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风云神州,一首追求自由繁荣的史诗
山河如故,但人间已变了模样。
2008年之后,华夏大地上的区域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人在重新流动,钱在寻找新路,物在移动重构。有失落,有崛起,有新生。一场史诗级变化在这片广袤大地上演。
最重要的区域格局变化有五个:
1.深圳爆发与一线城市版图重构
2.雄安出世与权力中枢布局调整
3.南方崛起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4.都市圈兴起与战略路径修订
5.强省会与人口流动大战
01
第一个,深圳爆发。
这是近年中国版图上最大的惊喜。
深圳承天命而生,受惠于老人家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但,并非一路凯歌,一路奇迹。
在发展了20年后,于21世纪最初几年,陷入迷茫。
特区不特,没什么政策优势,不知怎么发展。那个时候,平安、招商银行、中兴、华为等都传出要把总部搬离深圳去到上海。
2002年11月,一篇万字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将这种迷茫推至顶点。
彼时,深圳也就是诸多二线城市中平庸的一个。一本颇有前沿气质的刊物《新周刊》评选谁是北上广之外的第四城,当选者是成都。现在看来有些哑然,那时却是深圳迷茫的如实反映。
“被谁抛弃”之问后的十多年,深圳却意外地获得了新生,近几年达至顶点。
深圳近乎完美地承载了中国对于城市发展的所有理想要素。
第一,有世界级的可与最强者竞争的东西。
比如无人机领域,大疆是在与硅谷劲敌3D Robotics大战后,成为王者的。比如众所周知的通信之王华为,是在打败爱立信、思科等巨头后登顶的。比如腾讯,是与当时的垄断者MSN厮杀后完成帝国建构的。
深圳这几年最炫目的成就,是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背后的实质是顺利完成了产业升级。它有完整的产业集群,已由早期的皮鞋箱包、初级电子产品,升级为智能硬件、科创产品。
有一个传说,硅谷一个设计点子,在美国需要花3个月才能找齐电子元器件,到了华强北只需要一天,马上拿出样品。
有报道称,成本昂贵的无人机原本非常小众,几乎没有价廉物美的普及型产品,大疆利用深圳及周边地区强大的碳纤维材料、航空铝加工、特种塑料、锂电池、磁性材料等配套产业,把无人机变成了大众消费品,开创了一个百亿级的大市场。
这个完整快捷的产业集群,吸引了更多资源入驻。这是非常牛的事,资源奔着产业链,而不是低成本低价格而来,真正的竞争力和护城河就形成了。
人口红利向产业链红利的转型,绝大多数地方没能完成。深圳是罕例。
强大的竞争力,使得大国经贸冲突中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坊间流传:
先是中兴,再是华为,后是大疆,准确地说,美国是在发起与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办科技园社区之间的贸易战。
第二,有国人对一个城市所有的美好想象。
国人对完美城市的预期是什么?
这个城市要有世界级的“牛”,但“牛”不是建立在城市空心化,不是只有金融地产,而应该有产业支撑,同时,这个产业应该有十足的科技创新含量,要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
深圳很牛。
深圳有纵深产业链。
深圳最大标签是科技和创新。
深圳聚集了国人对一个城市所有的美好想象。而且,它还很年轻,平均年龄在一线城市中最小。而且,在所有大城市中,深圳是人口流入最多的,平时每年有50多万怀揣希望的人来到这里。
此外,2018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1.8万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4.8%,居全国第一。
第三,有影响区域格局的“现实扭曲力”。
40年前老人家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变了南方的区域格局。珠三角双子星座格局形成。
今天深圳的再次崛起,区域格局的变化再度发生。
环深城市圈提法的出现,虽有玩笑成分,但蕴含某种市场共识。目前能够对北京、上海两座超级城市构成挑战的,深圳是唯一。被定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对其实力和未来的肯定与期许。
在美国,事实上存在东西海岸两个经济中心,分别代表金融和科技。未来中国的经济中心会否是沪深的双峰格局?
02
第二个改变区域格局的事件,是雄安。
雄安改变了权力中枢的地缘布局,与此相关的是首都—北京—京津冀的一系列调整。
“北京”不再是首都。这是一句比喻,北京市级机关迁往通州后,原有的核心区主要承担首都功能,为中央机关服务,市级功能减弱,是有此说。
首都与北京的功能清晰分开。
同时,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相当部分将迁往雄安。
雄安被称为千年大计,生生地在一片泽国中打造出新都市。
这一系列调整的影响是:
第一,北京的定位在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之处是彻底放弃对经济中心的追求,专注于政治、文化的职能。
这对中国经济版图的影响是巨大的。之前京沪是一南一北两大经济中心。北京的经济体量最近几年与上海在拉近。
1980年,北京GDP仅相当于上海的44.6%,到了2018年,这个数值已经攀升到了92.78%。
不再追求经济中心,意味着非首都功能及经济资源会往外疏解,疏解到哪里去?一部分会按规划到雄安,到副中心,到周边。另外一些,也许会继续南下,到其他区域。如此,引发的经济版图的变动将是巨大的。
随着这一系列变化,北京的角色也在微妙改变,过去从未有过的景象出现:北京喊穷。
几次人代会上,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公开喊穷,向中央要钱要支持,称北京正面临城市减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2019年“应该说是收支平衡最紧的一年”。
经济功能的疏解,税源的减少,楼市严控带来土地财政的受限,北京手中的钱袋子很紧。同时,政治功能,又要求它承担举行诸多大型会议和活动的责任。
北京一直处在城市链顶端,现在喊穷,是区域版图近几年深刻变化的典型反映。
第二,雄安的量级会有多大,这将决定未来华北格局的走向。
是诞生一个类似海牙式的以办公、行政为核心,但人口不会太多,小而美的高端精品城市,还是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从零打造一个深圳,建设一个在这个时代风头无两的城市?
这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03
第三,南方崛起。
深圳是近几年最大的城市变量,而南方崛起是最大的区域变量。
中国长久以来表现出来的是东西差距,而最近几年,南北差距的问题有超越东西差距之势。
40年前,中国经济20强的榜单上有11个北方城市。40年后,却只剩下5个,其余15个都是南方城市。
以36个重点城市为样本,2006年,东部阵营的GDP占36个城市GDP总和的比重,比西部高26个百分点。2018年,这个差距收缩到了16个百分点。内陆城市,慢慢地追上了沿海发达地区。
反观南北,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初的10个百分点扩大到了18个百分点,南方全面碾压北方。
即便同是西部,西南的表现强过西北,同是东部,东南就“吊打”东北。
历史,似乎站在了南方这边。
几大国情变化:
1.东北的失落。这是一个整体性事件,人口流出,资金流出,“共和国长子”荣光不再。
2.京津冀重构。北京不再担负经济中心角色;天津一度有超越广州之势,但在投资拉动时代过去之后,速度慢了下来;河北始终如一,扮演为首都服务的角色。
3.即使是北方的沿海发达省份也开始显现出一些疲态。比如山东,贵为GDP第三大省,但省委书记连续刷屏讲话提醒“我们落后了”,16个地方集体南下考察学习,并感叹,跟南方不在一个时代。
4.一些资源性地区衰落,因其不再享受短缺红利,比如山西等。
人口、资金,向南方汇集的迹象很明显。北方传统强省市的衰弱与南方新兴城市的兴起,构成了一体两面。
本质上,南北差距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发展阶段使然。
在资源推动的时代,在投资驱动的时代,北方有优势,享受到了较好的发展红利。
而在科技创新成为主流,消费推动的时代,更温暖也更市场化的南方,接棒成为发展重地。斗转星移,各领风骚。
发展模式的变化,是中国区域经济版图发生巨变的核心原因,并将决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格局。
04
第四,都市圈兴起。
区域发展战略最大变化,是城市化发展方向的调整与转变。
长久以来,中国城市化有两条路线之争:一是城镇化,强调发展中小城市,农民就近进城;二是城市化,发展大城市,强调集约度。
从2019年4月发改委的超级文件《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到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明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这个选择意义重大。
1.它标志着资源会更多向大城市和都市圈聚集,平均分配、强行拉平各地发展的方式将被摒弃。
大城市会获得更多的加持,其他地区主政者最重要的是提供托底和基本的公共服务,发展速度和水平因地而异,不再强求一定要和发达地区拉平。
这是打破区域大锅饭的思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有所加持,有所放弃,不是平均用力。即使在美国,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像纽约一样繁华、都像硅谷一样能获得无限资源和资本,中部同样有很多荒芜小镇。
2.城市之间的差距会加大。房价“鹤岗化”和“香港化”同时出现。
人口流出、资源较少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不会持续上涨,有的会像鹤岗一样出现几万元一套的抛售价。而大城市和都市圈,由于人口和资源的持续涌入,房价有坚挺的需求支撑,香港水平的房价并不是天方夜谭。
3.观察城市的视角出现重大变化,要用都市圈、城市群,而不是单一城市边界来进行分析。
最典型的如深圳,只看2000平方公里的行政边界,容量有限,但如果从都市圈角度,东莞、惠州都是其延伸腹地。珠三角的产业链与深圳核心区有协同关系。
从这个角度,华为从市区搬离到东莞松山湖,并不是抛弃深圳;而是城市化过程中,在同一都市圈进行资源再配置。
一个城市变大,制造业会逐渐向城市外圈移动,核心区高房价留下的是金融与总部经济(华为总部仍留在深圳)。
同理,分析上海,不能只看上海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而要与长三角统一分析。
上海市正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加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
05
第五,强省会崛起。
一个国家幅员足够辽阔的结果是,并非所有资源都往几个都市圈聚集。
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中国还有几个次级枢纽点。比如武汉、成都、西安。
这些次级枢纽点一直存在,但这几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强省会崛起。
强省会概念是,一个省有足够多人口,同时省会是该省唯一的中心,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相当多的该省人口会把省城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跳板,省会城市源源不断有人口和资源的流入。
这几年郑州、西安、成都、合肥等地房价的飙升,都与强省会现象有关。
强省会背后的实质,是对人口的争夺,谁有更多的人口流入,谁就更有优势。屡屡发生的各个城市抢人大战,是其延伸。比如西安。
从之前的得政策者得天下(特区、新区),到后来得资金者得天下(招商引资),再到现在的得人口者得天下,这是一条中国城市大洗牌的变迁之路。
强省会现象,使得区域版图在遵循人口分布和流动规律的情况下重新排序。有人口基础和流入的省会持续坐大,而没有人口优势的省会,受到了冷落,比如曾经辉煌的东北各大城市。
06
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史诗级变化,有一道伟大的历史暗线。
这些变化,有行政力量的推动,比如白洋淀边画了一个圈,雄安出世改变权力分布格局;比如贵州作为最贫穷省份之一,发展大数据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比如在强省会现象中行政性资源的加持……
但越来越多的剧烈变化,来自市场的力量,来自自下而上的生长,来自人和资源的自由选择。
深圳这几年的意外崛起,并不在顶层规划之列。腾讯、大疆、华为等也是自下而上生长的成果。
城市化方向定为都市圈,某种程度上不是一种事前战略,而是对结果的追认。人流、物流、资金流向都市圈汇集的趋势如大河荡荡,已成定势。向更自由、更繁华、更集约的地方流动,这是自然法则。
南方的兴起,更是个体选择和资源流动的结果。
有一个说法,每一个东北人的终极梦想都是在三亚买一套房。这背后有地理决定论的影子。但南方,在大众语境中本就有离中枢远、边缘、自下而上、草根、自由、生机之意。北方则意味着秩序、体制内、威严。
城市洗牌、区域变局,越来越多是两股力量的交织: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和来自民间的自由选择。
前者在中国仍有无与伦比的影响,但,后者的权重越来越大。
如前所述,这一系列城市洗牌、区域剧变,说明中国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
由投资驱动、资源驱动,逐渐转型为消费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驱动。
因此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在不同时期具有了不同的地位。
天津的高光时刻就是在2008年4万亿计划之后的那几年,它的属性是投资驱动型,获得了大量的投资加持,一度有超过广州之势。但投资驱动的热度渐渐消退之后,天津失速比较明显。
消费驱动时代的到来,南方天然有优势,比如各地都在推的夜经济,从天气角度,温暖的南方秒杀北方。
这一系列变化,是一首向往自由选择、自由迁徙、自由流动的史诗。
对自由和繁荣的向往,是人的天性,也是钱的本能,会冲破诸多藩篱。
人流,钱流,物流,在华夏大地上纵横重构,从之前的由一只手操控,变得越来越成为一个个个体的自由意志的总和,变得越来越成为一滴滴水珠汇成的浩荡洪流。
07
对于这一系列的格局变化,智谷趋势持续地观察、记录、思考,这本书就是其精华成果。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在国内具有开创意义,比如率先对各地人口变迁与房价关系做了研究,比如率先对超大城市的版图变化进行了分析,比如率先对南北差距和经济重心南移进行了揭示,一些成果得到了国际顶尖媒体的报道。
相信这本书能给想要看清国情变化和宏观趋势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也欢迎大家提出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