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面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和合作机制,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国元首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会议,“一带一路”倡议主张的合作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一带一路”倡议由顶层设计进入务实合作阶段。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时提出,今后将搭建更多投融资促进平台,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鼓励社会资金合规有序地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和能源等开发性项目建设。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不断推进,生产要素流动趋向纵深发展,国际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积极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举措;另一方面是“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急需外商直接投资以发展经济。同时,与传统经贸合作相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同沿线国家建立一系列合作平台,对外直接投资拥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政府间的协调,大大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国内企业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因此,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150.4亿美元,占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3.6%。2013—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6%。从存量来看,《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末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直接投资存量达1543.98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5%。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发展迅速,但整体上占比仍然较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另外,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300亿美元,带动东道国近30万人就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加快了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通,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价值链分工,这与沿线国家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愿景不谋而合。应当看到,“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直接投资,既有利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布局,实现紧密衔接、生产融合的价值链分工新格局,又有利于通过企业集群式发展、链条式转移,有效加快生产要素的跨国流通,为全球价值链升级拓展了新的发展思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优化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