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未来:愿景驱动式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打造适宜创造的生态系统的秘诀

你的创新活动是“活着”的吗

我不禁感到,如果企业继续照搬原来的做法,恐怕是没有未来的。管理层和上司们连自己都没有找到答案,就号令组织要求变革、要求创新,而实际上落实到现场的措施也不过只是表面上的变化罢了。现实情况是应该要创造一个从根本上全新的模式吗?

我作为一名战略设计师,于2015年进行了“共创型战略设计农场”BIOTOPE公司的创业,业务涉及许多领域的“未来创造”,如IT、媒体、体育、食品以及航空等。当公司内有人能够隐约感受到本书前言提到的那种情形,并且他的思绪不断朝着“愿景”发展时,为了描绘出一幅具体的蓝图,他开始认真进行构想——这时企业中被称为“创新活动”的一系列措施才真正开始。在创业初期,虽然只有在企业或组织的边缘上那些比较敏感的人察觉到了这场创造运动将会把心中隐约的感觉转化成机遇,但更多人可以感觉到它马上就要形成一股热潮,并且范围会更加广阔,“创新”成为主流只是一瞬间的事。前文中曾提到过,一种朦朦胧胧、说不清道不明的能量覆盖了整个日本商界,并且在不断地积蓄,这也算是这场运动的背景之一。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商界,即便是在那些公益性强的领域,如教育和医疗等,这类活动已经十分深入人们心中了。

创业家、内企业家(Intrapreneur)和社会创业家等成为推动创新主流化的原动力。他们是一群挑战者,以自己的想法为指南针,亲自实践新模式,更是利用这10年来的时间打造适合创业的生态环境。在与大型企业展开全新合作的环境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经过他们的协调,才有了一个让人敢于挑战“功能不全”的旧机制、旧模式的环境。由此,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构思的思考方法、观念模式以及技术等也普及了起来。我认为,以2015年左右为分界线,商界创新的对象领域的主流发生了变化,从基于App和电子商务的用户线上体验为中心的“轻”创新,不断开始向重建企业基础设施自身的“重”创新转变,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数字化变革等。

在创业公司的世界也发生着类似的变化——基于互联网将用户和企业以一种新形式进行匹配的商业模式逐渐远去,被称为“深科技”的领域正成为中心,而这一领域常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等的研发、投资相伴。这类领域难度颇高,需要在把技术翻译成用户价值的基础之上,再将其投入社会。从新概念的构思,到改变组织以传播新概念,并且不断将成果投入社会的创新实践——创新,我们已经从“构思”的时代进入“实践”的时代。

在企业内创新的世界之中,对于新兴事业和现有事业,创业家一般都会格外当心,避免将其混在一起,而这也是开展创新活动必备的常识之一。况且这两个世界运行的原理原本就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是“管理”和“创造”的区别,就像Windows系统不同于Mac系统……因此,当涉及新概念的事业牵涉到现有组织时,常会直面一道巨大的沟壑。用“社会”来替代这里所说的“组织”也说得通。现有的社会系统和运用新技术的机制,这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因此,创新实践需要让维持现有系统运行的“管理”和孕育新概念的“创造”这两个世界相融合的智慧。

创业家应该算是创造的世界的代表。与当下的常识不同的、拥有全新理念的个人创造活动,从中诞生的创业,往往需要在变化的同时不断成长。特别是在创业初期,创业家会不断地进行没有先例的挑战,不断地产生变化已经成为日常。在创业家看来,日复一日的常规工作简直是无聊透顶。出于自己的好奇心,也出于事业的成长,他们常会巧用现有的模型,有时又鼓起勇气破坏它,反复地进行创造性破坏——这就是他们行事的原理。

另外,大多数已有经营业务的企业则处在一个“管理”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必须保持全体秩序、不断稳定输出成果的世界,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和建立起组织秩序的调整适应是主流做法。在这样的世界里,管理者不管提出什么样的题目,目的往往都在于保护现有的组织团体以及机制。因此,即使相邻的领域上正在进行由逐步改善带来的渐进式创新,那种一下子向前飞跃的激进式创新终归还是被放在了这个世界的边缘。

但是,我觉得这种状况在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构造不同的两个世界之间的隔阂开始消失,彼此融合到一起。在大型组织之中出现了创业型的、自下而上式的创造所带来的新动向。以“开放式创新”为首的种种方法论、新事业孵化等制度以及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即CVC)等灵活的资金运作模式,都是曾经作为创业家的“小咖”们的行动模式。而大企业将它们全部引入,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则在于互联网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以往,自上而下式组织为了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而采取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导致信息为上层所独占。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上层很好地把握整体情况并下达指令,但上层也成了一切动力的源头。然而,互联网改变了信息被上层独占的情况,对其进行了“分权化”。每个人各自将所持有的信息不分内外地交流共享,以往组织中象征着“独占”的高墙被打破,个人与个人之间更容易产生一种新的联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一语道破了创新的本质:“创新是由新的结合而产生的。”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化与产生新结合的创新变得常态化的趋势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理所当然”,创造史无前例的事物的“从0到1”的思考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创造性思维”,会被奉为圭臬也是出于此。

我在2015年出版了《用设计思维解决商业难题》一书,以设计思维为出发点,在大型企业、老牌企业、创业公司、NPO(非营利性组织)等诸多组织中广泛实践了支援创造的项目。创新的必要性已经广泛地深入组织,设计思维和其他种种对于未来创造的需求增加,也是创业以来只有4年的BIOTOPE能够获得和许多业界一流企业的合作机会的原因。亲临上述的这些组织,在对创新构思和实践的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为了传播创造文化、让创造主流化,现场存在着几堵不得不跨越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