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在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下,使社会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诡异难测和不可确定,由此不仅大大增添了社会的风险系数和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还给个人身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多重紧张”和压力,引发人们“身心失调、社会失序、文明失和、人与自然失谐”等“多重焦虑”;因而追求个体身心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迫切思考和关注的主题,也成为众多学者和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关切的社会焦点。

自和谐社会建设被提到国家事务议程上以来,举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和谐社会建设大讨论,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宗教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组织现象,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从古至今一直是国家与社会建设不可绕过的话题。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际,为更好实现和谐社会建设之宏伟目标,同样不可回避而必须直面这个话题。

开展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研究,就其理论意义而言,不仅有助于人们从理论上深化对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深化宗教要素、宗教功能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的认识,深化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的认识,还有助于推动宗教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建构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治理理论体系和社会治理理论体系,以取得更好的宗教治理和社会治理成效。就其现实价值来讲,加强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正确实施和全面加强宗教治理,最大限度抑制宗教的消极面,最大程度发挥宗教的积极性;有利于增进宗教组织,特别是基层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自身素质,拓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宗教工作和宗教治理方式方法,提升宗教工作水平和宗教治理成效,化解宗教之间的隔阂、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失调与冲突,协调宗教之间的关系和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教之间的和睦及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正确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原则,引导宗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以及宗教群体和组织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从而更好地实现宗教善治和社会善治,让宗教与社会共建共享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本书内容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导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文献回顾。

第二章:宗教要素与和谐社会建设。着重从宗教信念思想、宗教情感体验、宗教道德规范、宗教群体组织、宗教行为礼仪等五个方面探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存互构关系。

第三章:宗教功能与和谐社会建设。着重考察宗教的十大功能,包括宗教的认同排斥功能、整合分化功能、控制失序功能、心理调适与精神慰藉功能、社会化与宗教化功能、交往渗透功能、政治经济功能、文化道德功能、社会服务与社会关怀功能、自然生态调适与改造功能等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存互构关系。

第四章:宗教信仰者与和谐社会建设。主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信教者和不信教者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劳动、生活压力、生活满意度、生活愿望、财富观及慈善公益爱心、兴趣爱好习惯、个人不当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信仰观念及评价、信仰状况及评价等十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宗教信仰者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共存互构关系。

第五章: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该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条途径五个方面探讨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存互构关系。

第六章:宗教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该章主要阐述了现代化全球化下的世界宗教信仰状况和中国宗教信仰状况以及宗教发展态势;同时,分析了现代化全球化给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探讨了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宗教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第七章:迈向善治——构建宗教与社会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该章从转变认知树立宗教治理新思维,构建宗教治理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体系,提升宗教治理现代化能力,迈向善治走向齐建等四个方面提出如何实现宗教善治,构建宗教与社会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

总而言之,中国的宗教治理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任务;要让中国的宗教治理达到“善治”状态,就需要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发挥一切可能发挥的作用;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战略高度对宗教治理做好长远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积极履行职责,所有企事业、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信教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到中国宗教治理的工作中来,为实现中国宗教治理的“善治”和社会的和谐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文中还存有不少缺陷和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