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山窑花瓷腰鼓
|
暗夜之光
有如暗夜之光。
毫无征兆,深沉黑夜中绽放的烟火。
大唐气象万千,瓷器上却只有南青北白寡寡淡淡。也有浓妆艳抹的三彩,却多埋藏于地下守护逝者的安宁。只有鲁山花瓷,意外展现着盛唐气象,后世却少有人知。
放在今天来看,这都不是个小物件,长近60厘米。只看图容易以为是哑铃,识者一眼看出是腰鼓。
瓷器玉质金声,似乎做成乐器顺理成章。商周时已有原始瓷錞于,模仿的是青铜器。錞于是军中乐器,指挥进退。“两军相当,鼓錞相望”(《淮南子·兵略训》)。但当时瓷器太过原始无法使用,仅用于陪葬,以次充好。不过今天却有瓷乐,在旅游景区博游客一笑,乐器种类倒是前所未有的丰富。
腰鼓是敲击乐器,但不以瓷发声。两端要蒙上皮,成为鼓面。作为瓷器,这件腰鼓体量巨大,挂在身上负担沉重。
看似有违常理,其实却大有来历。玄宗精通音律,《霓裳羽衣曲》是其名作。宰相宋璟也雅好音乐,善鼓。一次与玄宗谈论鼓时说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青州石末是一种陶,以制砚闻名,鲁山花瓷鼓说的就是这件。
△ 图2.10 唐鲁山窑花瓷腰鼓 | 故宫博物院 藏
抛去鼓的功能,这的确是件精彩的瓷器作品。
鼓身中间细如束腰,两端舒缓展开,却放而能收,口沿处弦纹一勒,把力蓄住,收放自如。弦纹共有七道,由两端往中间收,在正中汇成一处。弦纹间距大体一致,产生稳定的节奏,只是鼓身起伏如音调变化。器身均衡,平稳却饱含力量,鼓声一响,便能声震四方。
瓷鼓通身黝黑,仿佛一切光线都要沉入其中。但越黑暗,越有力量在黑暗中聚集、等待。
终于爆发,如白色火焰。
夜越黑,光越亮。
光又不是纯粹的白,白中闪着蓝光,如梦如幻,如云霞飘渺。无拘无束,肆意挥洒。
它开启了陶瓷之美的全新天地。它起于新的技术,却终于美。
此后,宋代崛起的钧窑,至清代窑变釉的绚烂无比,都由此而生。
也许是太过强烈,鲁山花瓷自身消失在历史的迷宫中。它与宋代以来文人所欣赏的含蓄内敛似乎相悖,连万千变化的钧窑也放弃了沉沉的黑。色彩更多,却不再恣意放纵。
宛若一个双重隐喻。
它从黑暗中诞生,又陷入历史的沉沉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