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梟雄暮年壯心未已
——曹操《龜雖壽
龜雖壽
曹操[1]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2]。騰蛇乘霧,終為土灰[3]。
老驥伏櫪[4],志在千里;烈士莫年[5],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6];養怡[7]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1]曹操:字孟德(155-220),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和詩人。其子曹丕篡漢後追尊父親為魏武帝。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慷慨悲涼,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
[2]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典出《莊子·秋水篇》:“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這裏說神龜雖然長壽,活了三千年,可還是有終結的時候。
[3]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典出《韓非子·難勢篇》:“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螘同矣,則失其所乘也。”這裏說騰蛇能夠乘雲駕霧,本領很大;但最後雲消霧散,也一樣成為土灰。
[4]老驥伏櫪:驥,千里馬。櫪,馬槽。伏櫪,指馬被關在馬槽中。櫪(lì),粵音瀝。
[5]莫年:暮年。莫,同“暮”。
[6]盈縮之期,不但在天:盈縮,指壽命的長短。這裏指人的壽命長短,不僅是由天來決定。
[7]養怡:養,指物質上的保養。怡,指精神上的歡愉。
導讀
漢代獨尊儒術,上層社會的讀書人都致力鑽研儒家經學和寫作歌頌盛世的漢賦,並沒有致力創作反映自己感受和世情的詩歌。到東漢末建安時代,這種情況才由“三曹”父子扭轉過來。“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
曹操一向以政治家形象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很少人以文學家名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他的奸雄形象更加根深柢固。長久以來,曹操的文學成就被忽略,其實他對造就建安時代的文學盛況很有貢獻。曹操雖是一代梟雄,戎馬半生,但他又十分喜歡文學,尤其“雅愛詩章”。他招攬了一批愛好文學的讀書人,而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寫有不少詩歌,才情頗佳。他愛好文學的作風也影響了他的兒子,一時創作之風大盛,造就了建安時代的文學興盛。
曹操流傳後世的作品不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短歌行》。這裏介紹他的另一篇作品《龜雖壽》,是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章,約寫於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後,也可能更早一點。曹操當時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烏桓,躊躇滿志,樂觀自信,便寫下這一組詩,抒寫胸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這篇是四言詩,仿效《詩經》的體例,很有古樸的詩風。
詩的開始,曹操發出類似“人生苦短”的慨歎。他更用了有超凡壽命和能力的動物來作比喻,說即使比人長壽得多的神龜,生命也有完結的時候;可以乘霧而飛的騰蛇,也終會化為灰土,何況是人呢?不過這種對生命規律的無奈感,卻沒有導致他的消極或玩世的態度,反而更激勵他要把握時間,完成自己的功業。曹操當時已五十多歲,在那個時代算是年紀老邁了。他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年老體衰,屈居櫪下,但仍有馳騁千里的志向。正如有志幹一番事業的人,雖是“烈士莫(通暮)年”,但對追求宏大理想的雄心永不會停息。
然後他談到自己的人生觀:人的壽命長短雖不能打破自然規律,但也不是完全任憑上天安排的,只要懂得保養身心,也就可以長存了。他說的“可得永年”,當然不是像秦始皇千方百計去追求長生不死,而是永遠樂觀進取,自強不息,建立一番功業,便等於精神永存了。詩的最後兩句是收結,表示很高興可以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志向。
曹操以詩歌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感情,以至對人生的態度,在當時來說是頗有開創性的。他的詩歌特點是質樸、豪邁、通達、進取,對當時已呈衰敗的詩壇起了示範作用。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作品中表現出爽朗剛健的風格,開創出“建安風骨”的一代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