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九三二年

“非所计也”[1]

新年第一回的《申报》(一月七日)[2]用“要电”告诉我们:“闻陈(外交总长印友仁)[3]与芳泽[4]友谊甚深,外交界观察,芳泽回国任日外长,东省交涉可望以陈之私人感情,得一较好之解决云。”

中国的外交界看惯了在中国什么都是“私人感情”,这样的“观察”,原也无足怪的。但从这一个“观察”中,又可以“观察”出“私人感情”在政府里之重要。

然而同日的《申报》上,又用“要电”告诉了我们:“锦州三日失守,连山绥中续告陷落,日陆战队到山海关在车站悬日旗……”

而同日的《申报》上,又用“要闻”告诉我们“陈友仁对东省问题宣言”云:“……前日已命令张学良[5]固守锦州,积极抵抗,今后仍坚持此旨,决不稍变,即不幸而挫败,非所计也。……”

然则“友谊”和“私人感情”,好像也如“国联”[6]以及“公理”,“正义”之类一样的无效,“暴日”似乎不像中国,专讲这些的,这真只得“不幸而挫败,非所计也”了。

也许爱国志士,又要上京请愿了罢。当然,“爱国热忱”,是“殊堪嘉许”的,但第一自然要不“越轨”,第二还是自己想一想,和内政部长卫戍司令诸大人“友谊”怎样,“私人感情”又怎样。倘不“甚深”,据内政界观察,是不但难“得一较好之解决”,而且——请恕我直言——恐怕仍旧要有人“自行失足落水淹死”[7]的。

所以未去之前,最好是拟一宣言,结末道:“即不幸而‘自行失足落水淹死’,非所计也!”然而又要觉悟这说的是真话。

一月八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2年1月5日上海《十字街头》第三期,署名白舌。按该期延期至3月5日出版。

[2] 《申报》中国近代历史最久的综合性报纸,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4月30日由英商创办于上海,1909年后几度易主,至1949年5月26日停刊。旧时新年各日报多连续休刊几天,所以《申报》到1月7日才出新年后的第一回。

[3] 陈友仁 (1875—1944)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出身于华侨家庭,1913年回国,曾任孙中山秘书及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职。1932年一度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旧时在官场或社交活动中,对人称字不称名;在文字上如称名时,则在名前加一“印”字,以示尊重。

[4] 芳泽 即芳泽谦吉(1874—1965),曾任日本驻国民党政府公使、日本外务大臣等职。

[5] 张学良(1901—2001) 字汉卿,辽宁海城人。“九一八”事变时任国民党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兼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奉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放弃东北三省。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囚禁。

[6]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目的,实际上是英、法等国家控制并为其利益服务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无形瓦解,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一味依赖国联。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发表《国存与存,国亡与亡》的演说中称:对日本侵略“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同年11月14日南京国民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对外宣言中说:“当事变之初,中国即提请国联处理,期以国际间保障和平机关之制裁,申张正义与公理。”

[7] “自行失足落水淹死”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各地学生为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纷纷到南京请愿,12月17日在南京举行总示威时,国民党政府出动军警屠杀和逮捕学生,有的学生被刺伤后扔进河里。次日,南京卫戍当局对记者谈话,诡称死难学生是“失足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