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凝血因子的检验

一、凝血因子筛查试验

(一)活化凝血时间 ( 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 【原理】

试管中加入白陶土-脑磷脂的混悬液以充分激活因子Ⅻ、Ⅺ,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以提高本试验的敏感性。

【试剂与器材】

1.4%白陶土-脑磷脂的混悬液。
2. ACT测定仪。

【操作】

1.在含白陶土-脑磷脂混悬液0.2ml的小试管中注入受检者全血0.5ml,轻轻混匀。
2.插入ACT测定仪,观察凝固时间。

【参考区间】

( 1.70±0.76)分钟。

【注意事项】

1.4%白陶土-脑磷脂的混悬液是将脑磷脂用巴比妥缓冲液作1∶50稀释,再加等量4%白陶土悬液混合而成。
2.本试验较敏感,可检出因子Ⅷ: C小于45%的亚临床型血友病患者。

【临床意义】

ACT是监测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常用指标之一。在肝素化后使ACT保持在360~450秒为宜,在肝素中和后ACT应小于130秒。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理】

在37℃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 2 +参与下,观察贫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试剂与器材】

1.待测血浆及正常对照血浆 以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作1∶9抗凝,3000r/min离心10分钟,获贫含血小板血浆,应使用塑料试管,防止血小板激活。
2.40g/L白陶土-脑磷脂的混悬液。
3.0. 025mol/L氯化钙溶液。

【操作】

1.取待测血浆、白陶土-脑磷脂的混悬液各0.1ml,混匀,置37℃水浴温育3分钟,其间轻轻摇荡数次。
2.加入经预温至37℃的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立即开启秒表,置水浴中不断振摇,约30秒时取出试管,观察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重复两次取平均值。
3.同时按上法测定正常对照。

【参考区间】 1.手工法

男性( 37±3.3)秒( 31.5~43.5 秒) ;女性( 37.5±2.8)秒( 32~43秒)。待测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2.仪器法

不同品牌仪器及试剂间结果差异较大,需要各家自行制定。

【注意事项】

1.标本应及时检测,最迟不超过2小时。血浆加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后被激活的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2.分离血浆应在3000r/min离心10分钟,务必去除血小板。
3.白陶土因规格不一,其致活能力不同,因此参考值有差异。但若正常对照值明显延长,提示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悬液质量不佳。
4.本试验较试管法全血凝固时间敏感,能检出因子Ⅷ: C<25%的轻型血友病。
5.同时按上法测定正常对照值。
6. ACT和APTT检测的临床意义相同。但对凝血因子缺乏的敏感性依次为ACT、APTT。ACT更多用于体外循环肝素化的检测。APTT是目前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但由于活化剂的成分不同,其检测的参考区间差异较大,临床上应该使用正常对照值以利异常结果的判断。对肝素、狼疮抗凝物和凝血因子缺乏症检测所选用的APTT试剂应该有所区别。上述试验对高凝状态的检出不敏感。APTT延长的纠正试验常用,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临床意义】 1. APTT ( 1)延长:

①因子Ⅷ、Ⅸ、Ⅺ和Ⅻ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B及凝血因子Ⅺ、Ⅻ缺乏症;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血友病( vWD)患者;②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口服抗凝剂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③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 DIC)、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 D-D) ;④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⑤监测普通肝素( uFH)治疗,要求APTT延长史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

( 2)缩短:

①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强等;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肾病综合征以及严重灼伤等。

2.纠正试验的结果与意义

以APTT延长为例(图1-4-1)。
图1-4-1 APTT延长的纠正试验结果与意义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 【原理】

在待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兔脑、人脑、基因重组等)浸出液和Ca 2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它不仅反映凝血酶原水平,而且反映因子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的水平,故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

【试剂与器材】

1.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 常用人或兔脑粉浸出液。
2.0. 025mol/L氯化钙溶液。
3.秒表、塑料试管、塑料注射器。

【操作】

1.在试管内加入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然后加入待检全血(或正常对照) 1.8ml,混匀,低速离心,分离血浆。
2.取小试管1支,加入待测血浆和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各0.1ml,37℃预温,再加入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 (氯化钙溶液也应预温在37℃水浴中),立即开动秒表,不断轻轻倾斜试管,记录至液体停止流动所需要的时间。重复以上操作2~3次,取平均值,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PT)。
3.同时按上法测定正常对照。

【结果计算】

现在采用国际标准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统一判断治疗效果。为此必须通过该组织凝血活酶的ISI,经下列公式计算。患者INR = PTR ISI

【参考区间】 1. PT值(秒) ( 1)手工法:

男性11~13.7,女性11~14.3,男女平均为12±1;待测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以上才有临床意义。

( 2)仪器法:

不同品牌仪器及试剂间结果差异较大,需要各实验室自行制定。

2.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

0.82~1.15 ( 1.00±0.05)。

3. INR

依ISI不同而异,一般在1.0~2.0之间。

【注意事项】

1.采血后宜在1小时内完成,置4℃冰箱保存不应超过4小时,-20℃下可放置2周,-70℃下可放置6个月。
2.水浴稳定控制在37℃±1℃,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结果。
3.抽血要顺利,抗凝要充分,决不可有凝血块,这将影响凝血酶原时间的准确性。
4.市场上供应的组织凝血活酶制剂应注明ISI值,选用ISI<2.0的组织凝血活酶为宜。
5.在血细胞比容( Hct)<20%或>55%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须按公式:抗凝剂( ml) = ( 100-Hct)×血液( ml)×0.00185调整。
6. PT是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查试验。由于不同来源、不同制备方法的组织凝血活酶对结果影响很大,造成结果的可比性很差,特别影响判断治疗效果。WHO提出以人脑凝血活酶67/40批号作为标准品,并以国际敏感度指数(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ISI)表示各种制剂与67/40之间相互关系。67/40为原始参考品,定ISI为1.0。因此各种制剂必须标以ISI值。不同敏感度的试剂,检测的正常参考区间不同。有必要使用正常对照值,以便对异常结果作出判读。PT对于高凝状态的检出不敏感。

【临床意义】 1. PT延长或PTR增加

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存在。

2. PT缩短或PTR降低

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病等。

3.监测口服抗凝剂

国人INR以1.8~2.5为宜,一般不超过3.0。

(四)因子ⅩⅢ定性试验( FⅩⅢ) 【原理】

在Ca 2 +的参与下,因子ⅩⅢa能使可溶于5mol/L尿素或2%单氯(碘)醋酸溶液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变为纤维蛋白。因此,含因子ⅩⅢ的血浆凝固后不再溶于上述溶液。如果受检血浆中缺乏因子ⅩⅢ,则聚合物可溶于5mol/L尿素或2%单氯(碘)醋酸。

【试剂与器材】

1.5mol/L尿素溶液 尿素30g,蒸馏水加至100ml;或2%单氯(碘)醋酸溶液。
2.0. 13mol/L枸橼酸钠溶液。
3.0. 025mol/L氯化钙溶液。

【操作】

1.受检血浆0.1ml,加入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混合后置37℃水浴中,使凝块形成。
2.将此凝块移入5mol/L尿素或2%单氯(碘)醋酸溶液中。
3.先每5分钟观察1次,共2小时;以后2~4小时观察一次,共24小时。

【参考区间】

24小时内纤维蛋白凝块不溶解。

【注意事项】

1.抽血顺利,不应有溶血和凝血。
2.抽血后立即检测,不宜久置。
3.0. 025mol/L氯化钙溶液应新鲜配制。
4.本法简便,对因子ⅩⅢ缺乏的检测的特异性较强,敏感性欠佳。但本试验在纤维蛋白原低于0.5g/ L的情况,由于无法形成足够的血凝块,结果观察可能受到影响。

【临床意义】

若纤维蛋白凝块在24小时内(尤其在2小时内)完全溶解,表示因子ⅩⅢ有先天性或获得性缺乏。获得性者见于肝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转移性肝癌、恶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原发性纤溶等。

二、凝血因子活性检查

(一)凝血因子Ⅷ( FⅧ: C)、Ⅸ( FⅨ: C)、Ⅺ( FⅪ: C)、Ⅻ( FⅫ: C)的活性测定(一期法) 【原理】

待检血浆或稀释的正常人血浆分别与缺乏因子Ⅷ: C、Ⅸ: C、Ⅺ: C、Ⅻ: C的基质血浆混合,作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将待检血浆测定结果与正常人血浆作比较,分别计算出待检血浆中所含因子Ⅷ: C、Ⅸ: C、Ⅺ: C、Ⅻ: C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率。

【试剂与器材】

1.缺乏因子Ⅷ: C、Ⅸ: C、Ⅺ: C、Ⅻ: C的基质血浆 可用先天性或人工制备的缺乏这些因子的血浆(要求它们的活性<1%),也可购自商品(缺乏以上因子)血浆为基质血浆,应于低温(-40~-80℃)下保存。
2.脑磷脂悬液 用兔脑或人脑制作脑磷脂悬液,临用时用生理盐水作1∶100稀释,必要时可调整稀释度。
3.5g/L白陶土生理盐水悬液。
4.0. 05mol/L氯化钙溶液。
5.咪唑缓冲液( pH 7.3)
( 1)甲液: 1.36g咪唑、2.34g氯化钠溶于200ml蒸馏水中,再加0.1mol/L盐酸溶液74.4ml,最后加蒸馏水至400ml。
( 2)乙液: 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
咪唑缓冲液可在临用前将甲液5份与乙液1份混合即可。
6.血液凝固分析仪。

【操作】 1.空白测定管

取基质血浆、咪唑缓冲工作液、脑磷脂悬液及5g/L白陶土生理盐水悬液各0.1ml,混匀,置37℃预温2分钟,加0.05mol/L氯化钙溶液0.1ml,开动秒表记录凝固时间。要求空白测定管的测定时间在240~250秒。凝固时间的长短可用脑磷脂悬液的浓度来调节。

2.待检标本测定

待检血浆用枸橼酸钠抗凝,分离后即置于冰浴中,测定前以咪唑缓冲工作液作1∶20稀释。取待检稀释血浆、咪唑缓冲工作液、脑磷脂悬液及5g/L白陶土生理盐水悬液各0.1ml,混匀,置37℃水浴预温2分钟整,加0.05mol/L氯化钙溶液0.1ml,开动秒表记录凝固时间,查标准曲线,得出各因子活性再乘以2。若凝固时间过长,应减少稀释倍数,使凝固时间处于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

3.标准曲线绘制

取多个正常人新鲜混合血浆,以咪唑缓冲工作液作1∶10、1∶20、1∶40、1∶80、1∶100、1∶200、1∶500、1∶1000稀释。将各稀释度的样品分别与缺乏因子Ⅷ: C基质血浆、脑磷脂悬液及5g/L白陶土生理盐水悬液各0.1ml混合,置37℃水浴预温2分钟整,加0.05mol/L氯化钙溶液0.1ml,开动秒表记录凝固时间,以凝固时间的对数和浓度( 1∶10作为100%)的对数计算出回归方程或以稀释液(或活性)为横坐标,凝固时间为纵坐标,在双对数曲线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参考区间】

因子Ⅷ: C ( 103±25.7) %;因子Ⅸ: C ( 98.1± 30.4) %;因子Ⅺ: C ( 100±18.4) %;因子Ⅻ: C ( 92.4±20.7) %。

【注意事项】

1.缺乏某因子的基质血浆的因子水平应<1%,而其他因子的水平必须正常。该基质血浆应置-40~-80℃冰箱中保存。
2.待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测定或将分离血浆置-20~-40℃冰箱内待测,但不能超过2个月。同时避免反复冻融。
3.每次测定都应做标准曲线。正常人新鲜混合血浆要求至少30人份以上。分装、冻干可保存-20~-40℃以下2~3个月。
4.在FⅧ: C、FⅨ: C、FⅪ: C、FⅫ: C活性测定中,由于待测血浆均进行了一定比例的稀释,可以避免一些异常抗凝物的干扰。但是高浓度的肝素、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自身抗体(如因子抑制物)等,仍有可能引起因子活性的假性减低。
5.发色底物法常用于测定FⅧ: C、FⅨ: C,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比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少,准确度和精密度都更高。
6.血液标本采集不当(如采血不顺利,组织液混入血等),保存不当(如低温保存时引起的冷激活等),可使凝血因子活性呈假性增高。若输血后检测凝血因子,不能排除无因子缺陷症,一般应在输血7天后再测定。

【临床意义】 1.血浆中凝血因子Ⅷ:

C、Ⅸ: C、Ⅺ: C和Ⅻ: C减低

( 1)血浆中凝血因子Ⅷ:

C减低:见于血友病A,按减低程度分为:重型(<2%)、中型( 2%~5%)、轻型( 5%~25%)、亚临床型( 25%~45%) ;其次见于vWD (Ⅰ型、Ⅱ型)和DIC;抗Ⅷ: C抗体所致获得性血友病较为少见。

( 2)因子Ⅸ:

C减低:见于血友病B,临床上减低程度分型与血友病A相同;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剂和抗FIX抗体存在等。

( 3)因子Ⅺ:

C减低:见于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抗FⅪ抗体存在等。

( 4)因子Ⅻ:

C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DIC、肝脏疾病以及部分血栓病患者。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Ⅷ:

C、Ⅸ: C、Ⅺ: C水平增高 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恶性肿瘤等。肝病时因子Ⅷ: C增高。

(二)凝血因子Ⅱ( FⅡ: C)、Ⅴ( FⅤ: C)、Ⅶ( FⅦ: C)和Ⅹ( FⅩ: C)的活性测定(一期法) 【原理】

受检者稀释血浆分别与缺乏因子Ⅱ: C、Ⅴ: C、Ⅶ: C、Ⅹ: C的基质血浆混合,作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将受检者血浆测定的结果与正常血浆作比较,分别计算受检血浆中所含因子Ⅱ: C、Ⅴ: C、Ⅶ: C、Ⅹ: C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率。

【试剂与器材】

1.缺乏因子Ⅱ: C、Ⅴ: C、Ⅶ: C、Ⅹ: C的基质血浆 先天性或人工制备的缺乏这些因子的血浆(要求它们的活性小于1%),冻干保存。
2.兔脑或人脑浸出液。
3.0. 025mol/L氯化钙溶液。
4.血液凝固分析仪。

【操作】

1.取至少30人份正常人的血浆混合,以10倍稀释作为100%,然后进行倍比稀释成50%,25%,12.5%,6.25%。
2.按上述操作,分别测定各稀释度的凝固时间(秒)。
3.将所测凝固时间(秒)为纵坐标,正常人混合血浆不同水平因子的活性( %)作横坐标,在双对数纸上绘出标准曲线或建立回归方程。

【结果计算】

受检血浆所测得的凝固时间,通过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得出相当于正常人因子活性的百分比,将该值乘以2,即为受检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水平( %)。

【参考区间】

因子Ⅱ: C ( 97.7±16.7 ) %;因子Ⅴ: C ( 102.4±30.9) %;因子Ⅶ: C ( 103±17.3) %;因子Ⅹ: C ( 103±19.0) %。

【注意事项】

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得及因子Ⅷ: C、Ⅸ: C、Ⅺ: C和Ⅻ: C测定。

【临床意义】 1.血浆中因子Ⅱ:

C、Ⅴ: C、Ⅶ: C、Ⅹ: C的水平增高 同因子Ⅷ: C、Ⅸ: C、Ⅺ: C和Ⅻ: C测定,但肝脏疾病除外。

2.血浆中因子Ⅱ:

C、Ⅴ: C、Ⅶ: C、Ⅹ: C的减低 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但较少见。获得性减低者见于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最多和最先减少的是因子Ⅶ,其次和中度减少的是因子Ⅱ和Ⅹ,最后和最少减少的是因子Ⅴ)、DIC和口服抗凝剂等。在血液循环中有上述凝血因子的抑制物时,这些因子的血浆水平也减低。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原理】

根据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的原理。以国际标准品为参比血浆制作标准曲线,用凝血酶来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所得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从而得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试剂与器材】

1.凝血酶(冻干)。
2.参比血浆(冻干)。
3.血浆稀释液。

【操作】

1.蒸馏水复溶凝血酶2ml。
2.将待测或参比血浆用血浆稀释液作10倍稀释。
3.取已稀释的血浆0.2ml于一小试管中,置37℃水浴加温2分钟,再加入已复溶的凝血酶试剂0.1ml,即刻观察凝固时间。
4.再一次重复上述操作,若两次结果差异超过0.5秒,则需再重复一次,取两次结果的均值。
5.如遇有凝固时间长的标本,使两次结果间误差大,可用1∶5的稀释血浆进行操作,将结果除以2再报告结果。
6.根据凝固时间(秒)查阅标准曲线读数表,即可获得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 g/L)。

【参考区间】

2~4g/L。

【注意事项】

1.参比血浆应同时与标本一起操作,以核对结果是否可靠。
2.凝血酶复溶后在4~6℃可放置2天。
3.凝固时间延长,查得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可有以下情况: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真正的降低;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假性降低,即由于血浆中出现肝素、FDP或罕见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所致,属以上情况时应进一步用其他实验方法证实或测定纤维蛋白原的抗原浓度。
4. Fg检测的方法学较多,各种方法的检测特性不同(表1-4-1)综合各种因素,Clauss法是目前首选的方法。
表1-4-1 血浆纤维蛋白原主要检测方法的比较*
*与Clauss法比较
5. Clauss法的检测原理与TT相同,但其使用凝血酶的浓度是TT的25倍,待检样本进行了10倍稀释,肝素(<0.6U/ml)和FDP (<100μg/dl)不影响检测的结果。Fg检测应采用市售商品化的试剂并进行质量控制。若采用自制试剂检测Fg,需要对凝血酶含量进行严格的标定。Fg检测中的凝血酶试剂容易氧化失活,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条件保存,一旦配制要尽早使用。
6. PT衍生法在PT检测值异常以及Fg异常等情况并不适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增高(超过4g/L)

见于糖尿病和糖尿病酸中毒、动脉血栓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期)、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和尿毒症、放射治疗后、灼伤、骨髓瘤、休克、老年人外科大手术后、妊娠晚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轻型肝炎、败血症、急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

2.纤维蛋白原减少(低于2g/L)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也见于降纤药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血栓治疗( 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之一。

四、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

【原理】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 soluble fibrin monomer complex,SFMC)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试剂与器材】

1.氨基醋酸 终浓度为20g/L。
2.抑肽酶 终浓度为500U/ml。
3.碳酸盐缓冲液 0.1mol/L ( pH 9.6)。
4.抗纤维蛋白原IgG单抗。
5.配制含0.05% Tween-20的0.01mol/L PBS洗涤液。
6. OPD溶液( 1g/L,含过氧化氢)。
7.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纤维蛋白原单抗。
8.酶标仪。

【操作】

1.采血 取静脉血5ml,以0.15mol/L EDTANa 2作1∶9抗凝,并加终浓度为20g/L的氨基醋酸和500U/ml的抑肽酶溶液,以3000r/min离心15分钟,制备血浆,置-20℃保存备测。
2.用0.1mol/L的碳酸盐缓冲液( pH 9.6)将抗纤维蛋白原IgG单抗稀释成10mg/L,加0.1ml于酶标板各孔中,置4℃过夜。
3.经含0.05% Tween-20的0.01mol/L PBS洗涤后,再于各孔内加入1% BSA 0.2ml封闭,于37℃温育2小时。
4.将血浆和标准品用0.01mol/L PBS系列稀释,分别加0.1ml于各孔内,37℃温育2小时,洗涤后,加0.1ml用洗涤液稀释3000倍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纤维蛋白原单抗,37℃温育2小时并充分洗涤后,于曾加辣根过氧化物酶单抗的各孔中加入0.2ml 的OPD溶液( 1g/L,含过氧化氢),显色10分钟,在波长为492nm处测各孔吸光度值。

【结果计算】

以标准品各浓度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样品的吸光度值占最高标准点计数的百分结合率,从相应的标准曲线上查出稀释样品的sFMC数值,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得血浆样品的sFMC含量。

【参考区间】

( 48.5±15.6) mg/L。

【注意事项】

凝血酶生成,无直接检测指标。SFMC的测定,可以间接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因此,该项目的检测,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辅助诊断指标。

【临床意义】

SFMC水平升高,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见于DIC、产科意外、严重感染、肝病、急性白血病、外科手术、严重创伤和恶性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