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短暂的画家生涯
探索思考
六岁的时候你画过的画还记得吗?有人欣赏你的画吗?下文中的“我”在六岁时也画了一张画,可惜无人欣赏。
阅读批注
我六岁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幅扣人心弦的图画。[1]那是一本描述原始森林的书,叫作《生命中的真实故事》,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的情形。[2]喏,就是这张图。
书上这样写道:“蟒蛇连嚼都不嚼,就把猎物囫囵吞下去,肚子撑得无法动弹,直到它们睡上六个月的长觉,把所有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完为止。”
从此,我对丛林的种种奇事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于是我拿起彩色铅笔,勾勒了一张画——我的一号作品,就是下面的这个样子。
我把这幅“杰作”拿给大人们看,还问他们有没有被这张画儿吓到。
他们却回答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3]
我画的根本就不是帽子,而是一条蟒蛇正在消化它吃进去的大象呀!于是,我又画了一张蟒蛇内部的透视图,这样大人们就可以看得懂了。唉,大人最麻烦了,总是需要我给他们解释。[4]我的二号作品是像下面这个样子的。
大人们看过后,劝我别再画这些蟒蛇图了,不论是蟒蛇敞开肚皮还是闭上肚皮的,要把心思放在好好念地理、历史、算术和文法上。[5]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六岁时就放弃从事画家这个美好职业的原因。我对一号作品和二号作品的失败感到沮丧。这些大人从来就不主动去了解任何事情,而对我们小孩儿来说,总是要跟他们再三解释,实在是太累了。
既然如此,我只好放弃画画,选择了另一个行业,学习驾驶飞机去了。现在我几乎飞遍了全世界。[6]的确,地理学对我帮助很大,我一眼就可分辨出中国和美国亚利桑那州。如果在夜航时迷了路,这样的本领很管用。
在这样的职业生涯里,我和很多重要人物打过交道。我花了许多时间和很多大人接触,也曾经很仔细地观察他们,但是对他们的看法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无论何时,每当我遇到一个看起来头脑清楚的人,我就会拿出一直保存着的一号作品给他看。我的确想知道他是否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可是不论男女,看过之后都说:“这是一顶帽子。”
于是,我就不会再跟他说什么蟒蛇、原始雨林或星星了。我只会谈他能够理解的事,譬如桥牌、高尔夫球、政治还有领带,等等。这样一来,这个人就会非常高兴,以为遇到了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7]
阅读赏析
六岁时的“我”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还把从《生命中的真实故事》看到的内容画了下来,可惜,大人们不懂。这使“我”倍感孤独,就此结束了“画家”生涯。长大后,“我”成为一名飞行员。这段故事其实和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本人的经历非常相似。
圣·埃克苏佩里从小渴望冒险,十二岁就经常骑自行车到离家不远的机场找人了解飞行原理,并跟随一位知名飞行员第一次飞上天空。二十一岁时,圣·埃克苏佩里应征加入空军,在军队里担任地勤维护人员。后来又自掏腰包学会了驾驶飞机。二十六岁时,圣·埃克苏佩里加入法国拉特科埃尔航空公司,负责驾驶邮务机。自此,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飞行员。
《小王子》的开篇成功塑造了一位拥有童心的飞行员角色。他有时候试图同其他大人聊一聊小时候的那张画,但是没人理解他,他也只好把自己当作和其他人一样的大人,去和他们谈论桥牌、高尔夫球、政治还有领带……实际上,蟒蛇吞大象这张画本身就与《小王子》的故事很相似,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隐藏着无数和作者生平有关的信息,书中的每个角色都充满了强烈的暗喻,希望你带着好奇心认真读下去。
阅读延伸
1.你认为大人为什么会看不懂“我”的画呢?
2.你是否像文中的“我”一样有过类似的绘画经历?结果是怎样的?
[1] 叙事视角 故事开篇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故事中的人物,所叙述的内容都像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带入故事;对于作者来说,便于抒发感情。
[2] 关于这幅“杰作” 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写这本书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他一边呼吁美国参战一边写作,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里提到的“蟒蛇吞食大野兽”寓意德国法西斯对世界的威胁。
[3] 语言描写 六岁孩子的画工确实不怎么样,但大人们却不去揣想孩子的所思所想。
[4] 语言描写 大人们为何看不懂“我的”的画儿呢?因为他们缺少了童真和想象力。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常常忘记这一点。
[5] 叙述 原来哪怕大人知道孩子在画什么也没用,这跟绘画功力无关,大人们变为实用主义者,他们认为学好地理、历史、算术等功能学科比画画更有用。
[6] 叙述 文中的“我”以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本人为创作原型。
[7] 人物塑造 作者用很短的篇幅和充满诗意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个拥有成年人的外表,却保有一颗童心的飞行员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