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临证 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经方治疗疑难重症——以“三首桂枝类方临床心悟”为例

分享经方;运用经方的五大智慧;临床心悟

一、为何要分享经方?

我先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经方。

首先我们看看与张仲景同时代的一位医家,就是华佗。华佗与张仲景(还有董奉)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看到张仲景的书,就说了六个字:

“此真活人书也。”
——汉·华佗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如果想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活人”的本领,就应该多读经方,多读医圣张仲景的书——《伤寒论》《金匮要略》。

还有一位离张仲景时代比较近的医家,就是孙思邈。他在晚年时写了一本书叫《千金翼方》,这本书建议大家要读一读。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研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他在晚年时说了这句话:

“至于仲景,特有神功。”
“行之以来,未有不验。”
——唐·孙思邈

孙思邈的意思是,把仲景的方子用在临床上,很少没有效验的。

每次讲课,我都要和大家分享宋代林亿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用经方:

“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宋·林亿

就是说,如果你想要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就要遵循两点:第一要用经方,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子;第二就是要对方证,采用方证辨证。这句话可是把奥妙都吐露出来了。

宋代的郭雍说过一句话:

“仲景规矩准绳明备,足为百世之师。”
——南宋·郭雍

我们学中医,要想成为临床大家,应该拜张仲景(学习经方)为师。同时,如果你想成为他人的老师,也应该学习经方。

去年我在看《四库全书提要》的时候看到一句话,感到非常震惊:

“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
——清·永瑢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即使没有完全领悟《伤寒论》《金匮要略》,只空闲时间翻一翻,有其一知半解,也可以“起死回生”。这是清代的御医们对经方的评价。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最后一句话,清末的章太炎说:

“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独甚。”
——清末·章太炎

章太炎说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医与西医较量的话,可能只有仲景《伤寒》能赢得过了。我本人在心血管科工作,也曾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处理心脏危急重症,对这句话很有感慨。

二、桂枝类方临床心悟

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三首桂枝类方临床心悟,以说明我在临床上是如何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第一首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第二首是瓜蒌桂枝汤,第三首是炙甘草汤,都是典型的桂枝类方。

(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第一首,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我用两个字来评价它——通神,用好了它,就能通神。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条文想必大家都会背。“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经典的条文比较简单,基本上看一两遍就可以知道怎么用了。

我在这里举一个医案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是我去年(2017年)所治的一个案例。

案1.

张某,男,20岁,初诊日期:2017年6月17日。

主诉:反复噩梦4年,胃痛7个月。

现病史:4年前患者于当地医院行锁骨钢板取出术,术中因麻醉药过敏而致昏迷,经ICU抢救后康复出院,后出现噩梦频作,伴脱发,未予重视;7个月前出现饭前胃痛,自诉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点状溃疡(报告未见),现为求中医系统诊治,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噩梦频作,多为洪水淹溺,群鱼咬噬等,脱发,晨起枕上可见大量脱落毛发,空腹饥饿时胃痛,胃脘部为著,食后腹胀,常伴呕恶,胃中反酸,腹泻,日1次,自觉发热,晨起咽痛,无明显怕冷怕热,小便可。

查体:舌淡,苔中根部黄厚腻,有液线,脉弦细。

当你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熟悉到一定程度,患者把刻下症阐述出来时,基本上方子就能开出来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文上的症状他基本都有:发落、噩梦连连、脉细。

本案患者还有一个症状就是空腹饥饿时胃痛,这也简单:“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根据胡希恕先生的经验,认为小建中汤的方证就是空腹饥饿时腹痛,很简单。虚劳里急,腹中痛,患者都有这些症状。所以治病是一件非常高兴且迅速的事情——当患者把症状体征呈现给你的时候,方子就立即能开出来了。

治疗方法也很简单:

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建中汤。

桂 枝15g 白 芍30g 生甘草10g 生 姜10g

大 枣15g 饴 糖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14剂,水煎服,日1剂,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大家可以看一下疗效:

二诊(2017年7月16日):患者5剂药后,噩梦已止,脱发减少,晨起可见枕上寥寥数根碎发,仍有饭前饥饿时腹痛,大便较前改善,仍偏稀。效不更方,仅作剂量调整,续服14剂。药后胃痛痊愈,大便稍黏,随访1个月,噩梦及腹痛均未有反复。

经方应该在2~14剂之内有效,若吃了3~4个月才管用,那你该反思下。临床用经方,有可能就会像《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药方〉》原文中说的:“服一剂如神。”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经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所以大家不仅要把经方的药味记住,剂量也要记住:“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我认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噩梦频作,脱发,易疲劳,少腹拘急,梦遗失精,头晕目眩,脉虚。这个方证就是告诉你,临床上如何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完全来源于《金匮要略》的原文。

我在临床上坚持“一病必有一主方,一主方必有一主证”。这句话其中前半句话是清代徐灵胎说的,后半句是我的观点。且一个主证一般不能包含超过3个症状(或体征)。笔者认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主证是:噩梦,脱发,脉虚。经过反复验证,都非常有效,凡是符合这3个症状(体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多有效验。作为临床医生,一天看100多个病人的话,就得抓主证。

案2.

张某,女,53岁。初诊日期:2017年2月14日。

主诉:反复脱发1年,湿疹伴瘙痒1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父亲去世,出现反复脱发症状,每次梳头均有30~40根掉下的头发。患者办公室座椅周围及家中卫生间的地上,平时均可见大量脱发。1个月前,患者左腿和左右手近合谷处都出现湿疹,每天均有不定时瘙痒,症状明显。

刻下症:患者脱发现象反复出现,每次均有30~40根脱发。患者左腿和左右手近合谷处有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每天不定时瘙痒明显。全身汗多,怕冷,难入睡,多梦。纳少,咽痒,无咽痛。大便2日1次,成形,无夜尿。

查体:体型偏胖,面色红润,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紧。

该患者除了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外,还有越婢加术汤方证:“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加术汤专门治疗肉极热,多数是湿疹。

治疗: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越婢加术汤

桂 枝12g 白 芍12g 生甘草8g 大 枣12g

生 姜12g 生龙骨12g 生牡蛎12g 生麻黄12g

生白术16g  生石膏32g(包煎)

14剂,水煎服,生麻黄先煎半小时,去上白沫。

日1剂,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二诊(2017年2月28日):患者诉服药后效果非常明显。患者原来每天左腿和左右手近合谷处湿疹瘙痒明显,服药1剂即愈,皮肤不再瘙痒,丘疹也慢慢消退。患者又诉原先每天均有30~40根脱发,服药1周后,现在脱发症状明显改善,办公室座椅周围及家中卫生间的地上也几乎不见落发。

我每个医案都附有照片和视频,每次出诊完,病例的电子版就由学生记录好了。遇到经典案例或者效果显著的案例,我都会和患者合影或录视频。而且我都会和患者说,如果你的病治好了,一定要回来复诊,巩固2~3次,所以我的病人随访情况非常好。

(二)栝楼桂枝汤

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二首方子是栝楼桂枝汤,条文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经方的剂量和煎服法非常重要:“栝楼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临床上使用栝楼桂枝汤的要点是:全身肌肉酸痛僵硬,局部有汗,怕风畏寒,口干口渴,脉沉迟。这是围绕《金匮要略》条文总结出来的,当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烂熟于心,这些就能信手拈来。

我认为栝楼桂枝汤的主证是:全身肌肉酸痛,恶寒。这个主证我一定要告诉大家,刘保和说,中医越来越衰弱,就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主证,而不告诉大家,“秘主证而不传”这就是中医衰落到如今的原因。知道的东西,一定要分享给大家,让我们的中医发展下去。临床上遇到全身肌肉酸痛,恶寒,就可以使用栝楼桂枝汤。

使用栝楼桂枝汤的要点有:遵守经方的原量,或遵守原比例,分3次服用,服药后啜热稀粥帮助发汗。

在此我举一个医案与大家分享:

胡某,男,51岁,初诊日期:2017年10月26日。

主诉:全身酸痛僵硬半年,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全身酸痛僵硬,到某医院诊断为颈椎病,未予重视,未予治疗。患者2周前出现全身酸痛僵硬症状加重,自行敷贴外用药膏,效果不明显,1周前到我院检查:肌酸激酶(CK)9857U,谷丙转氨酶(ALT)142.5U/L,谷草转氨酶(AST)318.4U/L,遂就诊于我处。

患者是这样跟我描述症状的:“我全身僵硬,就像翅膀舒展不开似的。”其他症状如怕风畏寒,口干口渴也都具备。我给予方用栝楼桂枝汤(天花粉12g,桂枝18g,白芍 18g,生甘草 12g,生姜18g,大枣18g),共服汤药6剂后患者自诉全身肌肉酸痛已痊愈,口干口苦已愈,怕风畏寒基本痊愈,体力也较前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复查:CK299U/L,ALT57U/L,AST 31U/L。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患者的生化指标,他来的时候肌酸激酶(CK)是9857U/L,服药6剂后复查肌酸激酶是299U/L。曾有中医认为,服用中药不能改善血脂、血糖、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我想,那应该是他没有用对方。中医治病有中医的方法,是不能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来用的。我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查房时,都是周一用西医查房,周二用中医查房,两套方法一定要分开,西医查房就严格按照相关指南走,中医查房就按照《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走,不要两者揉到一块,也不要互相解释。

(三)炙甘草汤

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三首方子是炙甘草汤。我给炙甘草汤的评价就是五个字:“心悸第一方”。临床上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房性期前收缩(简称房早),可以优先考虑是否适合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其中一个条文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条文了,但是另外一个出自《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的复脉汤(也就是炙甘草汤)的条文,大家一定要知道: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

这个条文更有意义,因为《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条文太短了,所以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一定不要忘了读《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炙甘草汤的剂量和煎煮法是:“甘草四两 炙,生姜三两 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那我们在临床上什么时候使用炙甘草汤呢?我认为当患者出现心悸亢进,精神萎靡,体质虚弱(偏瘦),口干,皮肤枯燥,大便干燥时,就可以使用炙甘草汤。把《伤寒论》《千金翼方》的条文组合在一起,方证就出来了。炙甘草汤的主证是:心悸亢进,精神萎靡,体质虚弱。凡是符合上述方证者,使用炙甘草汤,多有效验。

使用炙甘草汤的关键点是:

1.使用大剂量的生地黄

我一般用48g以上,经常用60g,仲景原方生地黄用量为一斤,据考证经方一两约为13.8g。有人会问,你用这么大剂量的生地,不会滋腻碍胃吗?患者会不会吃不下饭吗?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本书,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说:“生地至少当用六钱(约22g),桂枝至少亦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矣。”

2.在煎药的时候遵从原煎煮法加清酒

可消除或减轻滋腻碍胃的弊端。我们看《千金翼方》复脉汤煎煮法并没有加酒,炙甘草汤不加酒煮临床也是有效的。至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必须要加酒煎煮,否则效果会很差。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使用炙甘草汤的一个案例:

任某,女,30岁。初诊日期:2016年2月15日。

主诉:反复心慌伴憋气半年。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心慌,伴随憋气,自觉似有石压于心前区,胸骨中间疼痛,每日均发作,患者苦于此,遂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心慌亢进,伴随憋气,每日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心慌时不喜手按。睡眠左侧卧位便觉心脏受压而憋气心慌,自觉心跳无力,全身乏力。易气短,说话后尤甚,常说话未及数分钟即气短。每次深呼吸时,吸气一半,即觉似有石压于心前,伴随胸骨中间疼痛(如此已有2年)。纳少,容易饥饿,全身怕冷,时有腰痛,无腰冷,腰发胀。大便1日1次,不干不稀,夜尿0次。

查体:体型偏瘦,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

治疗:方用炙甘草汤。

生甘草16g 阿胶珠8g 火麻仁4g 生地黄48g

桂 枝12g 大 枣25g 党 参8g 生 姜12g

麦 冬12g

7剂,加白酒50ml与水同煎服,分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有人会问,炙甘草汤为什么会用生甘草?因为汉朝的炙甘草所谓的“炙”是在瓦片上焙干,所以更接近于现在的生甘草。而且现代并没有真正的“炙甘草”,而是蜜甘草,反而生甘草在运输过程中水分丢失,并且国家药典规定生甘草是干燥后备用,更接近于汉代的炙甘草。所以在经方中我都是用生甘草。

大家可以看一下治疗效果:

二诊(2016年2月22日):患者诉服药1剂后心慌即愈,睡眠左侧卧位即憋气心慌亦明显减轻。现在自觉心跳有力,言语后不觉气短,大便1日1次,偏黑成形,舌红,苔薄黄。

治疗:守原方。

7剂,稍多加白酒10ml与水同煎服,分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三诊(2016年2月29日):患者诉药物挺管用,心慌已愈,深呼吸时心前不适诸症偶见,明显减轻,全身乏力好转,说话有力气,二便调。

这就是炙甘草汤的效果。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炙甘草汤的味道很好喝:患者诉汤药味道香甜而不腻,味道好过糖水。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如果你用经方的原方,绝大部分都是甜的。为什么经方都是甜的?因为经方来自于《伤寒论》,而《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的作者是伊尹。伊尹可是厨祖,他制的方子怎么可能苦得不得了呢?应该都是特别好喝。

大家知道酸枣仁汤原方汤药是什么味道吗?如果酸枣仁用原方,也就是酸枣仁用到二升(90g以上),就像是巧克力的味道:丝滑的感觉。如果我们对方子任意地加减,不仅破坏它的疗效,而且会破坏它的味道。本来张仲景、伊尹的方子是很好喝的,结果一改,煮出来又苦又辣,这是不对的。

这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三个方子,很多所谓“不传之秘”我也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三、经方之五大智慧

一个好的分享者,一定会给大家打开一扇窗户,不仅要传授一方一药,而且要知道将来怎么办。在这里,我展开几点讨论与大家分享,本人在临床运用经方的五大技巧:①方证辨证,②原方原量,③古法加减,④古法煎煮,⑤经方叠用。

首先,经方学习之法在于方证辨证。

宋代的林亿说过:“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这是让你对方证,而不是辨气虚血瘀、痰浊互阻等,辨证论治是另外一条路,也可以成为一代大家,但是我认为方证辨证是非常适合经方的。

方证辨证,不得不提到孙思邈,他提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不过徐灵胎说:“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孙思邈不光有方证这个思想,他还有其他学术思想。

柯琴的《伤寒来苏集》是研究伤寒论不得不读的一本书,他说:

“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用此方,是仲景活法。”
——清·柯琴

有一次我去拜访我们医院的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请教他应该读什么书,96岁高龄的路老就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了:《伤寒来苏集》。我永远都记得。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叶橘泉:“方证学是仲景学说的核心,方证辨证是执简御繁的方法。”其实我们的前人都已经把这个问题搞得很清楚了,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想法很多,读书太少。

我们尊敬的胡希恕先生、冯世纶先生,都是我们当代经方的引领者之一,他们也说:“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也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效无效,关键在于方证是否辨得准确。”

第二,经方之效莫忘原方原量。

刘渡舟说:“对经方,不能随意改动药味和剂量,以保持古人制方之原意。”苦口婆心啊,但是大家就不看。所以,运用经方治病的关键就是尽量做到原方原剂量。即使做不到原剂量,也要做到与原比例相当。

岳美中,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创立者,他说:“在学习古方时,不仅要牢记方内的药物,更应该牢记药物的剂量和各药之间的比例,只有这样做,才能学到方剂的妙处。”如果没有记住剂量,就是没有学到最妙之处,各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才是经方的最妙之处。我经常跟我的研究生说:如果你只记得方子(药物组成),你就得50分,如果把方子和剂量都记住了,就能得80分以上了。方子的剂量一定要烂熟于心。

日本东洋医学会原会长渡边武慕名来到张仲景医圣祠,留下“择药性能从古人之规矩,则何病不治”的墨迹。如果你的用药处方符合古人的规矩,有什么病不能治呢?这句话说到我心里面了。张仲景诞辰1868年,我去祭拜,当时是有5万人的规模,都是老百姓,可见张仲景在人民心中地位非常高。

第三,经方之巧在于古法加减。

使用经方一定要按照古法加减,即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的方后注进行加减。《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虚实第二》说:“(半夏泻心汤)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蒌根,呕加橘皮,痛加当归。客热以生姜代干姜。”临床上我们运用半夏泻心汤的时候,若见到心下冷痛,手脚凉,后背恶寒,身体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附子10~15g以散寒止痛。

我特别推崇清代徐灵胎所说的:

“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古方加减论》

这是他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的,这本书(《医学源流论》)看得我热血沸腾,怎么我想说的他都给说了。他还说:“如《伤寒论》中,治太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者,则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白芍汤。更恶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汤。此犹以药为加减者也。”徐灵胎非常有名,他曾二度奉诏进京为皇帝看病,他还是武术家、天文学家、音乐家、水利学家,在多方面都有成就,乃古今一奇人。他的书,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

第四,经方之性不离煎服之法。

徐灵胎说: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煎药法论》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服药法论》

若弄错煎服法,不但没有效,反而对患者有害。一定要遵循古代煎煮法,尤其我们心血管科用的很多方子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都是要加酒熬的,非要只用水熬,怎么可能有效呢?我出门诊时,特别重视煎服法。我特别准备了几种煎煮法的纸条,开不同的方子,就给不同的煎药条,而且,会让我的研究生和患者详细说明一遍具体的煎服方法。虽然用时比较长,但是绝对值得。

第五,经方之圆机活法在于叠用。

有人也称“叠用”为“合用”。我曾写过一本书:《经方叠用》,这本书大家看看标题就明白了:经方叠用,经方可以,也应该叠用。大家都看到了我上面分享的病例,如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千金》越婢加术汤。经方叠用的思想也是首先出自张仲景,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

经方叠用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扩大使用范围,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如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一个患者,心肌梗死合并心衰、肾衰等等,少于4种病的基本上没有,这时候就需要经方叠用。

毛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倡议大家一同提高,下班之后,晚上多看看书,我主张看唐以前的书。

这是我以前写的一首诗:

学医
寅晓诵经方,子夜点青囊。
问道发茎白,愿保黎民康。
——2011年写于北京

我们学中医,提高临床疗效,应该读古书。“青囊”是装古书的袋子。经常有学生问我说,老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啊?我就说,特别简单,你需要多读古人的书。这和西医不同,西医是要看最新的指南,要接收最新的方法。指南是更新得非常快的。

这是我写的另外一首诗:

医缘
我生癖耽医,嗜经人似痴。
君问何为乐?临证心自怡。
——2011年写于北京

我本人非常爱好经典,如果你问我有什么高兴的事,看病我就很高兴。

曾经在河南南阳仲景医圣祠附近,我住过半个月。夜晚的张仲景医圣祠很静、很美。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开始学习之前,都要去仲景医圣祠拜一拜,以示尊敬;然后到仲景医圣祠的教室里背《伤寒论》《金匮要略》。期间,我还在桐柏山采药,重走了张仲景采药之路,感受很深!当时一起的共有100多人,我觉得非常可喜,中医有很大一群人在努力地传承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