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研究(第3辑)·工业旅游与工业研学: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弘扬工业文化 建设制造强国(代寄语)

王新哲[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激发的精神力量。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在影响制造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的作用。苗圩部长曾经强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仅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需要努力培育和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业文化”,并明确要求“发展工业文化,促进实业精神振兴”。

工业文化概述

工业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但它真正上升到指导人们生产实践的主导性地位,则自近代文明的出现,也就是工业文明出现后的大机器生产阶段。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推进,世界工业的重心由欧洲、北美向东亚转移。这种转移,从表面上看,是地理位置的转移,实际上则是工业创新与发展能力强弱转换的结果。谁发展得快,谁就会领导发展潮流,站在舞台的中央。同时,在这个工业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工业文化伴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由英国、法国、德国传播到整个欧洲,然后漂洋过海传播到美国乃至整个北美洲,又到达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直至扩散到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从这一时期开始,工业文明逐渐代替了农业文明,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工业文化也就代替了农业文化的历史地位,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主导性文化。

因此,我们认为,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是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工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而生的。归结起来,我们可以说,工业物质文化是基础,工业制度文化是保障,工业精神文化是灵魂。工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工业社会的客观现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支撑和壮大工业文化形态的工业技术和产品也在不断增多,使得工业文化这个主体的内核越发丰富和饱满。

工业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工业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结合实际,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工业发展新理念的提出,很多来自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包容、创新、以人为本等发展理念;中国现代工业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工业产品在设计、研发方面融合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了工业产品的种类、使用功能,也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工业文化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工业精神的凝聚、传承和发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如: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铁人精神”,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主要内容的“两弹一星”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载人航天精神,以“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探月精神,等等。这些工业精神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其次,工业文化通过工业活动、制度规则和工业产品等这些载体,深刻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知识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很多现代工业创意产品融入了友善、和谐、文明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元素。

最后,工业文化促进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业态。工业文化引领了工业领域的创新,丰富了文化产品,催生了文化新业态,如由无线电、电视机、收音机等工业产品衍生出来的现代影视文化、广播文化等,近年来机器人、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智能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创新发展和运用,也将孕育出新文化业态。工业文化的发展进步将进一步丰富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工业文化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当前,人类资源勘探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促进了资源共享,加速了技术扩散,单纯控制资源、技术和资金已难以保持竞争力,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开始注重强化文化的力量,依托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依托文化的培育和传播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由工业文化形成的竞争力不可复制、不可购买,却是一种持久的、强大的竞争力,拥有巨大的能量。

第一,工业文化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中国工业取得今天的伟大成绩,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工业精神支撑的结果。像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像“两弹一星”工作者,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创造了由原子弹成功试爆到两弹成功结合的奇迹;还有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在国外企业丰厚的待遇面前不忘初心,投入国家工业建设,研发出高铁、第三和第四代核反应堆、超高压输变电等世界瞩目的工业产品,这些无一不包含着工业精神的具体实践。因此,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发展工业文化,使老一辈建设者崇高的工业精神得以传承,当代优秀工业精神得到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的荣誉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团结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制造强国建设。

第二,工业文化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先进价值观。工业文化所蕴含的先进价值观对制造强国建设具有先导作用。英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先后成为制造强国,主要得益于其较早地突破了以宗教神学文化为主导的落后价值观。这些国家培育并使“倡导人性自由、崇尚创新创造”等有助于工业发展的先进价值观深入人心,进而加速了英美等国工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使之在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树立和传播适于制造强国建设的先进价值观。

第三,工业文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今天的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知名企业都重视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和传播带动产品创新发展。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热销的多是低端廉价产品,主要原因是高端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够高,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难以激发产品的研发创新。发展工业文化的培育和传播,将促进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喜欢上中国文化,爱上富含中国文化的产品,从而激发中国人对产品的创造热情,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第四,工业文化是中国制造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助推器。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不仅要求中国的产品、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中国工业文化也要“走出去”。当前,中国从制造业企业到政府部门,很多人对东道国的文化不熟悉,影响了文化沟通的效果。培育能被世界所接纳的强国工业文化,将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构建起文化桥梁,便利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沟通,克服与东道国间的文化障碍,推进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社会团队等与世界的交流合作,降低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合作成本,深化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率,使中国以制造强国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工业文化凝结着制造业的时代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传播工业文化知识,促进工业文化教育,是发展工业文化的重要工作。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弘扬工业文化、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本文原为陈文佳、严鹏著《工业文化基础》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序]


[1] 王新哲,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