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POA:可复制的极简管理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从公益事业走向公众视野

们曾经引用过张爱玲的一句话:“缘分天注定,很多事情强求不得,你越强求,只会离你的缘分越远,终其一生也难找到心中所爱。”

我和POA的缘分正如张爱玲所阐述的那样。这个缘分中有一段经历必须提及,有一个人也必须致谢。

这段经历要追溯到2018年5月19日。在结束了一周高强度的工作后,周末我从杭州来到上海参加一个小型的沙龙分享会。这次沙龙分享会的主题:POA的“工具”,分享人是这个“工具”的提出者张宁先生。张宁先生也是我要致谢的人。张宁先生在公益领域有所建树,这个小“工具”是他自己在公益事业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公益事业是崇高的,但本质又是极具实操性的;公益事业要求高度协作,但背后的一群志愿者又是没有同事关系的,甚至彼此都不认识;公益事业要求高效,背后的这群志愿者虽然没有上下级管理关系,但依然可以高效合作;公益事业是需要奉献的,这一群志愿者不仅没有收入,反而还需要支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这一切仿佛都和我们熟知的商业环境完全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

做公益的志愿者,没有所谓统一的领导,往往一个号召就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公益志愿者,而在商业公司中,为了让一个项目实施起来,光是事前动员突破部门樊篱就大费周章了。想达到公益志愿者的这个效率,开玩笑地说,恐怕只有地震或火灾了。公益志愿者没有明确的职位描述,他们却能把该做的事情都完成得很好,不会讨价还价,这要是在商业环境中,公司生怕职位描述不详细;公益志愿者没有人设定KPI,没有人刻意去监督、评估,但往往他们能以高标准完成任务。你可能会有困惑,什么算是高标准呢?一是结果达到预期,二是需要牺牲自己的资源(人脉、资金、时间、精力)。

在商业组织中付钱都未必能达成目标的事情,公益组织是如何搞定的呢?这个问题也是那次小型沙龙分享会的重点。

坦率地说,拥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我对企业经营战术、方法模式、技术技巧都有接触,但发现基本都是“术”层面上的东西,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同“科学”两个字挂钩。虽是理科生出身,但我内心对哲学思想还是颇为认可的,所以我认为这些西方的科学管理方法太注重流程,缺乏人性;而且太过复杂,缺乏“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

参加这次公益分享会之前,没有抱太大期望的我,却被POA深深地折服了。POA来自公益事业的实践,是如此直率不做作,又是如此不虚伪,因为面对一群彼此不熟悉的人,树立共同的目标是唯一把力量凝聚起来的路径了。

分享会没有术语,没有厚重的理论学派,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述,只有分享人平实的表述和使用这个“工具”的一些实例和思考。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在用双引号来表达“工具”,坦率地说,那时候POA仅仅是一个公式,或是一个概念,并不像现在已经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即便如此,当时我还是被打动了。

分享会从公益事业的特点入手。每个公益事业都有一个共性,是聚合志愿者们的动力。这个共性也是公益的本质,即每个公益事业都有一个能产生共情的目标。一定要注意,是能产生“共情”的目标,而不是崇高的目标,也不是宏大遥远的目标。这个目标像海上的灯塔,不管狂风暴雨,都能通过重重迷雾指引远方的船只。正是这个“共情”目标让志愿者能克服各类困难,逐步推进达成最终的效果。

公益事业的共情目标总能激发每个个体的感知,让人感觉它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距离感。壹基金发起的公益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困难儿童送去冬日温暖,抵御严寒,它发起的主题就是“壹基金温暖包,冬天不冷了”,非常朴实,“冬天不冷了”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到的,冷是什么滋味,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共情效果就非常好。

共情的目标能极大地聚合伙伴,但同样要控制这个目标的大小。“让世界和平”也可以算一个共情的目标,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和平很重要,也都认为它是对的,没有人会觉得应该有战争。但这个目标太大了,大到让每个人都和它产生了距离,个人无法很直接地去支撑它,因此,虽然这是个共情目标,但过于宏大,让人们感到就算自己和团队一起努力也未必能实现它。

如果这个目标没有共情,没有合适的距离感,大家心里会很自然地想道: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一旦这个念头出现,后续自然不会有任何行动,更谈不上聚在一起了。

在商业机构或组织中,太多的类似情况是因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造成的,在这个基调上,双方当然要靠大量的书面约定、监督、考核等来明确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公益事业一般都是处理关乎老百姓生活的事情,可能是教育问题,也可能是生活问题,都是些和你我相关的事情,也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或遭遇到的事情。因此,公益事业的目标天然地具备共情的属性。当把这个核心关键的第一步总结出来——寻找或设立一个大小合适的能产生共情的目标,再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和场景中时,POA就从公益事业开始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就像我这个无意中闯入这个新天地的陌生人一样。

这次分享会的主题让POA的种子在我心里种下,并让我开始学会用POA思维去思考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越深入挖掘和亲身体验,越发现它的博大精深。如今,它已经从当初一个粗糙的概念,发展成为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组织促动飞轮模型,它已被运用于企业诊断中,成为在经营中面临各种问题时,帮助人们很快作出判断的基准思维。

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心怀感慨地见证了POA思维的生命力。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它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从利己到利他。原本只在公益领域流传的POA,而后也一直只在部分企业内部学习和传播,现在公之于众,这本身也是一种很大的利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