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方法与实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城市规划快题设计的基本类型

从土地开发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增量和存量规划;从基地所处的背景环境来看,可以分为乡村规划和城市规划;从城乡规划编制层次来看,可以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内容庞杂,短时间内难以全面考查考生的设计能力。因此规划快题考试通常考查的层面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考查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的可能。通常考查的基地面积以15~20公顷居多。

按照基地的空间发展愿景及目标建构,通常可以将规划快题类型分为居住区规划、校园规划、商业区规划、中心区规划、CBD中央商务区规划、旧城更新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和综合规划九种类型。题目类型不同,相应的关注重点和空间营建路径也不尽相同。

1.案例一: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是指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被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居住区是城市居民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居住区(人口:30 000~50 000;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人口:7000~15 000;用地:10~35公顷)和居住组团(人口:1000~3000;用地:4~6公顷)三类。快题考试中的居住区设计类型主要为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

(1)功能构成

居住及其相关生活配套的公共服务功能。

(2)设计要点

需求导向的功能分区(功能、高度分区):研判地块所处的区位条件以及周围的道路层级关系,结合上位相关设计指标要求,从地块功能、形象展示两方面需求出发,谋划地块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及配套设施,如社区商业、幼儿园、会所等区域),以及相应的高度分区(高层住宅、小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和别墅群)。一般可以结合主干道布置商业服务区,高层、小高层建筑区,结合主要出入口布置社区会所和幼儿园,结合基地环境条件较佳的区域布置别墅群等。

层次清晰的结构设计(轴线、节点设计):根据功能布局及高度分区,展开基地的空间结构设计。注意基地空间布局的主轴与次轴、多轴与单轴、实轴与虚轴的关系,并结合主要出入口和中心区域优化景观节点设计,明确主次层级关系。

高度匹配的交通组织(动态、静态交通组织):根据空间结构组织高度匹配的路网形式(环式、鱼骨式等),细化道路层级设计,合理组织动态与静态交通(结合主要出入口布置停车场及地下停车系统)。此外,还应注意开放式街区等热点问题在居住区快题中的应用,如小街区、密路网形式下住宅建筑组团尺度、沿街商业的密集开发、出入口组织及动静态交通设计等。

2.案例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地区。此外,《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指法定保护的区域,又称历史地段。

(1)功能构成

居住功能、休闲旅游服务功能、酒店接待功能、文化展示功能、文化演艺功能。

(2)设计要点

通脉活血,古今交融。明晰基地内的重要历史文脉(古街道、山体等重要历史环境),重点考虑历史文脉的功能作用,功能布局、交通流线如何衔接。如果文脉是道路等虚体环境,应注重考虑如何通过路径设计激活脉络;如果文脉是物质功能空间,则应考虑规划功能布局如何衔接的问题,以此实现空间的协同发展。

肌理塑造,感知历史。如何布局历史地段的建筑肌理,以示尊重“历史环境”,是出题者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向。合理控制建筑体量的大小,有序地塑造建筑组团肌理是尊重“历史环境”的重要维度。历史地段通常以小尺度的建筑肌理组成,通过消解自身,来呼应历史,进而突出历史。除此之外,在确定功能分区的情况下,建筑肌理应当疏密有序,建筑布局适当留有“余地”;或者利用“文脉”,以创造特色功能空间,再现历史。

场所营建,彰显特色。历史地段是“文脉”的遗留之地,应当利用这些文化脉络,营建富有特色的场所空间,使进入空间的人感受历史文化,从而彰显基地空间的设计特色。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遗存”建构具有特色的空间精神,感知空间轴线、视线通廊等,确定轴线上开敞空间的序列(如入口空间、核心展示空间、出口空间等),合理选择各个公共空间位置,营建场所环境。由空间轴线、视线通廊串联起不同功能的开敞空间,从而体现历史地段地块内空间的内涵表征,并彰显地块空间的设计特色。

3.案例三:旧城更新规划设计

旧城更新是指针对城市内部老旧中心,局部或者整体地块,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其内部空间,通过新功能的植入,以改善其环境氛围。其方式主要为重建、整建和保留修护三种。

(1)功能构成

保留建筑区、拟改造区、新建公共服务设施区、居住区等功能板块。

(2)设计要点

寻脉:仔细阅读题目,分析拟保留、拆除片区的空间关系及功能联系,深入挖掘题目中的拟保留、改造片区的内涵,挑出基地环境中的“保留绿地、文保单位、山体”等重要因素,在空间轴线组织中着重考虑。

把脉:根据基地环境中甄选出的重要“文化”“价值”因素及未来功能提升的核心板块,确定空间的轴线关系,结合片区改造、升级的重点内容,合理布置各个功能片区。

理脉:细化空间轴线、视线、组团内部及组团间的流线设计,强化功能片区之间的功能和交通联系。此外,根据提升内容对改造片区的节点环境进行提升、重塑。

4.案例四:中心区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区是指建成区内社会经济和土地开发活动最密集的那部分地域范围,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核心,也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

(1)功能构成

文化功能区、居住区、商务办公区、行政区、商业服务区和公园游憩区六大板块。

(2)设计要点

功能布局:中心区的空间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其所处的城市环境。如何根据基地周围的地块功能构成、交通条件以及其内部的自然、人文要素,结合任务书功能要求谋划其空间布局是考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结构梳理:结合功能布局综合考虑基地开敞空间,梳理中心区的空间结构,营造城市中心区舒适的休闲体验环境。空间结构的梳理可以重点围绕开敞空间展开,开敞空间的位置、尺度不同,进入者的主观感受也会不同。整体而言,进入者应呈现出由“进入—高潮—退出”的空间心理感受,开敞空间组织应呈现出一定的递进关系和秩序感。

交通组织:基地内部交通的组织应该考虑周边的道路等级。例如,城市主干道应尽量避免开辟车行出入口,面向主干道展开组织主要的景观步行轴线,尽可能在城市内部营造出宜人的步行环境。基地的停车系统也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应结合出入口,考虑地上和地下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