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里流动着的一种红色的、不透明的黏稠液体,它具有运输、调节、免疫、防御及止血功能,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组成全血。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一、全血功能
1.运输功能
机体进行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氧、糖类、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水等)自外界经消化器官摄入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肌酐、酸性代谢产物以及过多的水分也通过血液经肾、皮肤、呼吸器官及肠道排出体外。此外,血红蛋白携带氧、运铁蛋白携带铁等方面也很重要。
2.调节功能
机体各组织要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一个适宜的物理、化学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以及离子浓度等。当这些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时,机体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血浆具有比较恒定的酸碱度,pH为7.35~7.45。细胞内的新陈代谢要求适宜的酸碱度,而血浆酸碱度可通过组织间液影响全身组织细胞酸碱度,故保持血浆酸碱度的恒定极为重要。人体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硫酸、磷酸、丙酮酸等)和碱性物质(有机酸盐),但血液pH值仅在小范围内变动,这是因为血液中有强大的酸碱缓冲系统。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种,前者来自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电解质、葡萄糖和尿素等),后者由血浆蛋白形成,白蛋白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的重要因素。血浆不但可以维持血浆本身及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而且可以通过胶体渗透压调节体液平衡。
另外,血液能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表散发,保持体温恒定。
3.免疫、防御功能
① 白细胞能直接吞噬、杀灭和清除微生物及其毒素,分泌抗体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释放组胺扩张毛细血管,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便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
② 红细胞具有免疫黏附作用。
③ 血浆中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介素、溶菌酶等有免疫作用。
4.凝血、止血、抗凝血功能
① 止血和凝血功能主要由血液中的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完成。
② 抗凝血功能主要由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嗜碱粒细胞释放肝素参与抗凝血完成。
二、血细胞和血浆功能
1.红细胞
(1)形态 双凹圆盘形、无核、边缘厚、中央薄、淡红色。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2)生理功能 运输氧与二氧化碳,调节酸碱平衡,维持体内pH值恒定。
(3)生成与破坏 出生前不同时期红细胞分别在卵黄囊、肝脏、脾脏和骨髓中生成,出生后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成年后椎骨、胸骨和肋骨是终身产生红细胞的场所。红细胞从生成到成熟要经过原始、早幼、中幼、晚幼、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几个阶段,这一过程约需5d。红细胞的寿命约120d,衰老的红细胞由肝、脾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分解。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铁和血红素,珠蛋白和铁可重新吸收利用,血红素转化为胆红素通过肠道及肾脏排出体外。
2.白细胞
(1)分类 一般分为三类五种。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2)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分解微生物的功能,是机体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嗜酸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溶菌功能,是寄生虫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反应细胞;嗜碱粒细胞具有产生组胺和肝素功能,组胺扩张血管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肝素具有抗凝作用使血液保持液态;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并激活免疫应答反应;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释放淋巴因子,对微生物及其毒性物质进行杀灭和清除;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分泌相应抗体中和微生物和有毒物质。
(3)生成与破坏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在骨髓内产生,成熟淋巴细胞由骨髓产生的原始淋巴细胞移行至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胸腺等)发育而成,并释放入外周血和组织中。白细胞从生成到成熟要经过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白细胞在外周血中存活期较短,一般3~5d,最长10d,但有的淋巴细胞可生存100d以上甚至数年。衰老的白细胞由肝、脾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分解。
3.血小板
(1)形态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杆状、逗号状、蝌蚪状等。
(2)生理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血块收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生成与破坏 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发育过程要经过原始、幼稚、成熟巨核细胞和成熟血小板几个阶段。血小板的寿命为7~14d,衰老的血小板由脾、肝和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和分解。
4.血浆功能
主要有营养功能、维持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运输功能、调节功能、免疫功能、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血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表达了产生抗原抗体系统的遗传特性。狭义上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上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血液各成分的抗原的不同。1900年Landsteiner根据红细胞表面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将人的红细胞分为A、B、O三种类型。1902年Von Decastello和Sturli发现了第4种血型,即AB型,也是ABO血型系统中最少的一种血型。ABO血型在临床输血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血型系统是指不同血型抗原之间的关系。在发现了许多红细胞血型抗原之后,人们就对这些抗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是群体调查。如果某一血型频率在另一血型系统各抗原中呈均匀分布,说明这两种血型抗原在遗传上是各自独立的,也可以说控制这两种血型抗原的基因位点是在不同对的染色体上,遗传时服从自由组合规律,也可以是在同一对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但遗传距离甚远,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交换重组而独立遗传,这两种血型抗原就属于两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