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身学习的“线”织密城市治理的“网”
侯定凯
摘要: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基层社区是城市社会问题最集中、居民服务需求最旺盛的地方。随着终身学习日益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学习的“线”织密社区治理的“网”,成为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治理品质和品牌的重要路径。在上海,由区级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居(村)委学习点组成的学习网络,借助5万多名各类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力量,筑就起了上海市终身学习和社会治理的双重基层架构,在提供市民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凝聚起了城市治理的基层力量。本文以上海市的金山区、松江区和长宁区为例,概述了上海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推进工作,在打造超大城市治理新力量中的探索足迹和宝贵经验。
关键词:社区教育;超大城市;社会治理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按下了“暂停键”。然而,疫情无法阻挡人们对学习、读书的热情。据统计,在今年春节前后,我国一些数字内容平台的新增用户数量比平时增长了约20%,有的平台新用户增幅甚至超过300%,这些平台的日均活跃用户数也有10%~30%的增长。学习俨然成为这个寒冬中社会生活的一抹亮色。事实上,无论疫情期间或在日常,学习已成为人们调节生活节奏、追求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而学习之风也是社会良治的一个重要表征。从长远看,学习,特别是突破了时空限制的终身学习,如何更好助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值得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去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需要面对人口的高密集性和高流动性的现状,一些社区的外来人口甚至超过了本市户籍人口。一方面,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覆盖能力较弱,与各类人群多元化、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形成鲜明对照。另一方面,现有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中的各种不足和短板,抬升了社会治理关系和利益冲突的协调和解决的成本和难度。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基层社区是城市社会问题最集中、居民服务需求最旺盛的地方。随着终身学习日益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学习的“线”织密社区治理的“网”,成为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治理品质和品牌的重要路径。上海全市16所区级社区学院、212所街(镇)社区学校、5 800多个居(村)委学习点、数以万计的楼组、睦邻点、中心户和宅基课堂,以及5万多名各类社区教育工作者,共同筑就了上海城市终身学习和社会治理的双重基层架构,在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凝聚成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上海各区在这方面不断探索,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通过社区的再组织,激发基层社区治理的活力
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区域终身教育体系,从2014年开始,金山区着力布局镇社区学校——村(居)教学点——多元学习点“三位一体”的“十五分钟学习圈”,村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参加各类学习活动。金山区各街镇通过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妇联、团委、工会、科协、文体、卫生、党建等部门的资源,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党建服务站、村民集中的大宅基等场所,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学习空间,切实推动社会资源和服务下沉到基层,并制定了一系列学习圈建设的制度、规范、公约,打破了城市管理条块分割的格局,再造了社区治理的组织要素,将学习圈创建成为金山区推进多部门共同推进社区治理的一个范例。同时,孝文化、交通文明、环境教育、农民技能培训等社区传统文化、居民素养提升的内容都不失时机地被纳入了学习圈活动,致力于打通居民参与社区学习、提升公民素质的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通过社区组织再造建立起来的这支社区教育队伍,在遇到社区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迅速形成组织化较强的基层支援力量。在2020年初的全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廊下镇的一批社区教育干部、祖辈课堂志愿者和学员,自发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宣传、测量人员体温、物资发放等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中,协力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二、通过社会化的学习和体验,提升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人口的高流动性及其文化背景多样性,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这方面,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长宁区依托市民活动中心、社区学校、妇联等机构和部门,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体验活动,探索出了一套境外居民融入本地生活、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工作机制。
语言是建立文化认同的第一步。上海长宁妇联在部分外籍人士聚居区,通过兴趣班、语言班等形式,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沟通并帮助解决外籍人士的个人、家庭问题,为他们融入社区大家庭、提升社区归属感创造条件。长宁区的社区学校针对外籍人士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发挥不同文化、语言背景居民服务社区的特长和优势,互帮互学,不断丰富境外居民的闲暇生活品质,创造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国际社区文化。
长宁区努力推进境外人士的学习活动,使之从单一的跨文化体验,向“体验学习”与“社会参与”并举跨越。举措之一是组建各类志愿者队伍,充实基层社区治理力量。有外籍人士参与的志愿者团队,在涉外的慈善公益、垃圾分类、法律咨询等事务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促进作用。举措之二是创设社区议事平台,提供中外居民共同参政议政的渠道。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设立的古北市民议事厅,有近一半的议事员为外籍人士。中外居民共同讨论各类社区事务的过程,也是彼此了解和消弭文化差异的过程。同时,古北社区学校也可以利用市民议事平台,更好地沟通和服务中外居民的学习、交流需求。
三、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和谐、互信的社区人文环境
松江区的东北片区导入人口众多,居民文化程度较高;而西南片区农民和老年人口居多,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较低。如何以学习的名义,聚合和赋能市民,夯实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松江区通过孵化和培育的近1 800个各类学习团队,对此给出了一份卓有成效的答卷。
学习团队的建设源自居民的兴趣爱好、技能习得、强身健体、科学生活、社会交往、审美追求、生活品质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等多种需要,而在学习团队的实际运行中,居民遇到的各类矛盾、纠纷也能利用团队学习场合,畅谈民意民情,将问题、难题反馈到居委会,做到“学习、议事两不误”,邻里之间关系,因为学习团队而走得更近,社区成员的互信度、安全感不断提升,一个和谐、自治的社区人文环境得以逐步建立。
在增强学习团队的居民学习力和自治力过程中,学习团队的负责人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们不但承担孵化、发展团队的任务,而且也是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培训、经验分享等途径,学习团队的负责人获得了不断成长的机会,负责人能力的提升又反哺于学习团队功能的不断升级,一批融学习、议事、孵化和志愿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学习团队不断涌现。可以这样说,松江区社区学习团队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从“朋友圈”变为“学习圈”,又从“学习圈”变为“服务圈”的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