一直是治国理政不可绕过的话题。同样,在今天,把这种难以讲清的关系进一步弄明白并做出一定的理论阐释,势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和忽视的主题。鉴于此,笔者把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纳入研究视野和任务中来,试图通过对宗教信念思想、宗教情感体验、宗教道德规范、宗教群体组织、宗教行为礼仪、宗教功能、宗教信仰者等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关系的探讨,来揭示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共存互构关系,从而为国家和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正确解决它们之间的一些矛盾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实现宗教善治,有效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增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