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导图阅读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读书,好难呀

不爱读书的大米

大米:唉……真是愁人……

小诺:怎么了,大米?怎么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谁惹到你了?

大米:今天刚开学,老师又布置了一摞课外书要读,这些书中没有一本是我喜欢的。老师还说要考试,你说我该怎么办呀!

小诺:你怎么这么不喜欢读书呢?我倒觉得读书很有趣呢!

大米:那是你的想法!我看见那么多字就头晕,还不如看漫画或动画片呢!我也真是奇怪,你怎么这么喜欢看书呀?

小诺:秘密!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

大米:切,小气鬼,我去问大王老师!

大王老师小课堂

为什么很多小学生不爱读书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家长,像大米这样的同学还真不少。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当然有孩子本身的问题,但由于课业负担重,同学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完成辅导班布置的大量作业,有时候回到家里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这时候,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已经筋疲力尽,再让他看任何书籍实际上都是“雪上加霜”,换谁也不会去做的。另外,现在电子产品的普及也是他们不喜欢读书的原因之一,动画和漫画对于小学生更有吸引力。花时间读一本书?换作家长也很难做到吧!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正视另外一个事实,很多家庭并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很多家长一回到家里就玩手机、看电视,更有甚者,美其名曰“看着孩子写作业”,但其实就是在玩手机。“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家庭氛围对孩子有绝对的影响,尤其是学习氛围。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首先不要把阅读当成负担,让阅读成为一种放松的方式。家长和老师都不能把读多少本书当作一个任务来强制孩子完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把读书等同于做作业。家长可以把阅读的环境布置得更温馨一些,比如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架和书签,阅读的时候可以放一点轻音乐调节气氛,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另外,边阅读边记录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习惯,让孩子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本子作阅读笔记本,可以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记录,一定不要拘泥于死板的阅读摘要式的笔记。可参考思维导图阅读笔记,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处于彻底放松的状态,后文会对此进行讲解。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要做到亲子共读。亲子共读有两个含义:一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但不限于读同一本书;二是读书之后相互分享对书本内容的感受。

读书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也是让每个读书的人适应孤独的过程。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很难适应这种孤独,因此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当孩子读一本书时,家长不妨也拿起书或杂志翻一翻,这样的行为也会刺激孩子主动读书。在读完书之后,鼓励孩子与家长分享读书的内容,家长也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每本书读“宽”、读“厚”,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能在此期间培养出来。

因此,阅读时保持轻松的心态很重要,在孩子阅读时,家长的行为也很重要。同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像大米一样给自己贴上“不爱读书”的标签。

书很美,阅读很美好,只要我们做好爱上阅读的准备,再跟上大王老师的步伐,爱上阅读不是问题!

名著?很难懂呀

大米:小诺,马上就要上大王老师的阅读课了,你怎么了?

小诺:我……我……这本书我读不懂……

大米:我以为是什么事情呢,读不懂就不读了呗!

小诺:那可不行!大王老师布置的任务怎么能不完成呢?这本汪曾祺的《人间草木》(1)可是大王老师特别推荐的,但我就是……

大米:读不懂?那我们先问问咪宝吧!它好像睡醒了。

咪宝:你们两个来得好早喵!

小诺:咪宝咪宝,我好着急呀,我真的很喜欢看书,可是为什么有些名家名著我无论如何也读不懂呢?

咪宝:我以为是什么事情喵。读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作者写作的年代离我们太久远了喵!但是只要能将作者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也许你就能发现这些名著经久不衰的原因喵!

大米和小诺:好像很有道理!

大王老师小课堂

咪宝说得对!很多同学容易把读名著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很多家长也是如此,却很少考虑名著背后的现实意义。这样一来,名著就会脱离我们的生活,同学们读起来会感到晦涩难懂,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名著,随时合理地活学活用名著呢?大王老师这里有名著“三品法”,可以让同学们快速喜欢并读懂名著!

(一)一品情节

正如咪宝所说,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正是因为它们讲述的情节、道理等至今仍能让人们产生共鸣,能够启迪、激励人们前行。比如小诺读的《人间草木》,这是作家汪曾祺写的一本关于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和花鸟鱼虫的散文集,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比如其中一篇《昆明的雨》有这样一个段落:

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随处可见。

我们平常也吃菌类,汪曾祺先生的文笔平易近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样子,而且还能让我们听笑话、长知识呢!

同样,在《人间草木》中,我们也能从汪曾祺的求学之旅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比如他是怎么到西南联大求学的、他与老师沈从文的关系、他与老舍的相识……这些故事都可以联系到我们自己的老师、朋友、学校和生活等,这样一来书中的人物自然而然就活起来了。而汪曾祺先生平实、俏皮的语言让我们对其作品回味无穷,而这也是名家名著的魅力所在,这些书值得细品!

(二)二品语言

一本好书值得读很多遍,而每一遍都别有一番滋味,更别说名著了。我们往往盯着名著或名家的故事,而忽略了作家们高超的语言技巧,也称语言风格。当我们反复玩味名著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领略作家语言表达的魅力,而且也要思考一个问题:“我能不能也把这些语言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呢?”

举个例子,汪曾祺《人间草木》中的《昆明的雨》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在这个段落中,我们能体会到汪曾祺先生平实的语言风格,他把昆明的雨季描绘得楚楚动人,将雨季中的绿描写得仿佛那场景就在我们眼前一般。如果细品,你还会发现“宝藏”:“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广泛涉猎诗词的同学会发现,这句“城春草木春”出自杜甫大名鼎鼎的《春望》,而“孟夏草木长”来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一》。这个引用可能是汪先生率性而为的,但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了文字的艺术效果。

情至深处,诗歌引之。引用是学校老师一直强调的修辞手法,它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汪曾祺这两句来自不同朝代、拥有不同内涵的诗句因“草木”二字在此“合体”,为昆明的雨增添了一种不一样的色彩,让人读后甚觉惊喜!

语言大师的这种手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呢?所以,读书,还须细品!

(三)三品情感

对于写书的人而言,最难的一点就是表达情感;对读书的人而言,最难的一点就是体会情感。

回忆一下,做阅读题时最“崩溃”的时候是不是看到“请你谈谈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几个字?要么答不全,要么答偏,总之它也是阅读理解题丢分的“马里亚纳海沟”。

其实大家不必慌张,这种题的解答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在读一本书时细细地品读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把书读好,不是要求你读很多本书,而是将一本书读精、读透!

《昆明的雨》中,有这样几个段落: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为什么作者看到此情此景会在四十年后作一首诗?为什么诗中提到的雨是“沉沉”的?作者看似想念昆明的雨,而实际上是在想念什么?如果只读一遍文章,可能答不出来这几个问题。但如果反复阅读,结合之前作者提到的思乡情感,再品一品作者对此情此景的描写,这种喜爱与思念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就能在大家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了。

名著,不难懂!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去“三品”,不贪多,不图快,相信读完每一本书后都能发现很多惊喜。后文中还会讲到更多赏析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到时再请大家跟着大王老师来“玩转”名著。

如果能只读书不做题就好了

大米:唉……这次阅读理解只答对了一道题……又要叫家长来了……

小诺:大米呀,语文老师可没冤枉你。你瞧瞧这阅读题的红叉,拿出来都可以盖房子了!

大米:别提了,你说做题怎么这么难呀?我明明都填满了,老师怎么连个辛苦分也不给我呢?

咪宝:这样的话还考什么试,直接都给大家满分得了喵!

小诺:咪宝,你就别说风凉话了,你能帮帮大米吗?

咪宝:其实喵,绝大多数的阅读题答案都在文章中,只要我们了解了正确的“答题公式”,再到文章中去找就可以了喵。

大米和小诺:真的吗?“答题公式”是什么,我也要学。

咪宝:这个喵……还是让大王老师来讲吧,我有点困,要去睡了喵……

大王老师小课堂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个事实,平时阅读和做阅读理解题是两回事!

在平时阅读中,大家的目标可能是为了增长知识,可能是为了陶冶情操,也可能是闲着无聊打发时间……但是,做阅读理解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拿到分数。

那么我们就要明白每道题的得分点,而得分点源于题目和答案的得分格式,只要我们把这两点搞清楚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2)

问题:文中的“抽出”可以换成“长出”吗?说说你的理由。

这道题有很明显的出题“套路”,属于“替换词语”的题型。我们要了解作者出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分析词语的作用,那么回答这道题就有固定的格式:

1.判断该词能否替换;

2.分析词语意思及其在句中的意思;

3.分析替换词语后句子的意思变化;

4.得出结论。

一言以概之,“一判断、二分析、三结论”,结合原文,我们就能轻松地得到滴水不漏的答案:

不能。“抽出”指快速而有力地长出来,该词语写出了树木长势猛而充满生命力,替换之后的“长出”一词只能说明树木在生长,所以不能替换。

“公式”的意思就是指,它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这种类型的题目上,像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修辞方法、人物形象、表达方法、标点符号以及词语解释等题型,都有这样的“公式”。只要我们在做阅读题的时候注意总结,你也能发现一些答题的“套路”,做到滴水不漏、一分不扣!

阅读题绝大多数的答案都存在于文章中,如果“公式”帮不上忙,就要反复读文章,仔细品味作者的意图和题目的要求,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类题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题型,经常出现在试卷中,而到文章中找答案这一点,每一位同学都要牢记于心。大王老师在批试卷的时候发现,答错题有七成以上的概率是因为同学没读原文或者读得很粗糙,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关于答题,我们的心态一定要比读一本书保持得更平和,既然有正确答案,为什么得到满分的不是我呢?注意多总结答题的方法,多到文章中找答案,再加上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足以让每一位同学答题时游刃有余。

这里大王老师也要强调一点,家长切勿使用“题海战术”和“对答案战术”,让孩子疯狂做题,然后疯狂对答案。这样并不能解决答不准题和读不懂文章的问题,而应该让孩子放平心态,耐心去发现和总结规律,这样孩子才能在做题时百战不殆,这才是有智慧的学习。

在下一章中,我也会讲到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去厘清不同文体的结构,让大家养成快速读懂文章内容的习惯,这样大家在答题时也就更加轻松了!

读了不少书,写作还是困难

小诺:呜呜呜……我的作文……分数……

大米:不会吧,小诺,你这次作文分数怎么这么低?你不是读过很多书吗?

小诺:是呀……读别人写的文章很过瘾,可是到自己这里反而写不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大米:会不会是你读的书太少了?(嘿嘿,还不如我这个不爱读书的呢,你也有今天!)

咪宝:大米,你想什么喵!

大米:啊?我心里想什么你都能知道?

咪宝:我可是无所不知的咪宝。多读书没错喵,但小诺忽略了一件事,读书和写作是两回事!

大米和小诺:啊?不都是语文课上的东西吗?

咪宝:这个……还是请大王老师来解释喵,本猫咪又困了……

大王老师小课堂

这个问题让人十分头疼:读了书用不出来,那不是白读了吗?

其实就像咪宝说的那样,虽然读与写都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但这两者完全是两回事。打个比方,阅读就相当于吃饭,而写作就相当于做饭,吃得最多的人不一定也是做饭最好吃的人。因此,阅读与写作需要分别进行训练,然后再将两者结合,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把阅读的内容灵活地用到写作中!

那么到底该如何训练呢?

阅读的训练应当侧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很多同学读书时喜欢“跳读”,遇到不喜欢的篇章就跳过去。这并不能让我们充分了解文章或者书本的内容,片面的阅读只是浪费时间。

阅读笔记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边读边记,把自己的感想和见解都记录下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还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素材库,为写作时输出内容打好基础。写出《围城》和《管锥编》的著名作家钱锺书就是酷爱做读书笔记的大师,在《管锥编》中,他引用先秦至近代的中国文人3000多人、典籍6000多种,而这伟大的作品就是建立在他总计70000多页的阅读笔记之上的。

对于一篇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没有捷径,必须反复阅读、仔细琢磨,直到领会作者的意图。在考试中,做阅读理解的题目,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型,“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想在这类题目中得高分,更需要大家养成反复阅读和仔细琢磨作者的表达意图的习惯。不过,大家也不用慌,只要反复琢磨一篇文章,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钻研透彻,并养成这种习惯,获得高分并不难!在下一章节中,大王老师还给大家配备了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它既生动又有趣,通过练习,相信大家在阅读上会有很大的进步。

写作的训练则侧重于素材的积累和表达技巧的训练。

家长们往往有一个误区:孩子作文写不好就是因为读书读得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学校中,孩子其实已经读了很多经典书籍和经典篇章,那么为什么在写作中却用不出来呢?实际上,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表达,人在讲自己的故事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首先要把大脑中的素材稍加整理,想一想哪些适合这篇文章的主题;这篇文章应该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素材适合放在文章的什么位置;灵活运用孩子大脑中的素材才是写作的关键!关于这部分,大王老师当然有系统的训练方法,这需要大家到另一本书《小学生思维导图作文课》中去探索了。

语言的表达指的是,当完成素材的积累和布局后,作者如何更吸引人地用文字表达。这就涉及语言的基本训练了,比如,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而最好的训练方式就是阅读。大王老师精心挑选了课本上的经典篇章,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进行有趣的训练。

小结

大米:大王老师,几堂课听下来,我真的很有收获。但是你一直提到的思维导图到底是什么呀?听起来好像很有趣。

小诺:对呀,平时我就看到你和咪宝画来画去的,是要教我们画画吗?

大王老师:你说对了一半!思维导图确实需要用彩笔来画,但它可不仅仅是画画。我们要先分析文章,然后再用美丽的思维导图来进行记录和整理,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做读书笔记。

大米和小诺:边画边读?这也太有趣了吧!

大王老师:那我们就赶紧开始吧!

咪宝:快点快点,本猫咪可要大显神通了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