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常用的指标有哪些?
什么是指标?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用管理促进企业增长(图1-3),他讲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你不能衡量,那么你就不能有效增长。”
图1-3 彼得·德鲁克
那么如何去衡量呢?就是用某个统一标准去衡量业务,这个统一标准就是指标。接下来分别看下用户数据、行为数据、产品数据相关的指标有哪些。
1.2.1 用户数据指标
假设我有一个鱼塘,为了扩大鱼塘的规模,我每天都会从外部渠道买新的鱼放到鱼塘里,这些新买的鱼就是鱼塘里的新增用户。
鱼塘里的一部分鱼感觉鱼塘非常棒,有好吃的,环境也好,经常在水里活蹦乱跳,很活跃,这些鱼就是活跃用户。剩下的一部分鱼感觉鱼塘没啥意思,就不活跃,经常待在一个角落里,这些鱼就是不活跃用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鱼觉得鱼塘没意思,就离开跑到其他鱼塘里了,这些鱼就是流失用户。留下来的鱼就是留存用户。
你会看到,鱼塘里有3种用户:新增用户、活跃用户、留存用户(图1-4)。其中活跃用户对应的是不活跃用户,留存用户对应的是流失用户。
图1-4 用户数据指标
村里有很多人都有鱼塘,为了成为村里的首富,我必须找到合适的指标来衡量鱼塘里鱼的留存、活跃等情况,从而制定对应的运营策略,才能靠养鱼赚到钱。用户数据相关的指标包括:
(1)对于新增用户使用的指标:日新增用户数。
(2)对于活跃用户使用的指标:活跃率。
(3)对于留存用户使用的指标:留存率。
下面分别来讲解下这3个用户数据指标。
1)日新增用户数
日新增用户数就是产品每天新增的用户是多少。
例如,图1-5是我的公众号最近30天的日新增用户数(公众号的日新增用户数是指每天新关注公众号的人数),将每天的新增用户用折线连起来,就可以看出用户增长或者下跌的趋势。
图1-5 公众号日新增用户数
为什么要关注新增用户呢?
一个产品如果没有用户增长,用户数就会慢慢减少,越来越惨淡,例如人人网。同时,新增用户来自产品推广的渠道,如果按渠道维度来拆解新增用户,可以看出不同渠道分别新增了多少用户,从而判断出渠道推广的效果。
2)活跃率
在讲解活跃率之前,需要先知道活跃用户数。怎么定义活跃呢?是某个用户登录了App算活跃用户?还是打开使用了App里哪个功能算活跃用户?不同的产品定义不一样,所以看到这样的指标,一定要搞清楚活跃是怎么定义的。
活跃用户数按时间又分为日活跃用户数、周活跃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
日活跃用户数:一天之内活跃的用户数。例如把打开公众号文章定义为活跃,日活跃用户数就是一天内打开公众号文章的人数。
周活跃用户数:一周之内至少活跃一次的用户总数。例如把打开公众号文章定义为活跃,周活跃用户数就是一周内打开公众号文章的人数。
月活跃用户数:一个月之内至少活跃一次的用户总数。例如把打开公众号文章定义为活跃,月活跃用户数就是一个月内打开公众号文章的人数。
图1-6是三大电商2018年3月的月活跃人数。
图1-6 月活跃人数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人数要去掉重复的数据。例如,小明每天都在看我的公众号文章,每天活跃1次,1个月30天活跃30次。那么,月活跃人数是30吗?当然不是,1个人1个月内活跃多次,也是1个人,所以月活跃人数是1。
活跃率是活跃用户在总用户中的占比,计算时用活跃用户数除以总用户数。根据时间可分为日活跃率、周活跃率、月活跃率等(图1-7)。
图1-7 活跃率
电视剧《硅谷》第三季里,当大家开心地庆祝公司产品Pied Piper安装用户数突破50万的时候,公司的CEO Richard却在担心。他在担心什么呢?
因为在这50万安装用户里,只有1.9万用户是活跃的,也就是产品的日活跃率不到4%(日活跃率=日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1.9/50=3.8%)。这么低的活跃率说明产品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接下来,公司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抓这个指标,想各种办法来提高活跃率。
3)留存率
什么是留存?通过渠道推广过来的新用户,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有一部分用户逐渐流失了,那么留下来的用户就称为留存用户,也就是有多少人留下来了。
所以留存和流失正好是相反的概念,好比一对分手的恋人,一个爱上了别人跑了,一个还爱着对方,留在原地。
还是通过公众号来举例,把取消关注公众号的用户定义为流失用户,那么继续关注公众号的用户就是留存用户。图1-8是我公众号(猴子数据分析)后台的数据。
图1-8 公众号后台的数据
7月1日有117人新关注了我的公众号,其中有14人又取消了关注,那么新关注的人里,剩下的103人就是这一天的留存用户数。
再例如在游戏App中,从推广渠道过来的新用户,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再次登录游戏账号的就是留存用户。
为什么要关注留存呢?
留存可以评估产品功能对用户的黏性。如果一个产品留存低,那么说明产品对用户的黏性就小,就要想办法来提高留存了。留存反映了不同时期获得新用户的流失情况,如果留存低,就要找到用户流失的原因。
反映用户留存的指标,用留存率来表示。第1天新增的用户中,在第N天还使用过产品的用户数,除以第1天新增总用户数,就是留存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还使用过产品”,不同业务对于这块定义不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例如,公众号“还使用过产品”是指还关注该公众号,而另一款App中,“还使用过产品”是指还打开过App。
根据时间,留存率又分为次日留存率、第3日留存率、第7日留存率、第30日留存率等,计算方法如下:
次日留存率:第1天新增的用户中,在第2天使用过产品的用户数/第1天新增总用户数;
第3日留存率:第1天新增的用户中,在第3天使用过产品的用户数/第1天新增总用户数;
第7日留存率:第1天新增的用户中,在第7天使用过产品的用户数/第1天新增总用户数;
第30日留存率:第1天新增的用户中,在第30天使用过产品的用户数/第1天新增总用户数。
例如某个App,把打开App定义为使用过产品,这款App每天的留存用户数如图1-9所示。
图1-9 留存用户数
第1天新增用户100个,第2天这100个人里有40个人打开过App,那么次日留存率=40/100=40%。如果第7天这100个人里有20个人打开过App,那么第7日留存率=20/100=20%。
Facebook有一个著名的40-20-10法则,也就是新用户次日留存率为40%,第7日留存率为20%,第30日留存率为10%,有这个表现的产品属于数据比较好的。
用户数据指标有3个:日新增用户数、活跃率、留存率(图1-10)。
图1-10 用户数据指标
1.2.2 行为数据指标
行为数据相关的指标包括:PV和UV、转发率、转化率、K因子(图1-11)。
图1-11 行为数据指标
1)PV和UV
PV(访问次数,Page View):一定时间内某个页面的浏览次数,用户每打开一个网页可以看作一个PV。例如,某一个网页1天中被打开10次,那么PV为10。
UV(访问人数,Unique Visitor):一定时间内访问某个页面的人数。例如,某一个网页1天中被1个人打开过10次,那么UV是1。虽然这位用户在1天中打开该网页10次,但是这位用户都只能算一个人,所以UV是1,而不是10。
不同的产品,有时候指标名称叫得不一样,但是本质上是指PV和UV。例如,图1-12是我公众号的菜单分析数据,其中的菜单点击次数就是PV,菜单点击人数就是UV。
图1-12 公众号的菜单分析数据
通过比较PV或者UV的大小,可以看到用户喜欢产品的哪个功能,不喜欢哪个功能,从而根据用户行为来优化产品。例如,比较上面的菜单栏点击次数(PV),点击次数最多的菜单名称表示用户最喜欢这个菜单的功能,那么就可以将该菜单放到公众号显著的位置。
2)转发率
现在很多产品为了实现“病毒式”推广都有转发功能,转发率=转发某功能的用户数/看到该功能的用户数(图1-13)。
例如,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给用户,有10万用户打开了文章,其中有1万用户转发了这篇文章,那么该文章转发率=1万(转发这篇文章的用户数)/10万(该文章的UV访问人数)。
图1-13 转发率
3)转化率
转化率的计算方法与具体业务场景有关,下面举几个例子(图1-14)。
图1-14 转化率
例如你有一家淘宝店铺,转化率=购买产品的人数/所有到达店铺的人数。“双11”当天,有100个用户看到了你店铺的推广信息,被吸引进入店铺,最后有10个人购买了店铺里的东西,那么转化率=10(购买产品的人数)/100(到店铺的人数)=10%。
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里的购买产品的人数、到店铺的人数,都是前面讲到的使用某个功能的访问人数(UV)。
在广告业务中,广告转化率=点击广告进入推广网站的人数/看到广告的人数。例如经常使用百度,搜索结果里会有广告,如果有100个人看到了广告,其中有10个人点击广告进入推广网站,那么转化率=10(点击广告进入推广网站的人数)/100(看到广告的人数)=10%。
4)K因子
K因子(K-factor)可用来衡量推荐的效果,即一个发起推荐的用户可以带来多少新用户。K因子=平均每个用户向多少人发出邀请×接收到邀请的人转化为新用户的转化率。
假设平均每个用户会向20个朋友发出邀请,而平均的转化率为10%的话,K因子=20×10%=2。
当K>1时,新增用户数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增大。如果K<1的话,那么新增用户数到某个规模时就会停止通过自传播增长。
1.2.3 产品数据指标
产品数据相关的指标包括:用来衡量业务总量的指标,例如成交总额、成交数量;用来衡量人均情况的指标,例如客单价;用来衡量付费情况的指标,例如付费率、复购率;以及与产品相关的指标(图1-15)。
图1-15 产品数据指标
1)总量
用来衡量业务总量的指标有:成交总额、成交数量、访问时长(图1-16)。
图1-16 总量指标
如果你经常看分析报告,一定会看到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它就是指成交总额,也就是零售业说的“流水”。需要注意的是,成交总额包括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和退货订单金额。
成交数量对于电商产品就是下单的产品数量。对于教育行业,就是下单课程的数量。
访问时长指用户使用App或者网站的总时长。
2)人均
用来衡量人均情况的指标有人均付费、付费用户人均付费、人均访问时长。
人均付费=总收入/总用户数,人均付费在游戏行业也叫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在电商行业也叫客单价。
付费用户人均付费(ARPPU,Average Revenue Per Paying User)=总收入/付费人数,这个指标用于统计付费用户的平均收入。
人均访问时长=总时长/总用户数,用于统计每个人使用产品的平均时长。
来看一个例子(图1-17),截至2018年3月30日,在过去12个月的人均消费,阿里巴巴是8732元,京东是4426元,拼多多是673.9元。
图1-17 三大电商2018年人均付费
3)付费
付费相关的指标有付费率、复购率(图1-18)。
图1-18 付费指标
付费率=付费人数/总用户数。付费率能反映产品的变现能力和用户质量。例如,某App产品有100万注册用户,其中10万用户有过消费,那么该产品的付费率=付费人数(10万)/总用户数(100万)=10%。
复购率是指重复购买频率,用于反映用户的付费频率。复购率指一定时间内,消费两次以上的用户数/付费人数。例如,微信收账管理小程序可以帮助商家统计通过微信转账的用户,图1-19是某商家2019年的统计界面,其中累计顾客数(付费人数)是1099,回头客数(重复购买用户数)是46,那么复购率=重复购买用户数(46)/付费人数(1099)=4.2%。
图1-19 微信收账管理小程序
4)产品
产品相关的指标是指从产品的角度去衡量哪些产品好,哪些产品不好。通过找出好的产品来进行重点推销,不好的产品去分析原因。
常见的几个指标是热销产品数、好评产品数、差评产品数。这里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灵活扩展使用。
对于公众号来说,每篇文章就是一个产品。我每个月会把公众号里的全部文章按转发率来排名,从而发现哪些文章是大家比较喜欢的。当发现大家最喜欢求职类文章后,就按类别将文章放到菜单栏“求职秘籍”里,这样就用数据保证了里面的内容是热销产品,也就是转发率高的文章(图1-20)。
图1-20 热销产品
前面的指标可以用图1-21来记住。
图1-21 常用的业务指标
1.2.4 推广付费指标
在付费做广告推广时,涉及考察推广效果的指标。从不同的付费渠道可以分为以下指标:展示位广告、搜索广告、信息流广告(图1-22)。
图1-22 推广付费指标
1)展示位广告
展示位广告出现在网站或手机App的顶部、App的开屏等。开屏广告就是当用户打开手机App时,会有几秒的广告时间,例如打开微博、知乎时会先给你展示一个开屏广告。
这种类型的广告通常是按展示次数付费(CPM,Cost Per Mille),也就是有多少人看到了该广告。
2)搜索广告
例如搜索引擎(百度等)的关键字搜索广告、电商搜索广告(淘宝直通车等)。广告主为某一个搜索关键词出价,用户看到的搜索结果是按广告主出价的高低来排名的。
这种类型的广告是按点击次数付费(CPC,Cost Per Click),也就是有多少人点击了该广告。
3)信息流广告
例如微博、今日头条、知乎、朋友圈(信息流)里的广告。这种广告是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来推荐的。这种类型的广告按点击次数付费(CPC)或者按投放的实际效果付费(CPA,Cost Per Action)。
按投放的实际效果付费(CPA,Cost Per Action)包括:
CPD(Cost Per Download):按App的下载数付费;
CPI(Cost Per Install):按安装App的数量付费,也就是下载后有多少人安装了App;
CPS(Cost Per Sales):按完成购买的用户数或者销售额来付费。
这几个指标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你打开知乎App,在开屏的几秒展示的广告叫作按展示次数付费(CPM);你对这个广告感兴趣,点击了广告,叫作按点击次数付费(CPC);看到广告里的介绍,你没忍住下单购买了商品,叫作按投放的实际效果付费(CPA)。
在决定将产品投放到哪个渠道的时候,要清楚你的目标用户是谁,目标用户在哪。如果你是一款为企业服务的软件,在娱乐网站打广告就非常不合适。目前主流广告平台都支持这三种方式的付费:按展示次数付费(CPM)、按点击次数付费(CPC)和按投放的实际效果付费(CPA)。广告主可以按自己的产品需求来灵活选择。
一般来说,如果是推广一个新的产品,要选择按App的下载数付费(CPD)。因为新产品还没有人知道,用下载数来衡量,是比较划算的。等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积累了,再用按点击次数付费(CPC)或者按投放的实际效果付费(C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