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读经典

学经典,一熟背,二致用,三重温,方能厚积薄发,临证援用与发微。此篇收录作者在“国家优才”项目3年研修期间读中医经典及其他医籍典著的心得体会及临床感悟。
中医之道,源于《素问》《灵枢》《难经》,彰显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仲景被推为制方之祖,医中之圣。然医之大道,必随时势而发展,故而能致用、至善。于是乎后有河间论温热,主降火;子和擅攻法,祛实邪;东垣言内伤,从土论,树甘温;丹溪立阳有余阴不足,倡滋阴;吴又可、叶天士承前启后创温病学,均补前贤之未及。由此各家所言,合而为全,医理日臻。今人之学,必由源及流,承学于前,发微于后,融会贯通,必感于经典,悟于临床,方能学以致用,继承创新与发展。学经典,一熟背,二致用,三重温,方能厚积薄发,临证援用与发微。从宏观领悟其指导性作用,同时又要求源溯流,继前系后,将学术观点、临证治法、用药方论等整体联系而学习,以裨益理解和认识的深入、应用和发挥的灵活,促进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经过这几年对经典医著的反复温故,常有知新之体会,而且逐步从固守中走向活变。我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学经典先要接受、领会,反复推敲玩味,渐入其境,然后才能厚积薄发,举一反三。经典言医是大道,个人体会活用是小道。大道是法,小道是巧,两者结合,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常达变,出神入化,在运用中体现出医理精华效应所在。
所以,学经典要在临证实践中去感悟前人的医理,从大道上去领会,并结合实际而运用,不断在新的疾病谱、新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体质变化中寻求可应用的指导性,并不断总结新经验、新体会,从而充实前人的理论,使之更具有生命力,延绵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