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交本质:人际网的认知与算法
把戴维·洛克菲勒名片盒中的每一张名片首尾相接,可以绵延近 26 千米。他的人际网堪称传奇,其中有超过 10 万名联系人,包括纳尔逊·曼德拉、巴勃罗·毕加索、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比尔·盖茨等。1
尽管与国家元首、知识分子、明星名人、企业高管和商界子弟来往频繁,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与“自 20 世纪 40年代以来我见过的大多数人”的交往。他并非草草写下对方的姓名和偶遇的日期,相反,他对每个人都做了详尽记录,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到他最亲密的朋友,甚至是从前的约会对象。
亨利·基辛格既是理查德·尼克松时期备受争议的国务卿,同时他还是洛克菲勒认识最久、关系最密切的朋友之一。1938年,基辛格及家人逃离纳粹的魔掌来到了美国,他的移民同化故事被反映在了 35 张卡片上。戴维·洛克菲勒在这些卡片上详细记录了他和基辛格自 1955年以来的数百次会面。2洛克菲勒去世的几年前,他们在位于哈得孙山谷的大庄园里共进午餐时,洛克菲勒将这些卡片的复印件送给了基辛格。基辛格记得当时这样对洛克菲勒说:“这让我惊讶不已,我们见面居然如此之频繁。”
洛克菲勒的名片盒中有这么一个不算特别出名的人,此人描述了洛克菲勒的社交手腕:“他的社交往来不计其数。如果你有幸成为一位‘不起眼的旁听者’,你就会听到他询问客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比如孩子的芭蕾舞表演、父母最近的健康问题。这并非假模假式或哗众取宠,他这样的做法总能让客人们感到身心愉悦。洛克菲勒的身边都是一些杰出人物,但他的社交手段永远是潜移默化的,而非唯利是图的。”3
有些人觉得这些卡片记录得太过精细,他的社交手段也令人厌恶。洛克菲勒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为自己的做法辩护,他说:“可能有人觉得这些技巧显得有些无所顾忌,又好像在操纵他人。我不赞同。这些方法让我认识了对实现目标有用的人,也让我有机会建立长久的友谊。”4
不管你对洛克菲勒的名片盒看法如何,他在社交方面的确非常敏锐。这些卡片强烈地提醒着我们,人类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做到,在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人际网的同时,又牢牢维持住已有的人际关系。
又或许,我们可以做到?戴维·洛克菲勒就很了解限制人际网规模的认知约束,并试图突破它们。
他可以说是世界上人脉最广的人之一,但小时候的他很羞怯,缺乏安全感。甚至在刚刚进入哈佛大学时,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也不懂社交技能”5。这与他的哥哥纳尔逊·洛克菲勒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善于社交、性格活泼、乐于成为视线的焦点”6。戴维·洛克菲勒宁可把时间花在收集甲虫上,也不愿去结交朋友。他对甲虫的嗜好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他把一生收集的 150 000 种不同的甲虫标本捐给了哈佛大学。
他在二战期间曾担任情报官,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尽管他天生羞怯,但正如他所写的,这让他认识到“建立一个拥有可靠信息和影响力的人际网”很有必要。7
后来有人指责他,作为美国大通银行CEO,他在人际交往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从而分散了对正职工作的注意力。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个人关系。尽管在他任职期间,公司在美国国内的表现逊于其竞争对手,但是正如他所说的,他的个人关系提升了公司在国际上的利润和声誉,这一点不可否认。他将西方银行业和精打细算的投资理念带到了埃及、苏联和中国。这些成就直接受洛克菲勒广泛的人际关系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