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茨威格成为德语文坛上一颗耀眼明星,佳作不断,声誉日隆。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引人击节赞叹,其传记也因采用心理分析而别具魅力,大受欢迎。难怪这位生性谦和的作家日后不无得意地回忆:“在那几年,有位客人造访我家……它就是‘成功’。”我们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便是缀在他成功冠冕上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本书原文书名为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Sternstunde”,原意是:历史上决定命运的时刻,关键时刻,转折关头。

茨威格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决定人生戏剧剧情发展的瞬间,自然也会在历史上找到对人类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时刻。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极不寻常的契机,使人的天才在这一时刻充分发挥,人性的力和美充分展现。当外界给他动力之后,他会迸发出难以估量的力量,战胜难以克服的困难,做出超乎寻常的贡献,创造惊天动地的奇迹。这种人性闪耀出来的无比辉煌绚丽的夺目光辉,具有惊人的美丽,犹如一颗颗明亮的星辰,在苍穹中烛照人世。

本书十四幅“历史微型图画”就向我们展现了十四个星光灿烂的时刻,或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是某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历的内心激烈斗争和命运的波澜起伏。

《遁入不朽》:新大陆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茨威格则以《遁入不朽》作为全书开卷第一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他带回的大好消息使西班牙举国癫狂。文中主人公巴尔博亚便是其中的典型。他胆识过人,勇于进取,能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他一朝获悉,越过狭窄的巴拿马海峡,即可看见欧洲人从未得见的陌生海洋,而在海岸边,珍珠、黄金俯拾皆是。于是犯有前科的巴尔博亚为了逃脱法律制裁,铤而走险,力争成为发现无名海洋的第一人,把大海和海边的国土献给王室,从而名垂青史,名利双收。他手下的一百多名忠实的追随者也都在欲望的激励下,踊跃参加这次危机四伏、充满艰险的远征。这些远征者在热带密林中历经艰辛,承受重大牺牲之后,穿过无路可行的丛林,蹚过湍急凶险的河流,抵达无名海洋的岸边,完成了发现这无边无际的辽阔海洋——太平洋的壮举,成为青史留名的英雄。但这些西班牙征服者半似天使,半似魔鬼。他们凭着超人的精力,出众的毅力,排除前进道路上意想不到的重重艰险,建立了不朽功绩。发现太平洋,使得人类的视野大为扩展,是一大进步。在这过程中他们的英姿犹如天神,光彩夺目。但是他们在黄金面前你抢我夺,恶言相向,大打出手,又暴露出了人性中最卑下的品质,贪婪、自私,和野兽一样互相撕咬,各不相让的狰狞面目,直如魔鬼。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崇高目的,而只有朦胧的利己盘算。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纪诞生时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

《拜占庭的陷落》:君士坦丁大帝建都拜占庭,这座城市遂被命名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大罗马帝国,教会也因而分裂成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拜占庭成了基督教文化在东方的强大堡垒,传承着古希腊文化的传统,是基督教世界在欧洲东部伊斯兰教势力范围内独树一帜的基督教文化的坚强磐石,穆斯林世界的心腹之患。1451年,土耳其新即位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以占领拜占庭为国策,竭尽全力要占领这座孤城。经过两年奋战,拜占庭终于沦陷,开始了长达五百年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拜占庭的沦陷使希腊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只有劫后剩余的珍宝流散民间,传到意大利,激起文人和艺术家的极大兴趣,激发他们的灵感,终于促成文艺复兴的出现。因而这一事件被茨威格作为第二篇的主题。

《一夜天才》:法国大革命显然是人类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茨威格没有描写1789年7月14日法国革命中人民如何奋起攻陷巴士底狱,也没有描写路易十六国王和王后如何命丧断头台,而是选择了《马赛曲》的创作过程及其作者坎坷的命运。这首天才的战歌出自一个籍籍无名的业余诗人和作曲家,工兵上尉卢歇·德·利勒之手。作者在一夜之间将词曲一挥而就。这首原本为莱茵军团写作的军歌却在几年后点燃了马赛志愿军的爱国热忱,激励了他们的革命意志,北上开进巴黎,从而以《马赛曲》闻名于世。那铿锵有力的诗句,激情如炽的旋律,从此响彻欧洲大地,使各国封建君主为之颤抖,被压迫人民深受鼓舞,成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这首惊天动地的作品凝结了千百年来受压迫人民争取自由的强烈愿望,因此它才有这么巨大的感染力。然而这位被命运选中的诗人,却并未因这首名曲一举成名。这位真诚的革命诗人,看到和他一样满腔热情地为“亲爱的,自由!”服务的人们被激进分子雅各宾党人处死,悲愤已极,誓不与这批新的暴君沆瀣一气,于是创作这首革命歌曲的诗人居然成了反革命。若非罗伯斯庇尔及时下台,卢歇也难逃命丧断头机下的命运。革命与反革命在法国折腾了几十年,《马赛曲》也时而被人引吭高歌,时而被人彻底遗忘。卢歇也就这样度过了十分凄凉悲惨的一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遗骸才被移葬巴黎的荣誉军人教堂。

另一篇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文章乃是《滑铁卢:决定世界命运的一刻》。1815年被幽囚在厄尔巴岛上的拿破仑不甘心这种屈辱待遇,逃离小岛,重返巴黎。被波旁王朝收编的法兰西大军,听到《马赛曲》的声音,立即倒戈,重返拿破仑麾下。正在维也纳开会的各国君王和大臣大吃一惊,重组联军,企图围剿这头破栏而出的雄狮,重建欧洲旧日的专制秩序。然而拿破仑久经沙场,用兵如神。一次交锋,拿破仑就击溃普鲁士的队伍,迫使普军撤退。终于在滑铁卢形成英法两军对垒、决定胜负的局面。拿破仑的麾下本来战将如云,如今已所剩无几。几位著名元帅都在历次战斗中阵亡,其他人或退隐林下,或投靠波旁王朝。滑铁卢决战时负责追击普鲁士军队的任务便落在格鲁希元帅身上。两军势均力敌,伤亡惨重,只有获得增援,才能决定胜负。此刻,负责追击普军的格鲁希,若能见机行事,回师增援皇帝,定会扭转战局。然而,提前赶到滑铁卢战场的,却是布吕歇尔,他巧妙地摆脱法军追击,增援威灵顿。一念之差,决定了拿破仑王朝永无重建的可能,决定了波旁王朝的复辟成功,革命历史的逆转。

茨威格用《一夜天才》和《滑铁卢:决定世界命运的一刻》记载了法国大革命的起始和终结,是想告诉我们,决定因素是人性。旺盛的人气使弱者变为锐不可当、无往不利的常胜之师,而背离人民利益,只会招致兵败亡国的下场。耐人寻味的是《一夜天才》一文的结尾:茨威格把卢歇·德·利勒和拿破仑·波拿巴并列,他们双双都安葬在巴黎荣誉军人教堂,享受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不朽的功绩。卢歇凭的是一夜天才,而拿破仑凭的是赫赫战功。前者落魄一世,后者名满天下。在显赫的战功后面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看来功过参半,甚至功不敌过。而一夜天才的作品则世世代代为法国人所引吭高歌。待到盖棺论定,返璞归真,一个是渺小的上尉,一个是渺小的中尉。这个令人错愕的结论,充分反映了茨威格的历史观和他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评论。

本书另外几篇着重描写几位杰出人物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的激动人心的斗争,例如《亨德尔的复活》。亨德尔这位和音乐之父塞巴斯蒂安·巴赫同年的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创作甚丰,享誉欧洲乐坛。1727年亨德尔加入英国国籍,成为英德两国都引以为豪的大师。亨德尔取得的这些辉煌的成就,茨威格在文中略而不提,而是以小说家和戏剧家的娴熟手法,截取这位音乐大师一生中经受的两次沉重打击和他获得的两次复活。起先是命运让这位精力充沛,像巨人一样健壮的伟丈夫遭受致命的打击,脑溢血,半身不遂。他以惊人的坚强意志力同这种时至今日都还无法彻底治愈的顽疾做坚决的斗争,以超人的毅力战胜病魔,重返乐坛。这是肉体的复活。更加令人惊愕的乃是亨德尔第二次和命运的搏斗。年逾六旬的大师又一次处于人生低谷。战乱频仍,英国经济萧条,加上寒流袭击,债台高筑,生活拮据,似乎使他灵感之流壅塞,创作欲望锐减。他一夜夜踯躅在伦敦街头,了无生趣,只求休息,只求长眠。突然一位无名诗人呈献给他的剧本《弥赛亚》(救世主)映入他的眼帘,给这位濒临绝境的大师以强烈的创作激情,激发他汹涌澎湃的创作灵感。在被人遗忘、心力交瘁、才思枯竭的内心危机时刻,亨德尔从耶稣复活这一振奋人心的故事里获得力量和灵感,开始不眠不休地创作歌颂救世主,歌颂圣子耶稣的气势磅礴、雄伟豪迈的清唱剧《救世主》。在歌颂救世主复活的过程中他才思泉涌,乐思如潮,一连三个星期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奋笔疾书,写出他对上帝的赞美,也是对世人、对人性的歌颂。创作了这一旷世名曲,作曲家也克服了内心的危机,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再如:《玛利亚浴场哀歌》。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歌德晚年的一段恋情。睿智如歌德般长者,在即将进入耄耋之年时,也会“无视时光流逝,干出了一件对于老年人而言最为温馨甜蜜的傻事”,想娶“一位年轻妻子”。七十四岁的老诗人,在玛利亚浴场爱上了年方十九的乌尔里克·封·勒维措。求婚不成,诗人怅然离去,回到魏玛。途中写下了旷世名篇《玛利亚浴场哀歌》。茨威格没有描写这段奇特恋情的经过,只着墨于诗人内心的激动和痛苦。魏玛的睿智老人歌德,经历了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一次失恋。他那颗未被时间磨损销蚀,依然充满青春活力的心,忘记了岁月在他衰朽的躯体上留下的风雨斑驳的痕迹。艳若娇花的少女献上的一吻,究竟是充满了钟情少女心醉神迷的柔情,还是对大师表示仰慕,对父亲表达敬意?少女的心变幻莫测,是否真的已经属于诗人?这些折磨人的疑问使得老人大病一场,渡过了这个即使天才也难以幸免的危机,克服无奈,终于认命,战胜了自己,找到了自我。《玛利亚浴场哀歌》使诗人在歌颂爱情之余,领悟到自己的余生应该用来为人类的文化大厦添上美丽的飞檐廊柱,把他余生的宗旨,设定为“放弃”和“完成”,放弃非分之想,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精神升华,心灵涤净,在文学创作中寻找自我完善,从而把全部精力付诸写作,完成了搁置多年的长篇小说《维廉·迈斯特》和他不朽的诗篇《浮士德》。佳作应运而生,显示了人类的星辰熠熠生辉。

再如《英勇的瞬间》和《逃向上帝》。

《英勇的瞬间》用诗体叙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这位青年时代便蜚声文坛的杰出作家,不满沙皇的专制暴政,参加革命团体,被捕后判处死刑。在黎明前的昏暗中他被押赴刑场,等候死神降临。在这生死关头突然接到特赦令,又把他从死亡的路上拉了回来。这一生一死,一死一生,相隔那么近,来得那么快,形成无比巨大的震撼力,集中打击在一颗毫不设防的心上,造成强烈无比的灵魂震颤和难以估量的心灵创伤,就像被突然推进阴森恐怖的阴曹地府,又被人使劲从冥王之国强拉出来。脆弱的神经哪能经受这样的刺激,碰到这样的考验不是被击成齑粉,就是炼就超乎常人的精神力量。这种非常人的生死体验也成就了这位不寻常的文学巨匠,使他看到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内心的创伤,看到偶一失足饮恨终身者挥之不去的“罪”与如影随形的“罚”,听到贫苦无助与被迫牺牲者无声的哀号。面对死神的这一瞬间,这一英勇的瞬间,使作家在回顾往事时,看到专制暴政下人民受到的种种苦难,洞察他们内心的痛苦,从而写出他日后震撼世界的鸿篇巨著《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死屋手记》以及《卡拉玛佐夫兄弟》等。正因为他经历了一般人所从未体验过的苦难,他才能写出无比深邃的心理活动和令人震撼的内心悸动,展现一个哀鸿遍野的世界,苦难重重的悲惨世界。这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写成的篇章。大悲大喜的情节,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他的笔下自成一个大千世界,令人叹为观止。茨威格正是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的基础上写出了这首凝练的长诗。

另一篇以戏剧形式描述托尔斯泰生前最后日子的小品《逃向上帝》,也是茨威格对托尔斯泰进行长期研究之后的成果。茨威格的《描述自我的三作家》中便包括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写出了俄国人民的性格和辉煌的历史,揭示了俄国社会深层的矛盾,也反映了俄国底层人民的苦难。同时,在托翁笔下的人物身上依稀可以见到托翁的身影。剧中提到的两个人物,几乎就是托翁的化身。托尔斯泰是俄国人民的精神领袖。他的著作是一代代俄罗斯人的精神食粮。他们希望托尔斯泰在反对专制暴政的斗争中能成为战士,登高一呼,领导大家冲锋陷阵。但是他却反对暴力,他不是革命者。当局嫌他走得太远,民众嫌他不肯同行。到了晚年,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变化,为自己养尊处优的生活感到愧疚,想要改变这社会不公的现状,于是提出自己的宗教观念,“从我做起”,自己做靴子,自己种地,放弃贵族称号和奢侈生活,粗茶淡饭,过平民的生活,为了求得内心的平静,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动社会上层人士,用非暴力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使当权者把他视为异己,也使激进派把他视为叛徒。更使他深受折磨的是,他企图放弃个人财产的打算也不能为妻子和儿子所理解,家庭矛盾尖锐。于是在八十三岁高龄时,他突然离家出走,死于一个小火车站,震动了全世界。

《埃尔多拉多的发现》: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茨威格借舒特尔的个案,描述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乃至欧洲各国向美国西部大量移民,形成淘金狂潮的经过。先是瑞士人舒特尔在埃尔多拉多,也就是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开荒种地。他买下大片土地建立自己的王国,单凭农业的丰产丰收,已使他成为富可敌国的富豪。不料在他的地面上发现了金沙。这个消息使人疯狂,无法保密,还加以夸大。人们顿时把他的领地说成遍地黄金的奇妙宝地。淘金客闻讯蜂拥而至,本来当地就法制不全,他们见利忘义,把舒特尔的庄园抢劫一空,按照丛林法则,占地为王,真是鸠占鹊巢。主人舒特尔反而被迫逃离家园,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一州后,法制渐渐健全,但是淘金狂潮中发生的一切暴行全都一风吹散。舒特尔这位遭到掠夺的昔日富豪竟沦落成一个乞丐,成为众人的笑柄。然而真正应该受到嘲笑的则是自诩为公正公平的美利坚合众国及其难以撼动的庞大官僚机构。

《越过海洋的第一句话》:也是记述美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围绕着横跨大西洋铺设海底电缆所发生的故事。二十一世纪的人见到的是互联网、宇宙飞船、超音速飞机、iPhone,很难想象十九世纪蒸汽机、电报机的发明在当时产生的轰动效应。美国企业家费尔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多年的努力,在新旧大陆之间铺设海底电缆。眼看成功在即,民众热情欢呼,人类又创造了一个奇迹,结果却功亏一篑,遭到失败。在众人灰心丧气,计划搁置多年之后,锲而不舍的费尔特终于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工程。是科技进步促成了他的成功,还是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得千百万人的希望得以实现?

《争夺南极》:一百年前,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舰长斯各特之间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南极争夺战,看谁先抵达南极。斯各特和他的伙伴们在南极英勇探险,最后死于冰天雪地之中的悲壮事迹,深深地打动了茨威格。茨威格没有描写胜利者阿蒙森,而是描写失败者斯各特。因为在斯各特这一队南极探险不幸遇难者的身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他们个人的荣誉和祖国的荣誉交织在一起。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荣誉,这些勇士踏上征途,探求地球的最终奥秘,向一个无人知晓的冰天雪地的陌生世界进发,力争成为征服南极的第一批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气胆识都发挥到了极致。此行的艰险和困难,他们心里有数,但是没有想到,有人竟捷足先登。挪威南极探险家阿蒙森,比他们早一个月抵达了南极点——南纬90度,给他们留下了转呈给挪威国王的信件。在这场竞赛中失利的斯各特,以绅士应有的气度接受失败的事实,愿意把别人成功的消息转告世人。在返回营地的归途中,漫天风雪、极度严寒迫使他们停住脚步。如何生,如何死,如何进取,如何与艰难险阻搏斗,人性的美发展到崇高的地步。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想到的是伙伴们的安危,绝不拖累别人,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而在必死无疑的瞬间,他们想到亲人,想到友人,想到祖国。若干时间后,人们找到斯各特船长临终之前写的信件,看到他充满柔情的最后的思想,想到祖国,为祖国感到光荣,祖国也为他们感到骄傲。就是这样一批无畏奋进的先驱者,为我们探得了崇高的奥秘,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深藏不露的幽谷险境。

作为原书1926年版最后一篇的是《密封列车》。它显示了茨威格当时的政治态度。

流亡瑞士的列宁在1917年回到彼得格勒领导十月革命。《密封列车》告诉我们这一苏共讳莫如深的重大历史事件:他是乘坐敌人的专列从瑞士越过德国全境,经瑞典、芬兰抵达彼得格勒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人认为不问政治的茨威格对俄国发生的革命、对列宁都怀有好感,认为十月革命就像亲历这一事件的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所说的是“震撼世界的十天”,而俄国革命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实践”。当时英法意俄组成协约国,和德奥同盟对垒,德奥虽然以寡敌众,但锐势不减。凡尔登一战,大挫协约国在西线的攻势,而东线的俄罗斯军队却是德军碰到的难以对付的顽敌。为了集中兵力对付英法联军,避免腹背受敌,德国当局希望俄国国内骚乱不宁,俄军士气低落。于是他们想到了瓦解俄军的神奇武器,侨居瑞士的列宁。倘若列宁回国,定能以革命代替战争,这符合德国的利益。而列宁也感到,世界大战是发动革命的良机。三年血战,死伤无数,兵无斗志,民怨沸腾。罗曼诺夫王朝在1917年3月革命时就应声倒塌,临时政府不想彻底革命,只想继续打仗。这不符合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即日后成立的第三国际的意见,列宁急于回国,拨转革命的航向,于是他才会走出这步险棋,甘冒叛国的罪名,和德国代表签订协议,由德国军队护送,乘坐“密封列车”,返回俄国。

1940年,茨威格又写了两篇小品,《西塞罗》和《威尔逊的失败》,附在这本书里。促使作者命笔的起因乃是纳粹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西塞罗》: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作为古罗马出类拔萃的演说家载入史册。茨威格则强调西塞罗是欧洲第一位人文主义者,主张人权,反对专制独裁。公元前四十年代,恺撒拥兵自重,成为罗马真正的独裁者,俨然无冕之王。国内一片沉寂,不闻反抗之声。被尊为国父的西塞罗也被迫退隐林下,闭门读书著述,不问国事。可是有人对恺撒的专制独裁已忍无可忍,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公然刺杀恺撒。恺撒已死,罗马面临民主与专制的抉择。杀死恺撒的凶手未必是未来共和国的缔造者。而军权在握、野心暴露的三个军阀也已显露出他们只求攫取权力,并不顾及百姓利益的特点。国内的形势险恶混乱,罗马的命运诡异暧昧。人们迟迟不敢表态。这时似乎与世无争的西塞罗拍案而起,突然返回罗马,明确表示支持刺杀恺撒的行为,号召人们反对争权夺利的几个军阀,公开揭露他们的嘴脸,最后死于他们雇来行凶的杀手刀下。这显然暗示第三帝国的当权者满嘴都是人民利益而压制人民的凶态毕露。茨威格希望有人,有许多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毒焰,揭露当权者的嘴脸。真正的勇士并非不曾有过怯懦的时候,真正高尚的心灵并非不曾有过低下的念头。关键在于决定性的时刻表现如何。在独夫面前坚持自由思想,以犀利的言辞针砭时弊,在死亡面前能镇定自若,不卑不怯,需要超人的勇气、坚定的信念。

《威尔逊的失败》:威尔逊总统领导下的美国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因素。大战从1914年开始,已把欧洲各国卷入残酷厮杀、血肉横飞的激战之中,直杀得难分难解。德国面临协约国东西二线的夹击,并未露出败相。由于美国参战,打破了交战双方胜败难分的均势。人们于是寄希望于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他能给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给人类带来永久性的持久和平。但是在民族主义抬头,各国政府只图眼前利益、只想击溃对方以报仇雪恨为最终目的的情况下,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破灭。此时建立的国际联盟只是为战胜国分割战败国加以合法外衣的场所。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便是国联的产物。这是一个不讲公正、毫无信义的国际组织,自然毫无威望。茨威格通过《威尔逊的失败》一文,不仅喟叹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的失败,也表达了他对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观绝望;写的是第一次大战结束时的情景,表达的却是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心情。


作者以广博深厚的历史知识和重点集中的细节描写,使得这些事件摆脱浓重的历史迷雾,形象生动地突显在读者面前,使人浓缩集中地经历了这些在史籍里从不详细描绘,然而确实惊心动魄、意义深远的事件。茨威格写得凝练,但不枯燥,材料裁剪适度,描述精确,把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写得可信而又真实。人物的类型和命运也有区别,但是写作的目的不变,依然是要显示人类在其代表性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力和美。

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确雅俗共赏,因为书中记载了人类在前进道路上留下的令人难忘的深深印记,也因为作者采用的新颖别致的文学风格。正如他同时代作家弗朗茨·台奥多尔·策克尔在1927年9月13日给他的信里所说,这是一种“新式的兼有叙事性和戏剧性的文学类型”。茨威格的小说堪称独步,自不待言,他的剧作也使他名噪一时,表明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也具有深厚功底。这两种能力在本书各篇中的有机结合,决定了此书的新颖和魅力。茨威格满腔热情地歌颂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这些精彩的历史特写,集中生动,文笔优美,虽是真人真事,却写得精彩紧张,跌宕起伏,和虚幻的小说相比,自会因真实确凿而具有独特魅力,既介绍了历史知识,阐述了人生哲理,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这正是茨威格此书雅俗共赏的魅力所在。

张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