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纪实摄影的方向与选题就在你近旁

王福春访谈录


真正的风景就在你的脚下,在你的家乡,在你的身边。那里才是属于你的,也是离你最近的,是能够给你的作品融入感情的地方。

王福春

著名摄影家。代表性摄影专题有《火车上的中国人》《黑土地》《东北虎》《中国蒸汽机车》等。曾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中国摄影金像奖。2014年因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被街头及纪实摄影分享平台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简称IPA)评为“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之一。2016年《火车上的中国人》获美国洛杉矶社会纪实摄影杰出贡献奖。


摄影我是半路出家,但摄影打开了我的第三只眼睛,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然、社会与人,同时也认识了自己。


孙振军(以下简称“孙”):为什么你的外表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有什么秘诀?

王福春(以下简称“王”):人要有爱好,你的生活才有趣;如果没有爱好,活得就平庸乏味。

摄影是我一生的至爱,摄影激活了我的生命,让我活得精神,活出了真实的自己,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

我是东北绥化人,生于1943年。3岁失去母亲,5岁失去父亲,是哥哥、嫂子将我抚养成人。初中毕业我考上了铁路司机学校,自此与铁路结缘。1965年我又应征入伍。因为我画画很好,进部队不到一个月就被调到团俱乐部做电影放映员。1970年“文革”后期我被分配到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车电车间任车电钳工,由于我能写善画,又被调到工会做宣传干事。

1977年“文革”结束我才开始接触摄影。但那时内心总觉得摄影只是一门技术,而美术才能称为艺术。后来因为工作便利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我才发现摄影在记录真实影像方面比绘画更加快捷,所以我对摄影产生了兴趣,渐渐放下画笔拿起了相机。

可以说,摄影我是半路出家。1984年我为了摄影调到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当专职摄影师。是摄影打开了我的“第三只眼睛”,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然、社会与人,同时也认识了自己。每当相机的世界与我心中的世界重合时,我就心动不已,因为它融入了我的感情,凝固了我对生活的爱恋。于是我一次次在列车上行走,拍摄下火车上的中国人的千姿百态,记录了铁路发展的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孙:摄影界、评论界乃至广大读者,提起你的名字就能联想到《火车上的中国人》,对这种评价你认可吗?如果用你自己的眼光来看,你之后拍摄的专题是否都不如《火车上的中国人》好?

王:大众的这种观念我没有办法否定,因为《火车上的中国人》已经成为我的符号,虽然我在其后还拍摄过很多专题,但好像大家都认为没有《火车上的中国人》好。

对于一个专题的好坏,需要看是站在哪个角度去评论。毕竟艺术评价没有标准答案,好与坏是相对的,各有各的优势。2010年央视邀请我上春晚讲述“火车上的中国人30年”,一下让我“火”了。过去是摄影圈里知道我,那之后很多百姓都知道我了,喜欢我的《火车上的中国人》。我的作品没有给他们带来伤感,反而给他们带来了难忘的记忆。

现在我到火车上拍片,总有人把我认出来:你是拍火车人的摄影师吧?这让我欣慰,有一种当明星的感觉。


刚开始是无意识地拍摄,后来也开始有意识地想要做一个这样的专题。


孙:当年你是有意识地在重点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吗?

王:刚开始是无意识地拍摄。因为我是铁路职工可免票,每天乘火车上下班通勤,看见车上的有趣瞬间就顺手拍下来。这样积累了大量的照片,冲洗出来后觉得很有意思。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所谓的专题、纪实、策展人一说,自己觉得很好,就一直坚持拍下来了,后来也开始有意识地想要做一个这样的专题。因为我是画画出身,非常喜欢漫画,于是我把漫画的元素和表达方式也融进摄影作品里。所以在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时,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漫画的幽默来。


孙:有意识地将漫画的元素融入摄影作品里,是否受到他人的启发和指导?

王:没有。我拍片子是根据自己内心原发的灵感,并没有受过哪位大师的指导或者刻意模仿谁。我的拍摄涉及各个领域,风光、纪实、动物,只要是我喜欢的都会去拍摄。

如果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摄影师,那便是日本摄影大师久保田博二。当年他的作品在哈尔滨展出,全是纪实的大片,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太震撼了,觉得自己真是井底之蛙。因为在此之前,影响我的都是香港沙龙唯美的风花雪月式的作品。所以后来我慢慢走上了纪实摄影的道路。此外,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和萨尔加多的“劳动者”,对我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萨尔加多的纪实作品有一种美感在里面,那种平和自然的美。


拍纪实作品最难的是跟人打交道。我形容自己是职业小偷,偷的不是旅客的财物,而是影像。


孙:很多人愿意去拍摄风光,拍摄动物,就是不愿意与人打交道,认为这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对于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王:拍纪实作品最难的就是跟人打交道。我是在火车上、地铁里离人最近的摄影师。在火车上,我有铺也不休息,有座也不坐,就在车厢里窜,两眼四处看,经常被旅客误认为小偷,通报乘警审查我。有时和小偷不期而遇,他以为我也是小偷。我形容自己是“职业小偷”,偷的不是旅客的财物,而是影像。只有练就一颗“贼心”、一颗“贼胆”、两只“贼眼”,才能拍出好作品。

如今人们的肖像权意识逐渐增强了,拍摄中被人瞪一眼和要求删掉照片都是很客气的,抢你相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打你一拳踢你一脚你也得忍受着。2015年7月10日在上海到杭州的列车上,我就因为拍摄被误认为是坏人,对方掐住我的脖子猛地一拳打在我嘴上,当时牙都被打得麻木了,不知道疼了,接着第二拳打在我头上,眼前瞬间一黑,差点倒地上。总之,拍纪实、拍人太难了!


“关注家乡、关注身旁、关注自己的工作”是摄影的最佳选题。


孙:现在知名的东北雪乡,即双峰林场,就主要是通过你的图片成功宣传推广出来的,请简单阐述一下这个过程。

王:其实最早发现雪乡的是人民解放军某军的摄影干事毕强和《解放军报》的江志顺,他们在采访八一滑雪场时路过双峰林场,惊叹于那里铺天盖地的雪,首次把雪乡介绍给外界。我虽然不是第一个发现并拍摄雪乡的人,但却是成功把雪乡推向世界的人。1986年3月23日,我第一次去双峰林场,那时还没有“雪乡”这个名称。我从哈尔滨坐火车到牡丹江,换乘牡丹江到长汀镇,再从长汀乘到双峰林场的森林小火车,整整折腾了两天两夜。如今,从哈尔滨到双峰林场,400公里的路程坐汽车不到5个小时就到了。当我到达双峰站走出车厢时,被那里的雪震住了!我是土生土长的黑土地人,从小在冰天雪地里长大,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雪。当时,我带了120反转胶卷30多个、120彩色负片20多个、135卷20多个,从下午1点开拍,到第二天中午不到一天的时间,70多个卷全部拍光。

我的第一张关于双峰林场的摄影作品的名字叫“雪乡”,1986年入选第一届上海国际摄影展,1988年入选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并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对雪乡,我投入了太多的情感,雪乡也给我带来太多的荣耀。


孙:你现在是著名摄影家了,如果让你重新做一个选题,你认为应该分为几步走?

王:我的理念是,你生在哪里就拍哪里。因为我生在黑土地,我就拍黑土地、东北人、东北人家三部曲。这不仅是拍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我的家乡父老、我的儿时记忆,更是出于内心最真挚的感情。有感情的作品,才最能够打动别人。另外,自己从事什么职业就拍摄什么,因为没有人能够比你更了解这个职业的具体状况。所以“关注家乡、关注身旁、关注自己的工作”是摄影的最佳选题。

很多摄影人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处乱跑,忽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这么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旅游摄影。很多摄影爱好者去南极、北极、印度、尼泊尔等地拍照,可是你拍得再好,那片土地也不属于你。真正的风景就在你的脚下,在你的家乡,在你的身边。因为那里才是属于你的,也是离你最近的,是能够给你的作品融入感情的地方。


摄影师拼的不是“长枪短炮”,而是镜头后面的头脑和文化艺术素养。一名优秀的摄影家要有文学家的灵感、哲学家的思辨、美学家的眼光、漫画家的幽默。


孙:你觉得“第一、唯一、影响力”作为纪实摄影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王:在纪实摄影中,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别人从来没有拍摄过的主题,当然是最佳选题,但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特殊选题等待着你去发现,常常会有“撞车”现象。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岔开,转变自己的拍摄视角,因为艺术贵在独到。大家都在拍摄同一种主题,互相重复,那就不叫艺术。你自己不可重复,别人也不可复制,这才是纪实摄影的最好状态。所以说,“第一、唯一、影响力”是从事纪实摄影应该明确的观念。

生活总是在不断进步之中,摄影作品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便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那个时候,即便当初你觉得一般的照片,再回看时会感到十分诧异与激动,因为它见证了你的过去和历史的发展。所以,对于纪实摄影师来讲,坚持拍摄,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要知道人不可能永远活着,但是你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将会长久地存在。虽然选好主题便成功了一半,但坚持到底才会赢。多才多艺抵不过“一艺之长”,艺术贵在坚持与独到。


孙:评论界认为《火车上的中国人》有难得的历史价值。你认为怎样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未来的历史价值?

王:改革开放这些年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几乎都被摄影人记录下来了。纪实摄影走到今天可以说走到了一个困惑的节点,那就是“老人吃老本,新人无处下手”,所以很多年轻摄影师都选择当代艺术、观念摄影。他们缺乏对生活的阅历与感受,以及对社会的真正理解。鉴于当代社会环境的这些变化,很多摄影师感到有些无望,渐渐地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但是纪实摄影要想拥有一番成就便贵在坚持,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即使在10年内看不到你想要的变化,但坚持20年、30年后,你终会获得你想要的成绩。


孙: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王:摄影师拼的不是“长枪短炮”,而是镜头后面的头脑和文化艺术素养。一名优秀摄影师要把握好以下4点:第一,要拍好摄影作品;第二,要写手好文章;第三,要编辑好图片;第四,要学会后期制作。前两点好理解,我解释一下第三、四点。编辑好图片对于图片的传播意义重大,很多人提倡请其他人,最好是专业编辑编,也就是站在读者的视角编辑,但因为你的作品在拍摄中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就像你的孩子一样,我认为如果交给他人编辑并不能更好地诠释你的思想理念,所以摄影师也要具备编辑自己作品的能力。说到后期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这位“50后”还会后期。确实,现在是数码摄影时代,后期对于作品的呈现、传播也很重要。此外,还要具备另外4点:摄影家要有文学家的灵感、哲学家的思辨、美学家的眼光、漫画家的幽默。这样,你才能拍出有思想、有哲理、有美感、有情趣、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不同寻常的佳作。

选自《火车上的中国人》(含对页)王福春 摄

拱北海关,2006年,广东珠海。邓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