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睑 腺 炎
睑腺炎是指胞睑近睑弦部生小疖肿,形似麦粒,易于溃脓的眼病,称为针眼,中医学称之为“土疳”、“土疡”,俗名“偷针眼”。本病多见于儿童,一般发病较急,多发于一眼,但亦有两眼同时发生的,常反复发作,眼睑遗留瘢痕。
【病因病机】
庞赞襄教授认为:本病多由于过食辛辣燥热之品,致脾胃湿热内蕴,以致皮脂腺或睑板腺分泌过盛,外感风邪侵袭,热毒壅盛,上攻于目所致。儿童多因过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使脾胃湿热内蕴,运化失调,热毒蕴积于目而成本病。
【临床表现】
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 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病案介绍】
例1
高某,男,30岁,工人,于1986年6月5日初诊。
主诉:左眼睑肿痛6天。
检查:右眼远视力1.2,左眼远视力1.0,裂隙灯检查:左眼上睑内外侧局部隆起如绿豆大小,睑结膜充血,隆起其状如麦粒样硬结,外侧球结膜轻度充血。舌质淡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左眼土疳(左眼睑腺炎)。
方药:清热解毒消肿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白芷10克、皂角刺15克、防风12克、陈皮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1986年6月12日复诊,服药后左眼睑外侧红肿减轻,隆起硬结基本消失,前方加全蝎10克,继服5剂停药,观察5年未复发。
按语
本案患者左眼睑腺炎,为脾虚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所致,以清热解毒消肿汤加减治疗,方中各药功效: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生地清热凉血、生津、祛风解表,白芷止痛、消肿排脓、燥湿,皂角刺消肿托毒、排脓,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陈皮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该方以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毒;黄芩清利脾胃湿热;赤芍、生地活血凉血,意血行风自灭;荆芥、防风散风祛邪;甘草调和诸药。该方对青年人,尤其是司机患者,因饮食厚味,酒浆过多,多为湿热困于脾胃者效果较佳。据情加入连翘、皂角刺、陈皮等品,以增强清热散风化积消导之力。脾胃运化失职,故湿毒内蕴,积于日久,犯及于目,故在治疗本病的同时,常用健脾运化、消食导滞之品。
例2
张某某,女,24岁。于1955年11月26日就诊。
主诉:左眼红肿已7天,疼痛剧烈,口干,便燥。
检查:右眼远视力1.0,左眼远视力0.8,裂隙灯检查:左眼上睑高度红肿,小眦部有化脓现象,并波及白睛红赤;小眦部呈蓄水状,如鱼泡隆起。舌苔黄厚,脉沉弦。
诊断:重型土疳症(左眼睑腺炎)。
方药:清热解毒消肿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白芷10克、皂角刺15克、防风12克、陈皮12克、桑白皮6克、枳壳6克、大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以清热解毒消肿汤去生地,加桑白皮6克、枳壳6克、大黄6克。连服2剂,于11月28日复诊,红肿渐消,疼痛减轻。继服上方2剂,11月30日三诊,红肿全消而愈。
按语
本案患者左眼睑腺炎,为脾虚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所致,以清热解毒消肿汤加减治疗,方中各药功效: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芷止痛、消肿排脓、燥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陈皮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该方以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毒;黄芩清利脾胃湿热;赤芍、生地活血凉血,意血行风自灭;荆芥、防风散风祛邪;甘草调和诸药。
例3
于某某,女,5岁,于1991年12月10日初诊。
家长代诉:患儿双侧反复交替患“麦粒肿”,现双眼上睑红肿7天,平素纳呆,便秘。
检查:右眼远视力1.0,左眼远视力1.2,裂隙灯检查:右眼上睑内局限性硬结,睑结膜充血,肿胀,硬结处有小黄色脓点,左眼上睑缘外侧周围红肿弥散,有一硬结,压痛明显,下睑内有新生肉芽肿。舌质淡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双眼土疳(双眼睑腺炎)。
方药:清热解毒消肿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金银花10克、蒲公英6克、黄芩5克、天花粉5克、赤芍5克、荆芥5克、防风5克、陈皮5克、槟榔5克、莱菔子5克、鸡内金5克、焦三仙5克、枳壳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服药5剂,患儿大便通畅,食欲明显增加,双眼上睑红肿渐消,前方加鸡内金6克、木香2克继服。12月20日检查:右眼远视力1.0,左眼远视力1.2,裂隙灯检查:右眼上睑充血消退,硬结处小黄色脓点已破溃,左眼上睑缘外侧周围已不充血和水肿,硬结消失,嘱其再服5剂善后。
按语
本例患儿双眼交替发作,曾在北京等地医院治疗半个月,仍不见效。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食导滞,散结通络为主。患儿平素胃纳食滞,大便秘结,为脾胃积食化热,毒邪蕴积日久,上犯于目。宜以清热解毒消肿汤加减治之。方中各药功效: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荆芥祛风解表、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陈皮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祛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莱菔子消食化积、祛痰下气,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麦芽消食和中,槟榔消积、行水,鸡内金消食积,木香行气止痛。方中酌加陈皮、槟榔、莱菔子、焦三仙、枳壳、鸡内金、木香消导之品。本方尤其对患儿反复发作者,较为适宜。
【临证经验】
对于本病的治疗,首先应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脏手或不洁手帕揉眼,经常保持个人卫生,有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者,应该彻底医治。伴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时应加以控制。注意营养,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儿童患者尤其应注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纠正偏食偏嗜的不良行为,对预防本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药以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为主,儿童患者酌情配合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药。本病脾胃湿毒上攻于目是标证,急则治其标,故以清热解毒之法治疗;脾胃运化失常为本,儿童患者反复发作者,应以调理脾胃,消食导滞为主。术后复发者,以解毒祛湿清热为法,酌情加入散结通络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