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研究基本框架与内容
本书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即采用质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虚拟R&D网络的范畴体系、演化机制、基本形态以及网络化治理机制等;同时,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交易区”理论和“边界客体”理论,分析虚拟R&D网络的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内在机制。二是以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为例,从实证和案例研究的角度,探讨生物制药产业中的专利者网络结构、创新绩效、网络治理机制等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见图1.2。

图1.2 本项目的研究脉络图
具体来说,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R&D组织的基础理论及其治理机制分析
现有的组织管理和创新理论还无法很好地解释虚拟R&D活动的内在机制或规律,本书将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索性的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解释性理论框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较为扎实的概念和逻辑基础。
第一,以网络组织的研究为基础,分析和探讨与虚拟R&D组织相关的范畴体系及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交易区”(Trading Zone)理论、创新管理理论、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理论、虚拟组织理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理论等,为本研究提供较为广泛和扎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从历史的长镜头出发,分析R&D组织形式演化的具体进程,提炼出其内在的发展轨迹,并以此论证虚拟R&D网络组织产生的历史和逻辑上的必然性。
第三,深入分析虚拟R&D组织的基本形态,探讨虚拟R&D组织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结合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和时代背景,研究虚拟R&D组织的不同形态及其内在特征,并试图对虚拟R&D组织的空间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结合现代治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分析虚拟R&D网络的三种治理机制,即基于信任的治理、基于契约的治理以及基于技术创新的治理,揭示出虚拟R&D网络的运行模式以及微观治理机制。
2.基于网络治理的虚拟R&D组织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
R&D组织的核心功能体现为知识的创新、生产、应用和转化,因此本书的研究重点之一即是知识创新与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但本研究力图以近些年若干新的理论进展为视角,揭示这一知识网络的深层机制。
第一,运用盖里森(Peter Galison)的“交易区”理论,分析虚拟R&D网络中成员、子机构间的“交易区”的形成机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不同成员、子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生成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其内在的特征。
第二,研究虚拟R&D网络中知识资源状况、网络知识传播的功能分析和机制分析、知识溢出与知识产权治理、知识管理模式等方面。
第三,利用边界客体(Boundary Objects)对“交易区”进行解剖和分析,对边界客体的内涵和作用进行详细叙述,并具体探讨“交易区”中知识共享的关键机制,分析在“交易区”中实现知识共享的具体方式,并以现代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具体探讨生物制药R&D组织中“交易区”的建构。
3.中国生物制药产业R&D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其国际比较
从现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来看,生物制药产业是最为典型的前沿性产业类型(Science-Based Industry),也是R&D强度最高的产业,科技研究活动也最为活跃而复杂,因此本书选择这一产业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对象,力图获取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
第一,分析我国生物制药业及其科研活动的现状和特点。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基本状况和特征,如规模、结构、布局、专利特征等;研究我国生物制药业科研活动的基本状况,如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状况、组织结构、科研产出与效率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现实基础和依据。
第二,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比较。根据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提供的数据和研究报告,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分析全球生物制药业及其科研活动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若干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若干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等)及若干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作为3个样本群,具体研究这些国家生物制药业及其科研活动的发展状况和特征;研究中国与样本国家在生物制药业及其科研活动方面的异同,为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生物制药业R&D组织模式研究通过国内外比较研究,提炼出若干典型的生物制药业R&D组织模式,并分析各自的特征。
4.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专利网络特征、演化及其对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
基于对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本书进一步展开相关的实证研究。
第一,以2000—2009年的专利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专利发明者合作网络的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发明者合作强度不断增强;专利合作成为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主要合作方式;网络平均中心度整体上呈现不断递增趋势;高产发明者以及重复合作者对所占比例均呈不断递增趋势。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专利数量的多寡,更是体现在专利质量的优劣上。本书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科学计量方法,以2000—2004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合作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发明者合作网络特征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其中,专利质量用权利要求项数表示,发明者合作网络特征包括:高度中心性发明者;高产发明者;重复合作。经验估计结果显示,专利研究团队中中心发明者和高产发明者的出现对专利质量有正向作用,重复合作与专利质量呈负相关。
第三,本研究应用社会网络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专利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专利合作网络的形成和特征,探讨了合作网络中的知识共享活动,尤其是应用边界客体范畴,对“交易区”中知识共享活动进行过程性的分解。
5.生物制药业虚拟R&D网络的治理机制研究
根据虚拟R&D组织的一般性研究,本书更进一步地探讨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具体实践。
第一,生物制药业虚拟R&D网络运行机制研究,包括:研究生物制药业科研活动的组织方式和结构类型;探讨生物制药业虚拟R&D组织的网络特征、构成要素和组织边界;分析生物制药业虚拟R&D组织的管理机制、协调机制、组织文化等。
第二,生物制药业虚拟R&D网络治理结构研究。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博弈论、社会资本等理论,从共同治理和关系治理的角度,深入探讨生物制药业虚拟R&D组织治理的理论基点、基本原则和基本的治理结构,分析其治理机制的互补性特征,即科层制组织治理和网络治理的互补共存。
第三,生物制药业虚拟R&D组织治理中的关键机制分析。针对这一组织的特殊性,本研究选择一些比较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深入,主要探讨契约治理、信任机制、技术风险治理这三种机制。
第四,生物制药产业的“行动者网络”研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生物制药技术“行动者—网络”的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网络中人类行动者、非人类行动者等的研究;探讨生物制药技术“行动者网络”的发生演化特征,以及网络运行机制;探讨生物制药产业R&D活动中合作和结盟的内在机理,分析不同类型的R&D组织的网络特征;结合产业实践,深入研究虚拟R&D组织与“行动者网络”之间的关系。
6.我国生物制药业虚拟R&D组织的案例研究及政策研究
第一,通过实际调研和材料分析,筛选取若干案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我国生物制药业R&D组织活动中已有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对国外成功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出启发性的结论。
第二,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业R&D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一些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能有助于我国生物制药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