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脑脊液理学检验

脑脊液理学检验包括脑脊液颜色、透明度、凝固性、比重。

一、颜 色

【结果判定】

正常为无色透明;病理情况下可有不同改变。

【临床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出血、肿瘤等,脑脊液中出现过多的白细胞、红细胞和其他色素,颜色会发生异常改变。

1.红色

多见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等。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病理性出血或穿刺损伤,应注意:
( 1)将血性脑脊液离心沉淀( 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病理性出血,且出血时间已超过4小时,约90%患者为12小时内发生出血;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新鲜出血。
( 2)显微镜下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损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血清胆红素171~257μmol/L)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胶冻状;橘黄色见于血液降解和进食大量胡萝卜素。

3.米汤样

为白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

黑色可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褐色可见于脑出血的康复期。

二、透明度

【结果判定】

正常为清澈透明;病理情况下可有不同程度的浑浊。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细胞数大于300×10 6/L或含大量细菌、真菌时呈不同程度混浊。结核性脑膜炎时呈毛玻璃样浑浊;化脓性脑膜炎时呈脓性浑浊;正常脑脊液可因穿刺过程中带入红细胞而呈轻度浑浊。

三、凝固性

【结果判定】

静置24小时不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蛋白质(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含量多于10g/L时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如:化脓性脑膜炎在1~2小时内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块;结核性脑膜炎在12~24小时内形成薄膜或纤细凝块;神经梅毒可出现小絮状凝块;蛛网膜下腔阻塞时呈黄色胶冻状。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蛋白质明显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隐血试验阴性,称为Froin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点。

四、比 重

【原理】

采用折射仪法。

【操作】

1.使用手持折射仪时,用左手指握住橡胶套,右手调节目镜,防止体温传入仪器,影响测量精度。
2.打开进光板,用柔软绒布将折光棱镜擦拭干净。
3.将蒸馏水数滴,滴在折光棱镜上,轻轻合上进光板,使溶液均匀分布于棱镜表面,并将仪器进光板对准光源或明亮处,眼睛通过接目镜观察视场,如果视场明暗分界不清楚,则旋转接目镜使视场清晰,再旋转校零螺钉,使明暗分界线置于零位。然后擦净蒸馏水,换上待测脑脊液,此时视场所处相应分划刻度值则为比重。

【参考区间】

腰椎穿刺: 1.006~1.008,脑室穿刺: 1.002~1.004,小脑延髓池穿刺: 1.004~1.008。

【临床意义】

比重增高常见于各种颅内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和糖尿病;比重降低见于脑脊液分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