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泪 囊 炎

泪囊炎是指大眦部常有涎水或脓汁自泪窍外漏为特征的眼病。又名“目脓漏”、“漏睛脓出外障”。是一种常见病,成人或老年人最多,青年及儿童则较少,女性多于男性。有一眼独病者,也有两眼均病者,但以一眼独病为多。多为椒疮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并有可能演变为漏睛疮。另外,邪毒长期伏于内眦,脓汁不尽,若行眼部手术或目珠外伤,尤其黑睛破损,邪毒乘隙而入,可继发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变症。

【病因病机】

庞赞襄教授认为:本病多因风邪热盛,郁阻泪窍,积伏日久,溃而成脓。或因心火旺盛,复受风邪,风热毒邪上攻于目,积聚成脓,浸渍泪窍,以致此病。

【临床表现】

大眦头皮色如常,或微红赤,或见睛明穴下方微有隆起,自觉隐涩不舒,但无痛感,不时泪下,眦头常湿,拭之又生,按之则黏浊脓汁自泪窍沁沁而出,病情缓慢,难以消除,冲洗泪道多有阻塞现象。

【病案介绍】

例1

刘某某,女,57岁,农民,于1989年6月5日初诊。

主诉:左眼流泪,内侧眼角疼痛红肿10天。

检查:右眼远视力1.0,左眼远视力0.6,裂隙灯检查:左眼内眦下睑部泪囊水肿充血,按压有黄色脓液溢出,局部隆起,有压痛感。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左眼漏睛(左眼急性泪囊炎)。

方药:银花全蝎饮(《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全蝎10克、天花粉10克、赤芍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荆芥穗10克、羌活10克、黄连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前方服药6剂,左眼流泪、疼痛好转,左眼泪囊部局部水肿,充血减轻,按压泪囊部仍有脓液溢出,前方乳香、没药、羌活均改为6克。6月28日复查,左眼远视力0.8,左眼流泪、疼痛症状消失。左眼内眦下睑部泪囊部已不充血水肿,按压已无脓液外溢,嘱其停药。

按语

本例患者流泪,泪囊部有脓液溢出,说明热毒壅盛,积伏成脓。故以解毒排脓为主,佐以散风止痛。方中各药功效: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全蝎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白芷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羌活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荆芥穗祛风解表,止血。陈皮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本方中赤芍、当归、乳香、没药活血清热,止痛排脓消肿;白芷、陈皮、甘草解毒排脓;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黄连清热解毒;全蝎、防风、荆芥穗、羌活散风止痛,解郁疏络。此方对慢性泪囊炎,一般可以减轻症状,但治愈较为困难,日久不愈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本方对消肿止痛,治疗流泪、脓溢确有佳效。

例2

魏某某,男,8岁,学生,于1990年11月26日初诊。

主诉:右眼内眦部红肿疼痛5天。

检查:右眼远视力1.0,左眼远视力1.2,裂隙灯检查:右眼内眦下睑部泪囊区水肿充血,局限性隆起如枣大的范围,按之剧痛,球结膜充血。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右眼漏睛(右眼急性泪囊炎)。

方药:清热解毒消肿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10克、赤芍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全蝎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1990年12月1日复诊,前方服药5剂后,右眼内眦部泪囊区红肿大减,疼痛明显减轻,前方去全蝎,继服4剂痊愈。观察2年未反复。

按语

本病以清热解毒,散风排脓为法,方中各药功效: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芷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全蝎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黄芩清热解毒;赤芍清热凉血;荆芥、防风、全蝎散风祛邪,开通玄府,发散郁结,白芷、陈皮破瘀散结,枳壳、甘草调和诸药。

例3

王某,女,38岁,于1970年5月18日就诊。

主诉:左眼患慢性泪囊炎有1年之久,于昨天突然左眼大眦部下睛明穴红肿硬痛,牵引左侧头痛,羞明,流泪,胃纳减少。

检查:双眼远视力1.0,裂隙灯检查:左眼大眦部下睑红肿,按之剧痛,白睛淡红,风轮清晰。舌质红苔黄,脉象弦细。

诊断:左眼漏睛(左眼急性泪囊炎)。

方药:清热解毒消肿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10克、白芷10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龙胆草10克、全蝎12克、大黄15克、陈皮10克、川贝母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以清热解毒消肿汤去黄芩、赤芍,加龙胆草10克、大黄15克、全蝎12克、陈皮10克、川贝母6克。服2剂后,于5月20日复诊,头目痛止,红肿全消而愈,转为慢性而停药。

按语

方中各药功效: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定惊。白芷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全蝎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陈皮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川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毒;荆芥、防风、全蝎散风祛邪,开通玄府,发散郁结,白芷、陈皮破瘀散结,大黄解毒排脓,枳壳、甘草调和诸药。

【临证经验】

本病若为手术适应证,可考虑手术治疗。长期炎症不消或不愿手术者可用中药治疗,确有一定效果。应该重视外治法,如点眼药水及冲洗泪道等。本病急性期为热毒壅盛所致,辨证应以眼局部症状为主,兼顾全身症状,以清热解毒,散风祛脓为治法。由于本病起病较急,来势较猛,必须及时治疗。原则上是在未成脓时以内治为主,初起风邪热盛,故治宜疏风清热;脓溢按压外出,为热毒炽盛,应以解毒排脓,祛瘀消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