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探索思考
你仔细观察过南北方雪的不同吗?南方雪景常常伴着盛开的鲜花,洋溢着勃勃生机,而北方的寒冬冷峻肃杀,连小孩子也不愿出门玩耍。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却饱含着鲁迅先生对北方之雪的拳拳之忱,究竟是什么让鲁迅先生如此热爱北方的雪呢?
阅读批注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1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2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3
1 拟人、铺垫
作者开篇先写“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的关系,为文章结尾处点明“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做铺垫。同时借暖国的雨之口发问,从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到朔方的雪,进而引出后文作者对此疑问的解答。
2 烘托映衬
作者通过颜色丰富的花草映衬出江南雪景之滋润美艳。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不能仅着眼于目标本身,恰当选择合适的景物进行烘托映衬,能使目标形象更加鲜明。
3 以动衬静
尝试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进行景物描写,我们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4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4 比喻
作者的描写由物到人,将孩子们的手比作“紫芽姜”,一方面写天气寒冷,也侧面体现出孩子们不畏严寒,沉浸在游戏中的状态。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5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6
5 比喻、对比
朔方的雪在作者笔下呈现出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的状态,这种不同一方面体现在雪花本身的质地——“如粉,如沙”;另一方面体现在雪花存在的环境——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作者却并不为朔方的雪感到可惜,他用一记鲜明的转折,表达对朔方的雪坚决姿态的肯定。
6 比喻、夸张
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朔雪图,朔方的雪升腾闪烁的姿态也是作者昂扬斗志的体现。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内心的斗争激情融入雪景图中,实现了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恰当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形象性。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7
7 作者用“雨的精魂”进一步歌颂朔方的雪,言明朔雪的“死”并不是消亡,而是化为更高层次的“精魂”。因此,朔方的雪也具有了更加明确的象征意义,象征着挣脱了旧思想、旧制度而获得了自由的战士们,全文的情绪在递进中达到高潮。
阅读赏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笔为武器奋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这篇《雪》作于1925年1月,正是南方革命蓬勃发展的一年,身处北平的鲁迅先生却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经历着北方严峻形势的考验。由于远离革命中心,鲁迅将自己艰难求索、孤军奋战的心境寄予文字,用北方孤独的雪与自己作比。然而在如此不明朗的状态下,作者却并不是犹豫、消沉的,在他的笔下,北方的雪“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有如战士般展示着英勇的雄姿,使全文饱含着蓬勃向上的基调。 《雪》出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野草》中最明朗的一篇。通过此篇文章,希望你能体会到鲁迅先生自由奋勇、昂扬无畏的蓬勃斗志,你也可以尝试阅读更多鲁迅先生的文章,学习他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手法的灵活运用。
阅读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写雪或雪景的文章?试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与本文有什么异同。
2.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文章如何体现鲁迅先生的经历。
3.你更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