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货币金属
随着人类生产的技术能力不断进步,我们对金属和商品的使用也在增加。很多金属开始被大量生产,需求的增加也使它们获得了很高的适销性,使它们可以被用作货币媒介。这些金属较高的密度和价值使它们比牲畜和盐更易于移动,使它们具备较高的空间上的适销性。早期,生产金属并不容易,因此难以快速增加供给,这给了金属较好的时间上的适销性。
由于耐久性和其他物理性质的差异,以及在地球上丰度的不同,有些金属比其他金属更有价值。例如铁和铜,由于其丰度相对较高和易被腐蚀的特性,开采数量不断增加。不断增加的新增产量会使现有存量相形见绌,从而减少它们所代表的价值。这一类金属货币最终会获得较低的市场价值,用于小额的交易。与之相反,像金银这些稀有金属,具有更长的耐久性,更加不容易被腐蚀或者毁坏,这些属性使它们具备更好的时间上的适销性,可以用作长期的价值储存工具。尤其是黄金,几乎坚不可摧,使人们存储的价值在代际传承,从而让我们在发展中获得更加长远的视野。
最初,买卖过程中货币金属代表的价值是根据重量来衡量的,之后,随着冶金术的发展,这些金属可以被铸造成外形统一的硬币并在上面标识重量,这种做法节省了每次交易时不得不称重并评估价值的步骤,使货币金属获得了更好的适销性。三种曾被广泛用作货币的金属是金、银和铜,在大约2500年的时间里,它们是主要的货币形式,从希腊克洛伊索斯(吕底亚王国最后一位国王)最早开始铸造金币的记载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由于金币可以历经岁月,免于腐朽和毁坏,它在时间上的适销性最好;同时,由于金币可以用较小的重量代表较大的价值,便于运输,它在空间上的适销性也是最好的。换个角度看,银币则在价值尺度的适销性上有最好的表现,相对于金币来说,单位重量的银币代表的价值更低,因此银币适宜作为小额交易的交易中介。铜币则用于更小额的交易。通过将价值标准化为易于识别的单位,金属货币可以创造更大的市场,增加专业分工,促进全球贸易。然而,作为当时技术条件下最好的货币系统,金属货币也存在两个缺点:第一,两三种作为货币本位的金属,长期来看,会由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产生价格起伏,进而产生经济问题,尤其是会给这些货币的持有者带来困扰,典型如银币,就由于产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经历了自身价值的下降;第二,更严重的缺点是,政府和私铸钱币的人有可能(事实上经常)降低这些金属货币中贵金属的含量,因此,部分购买力就偷偷被让渡给了政府或私铸方,钱币的价值也就随之下降。金属货币中金属含量的减少损害了货币的纯度和健全性。
到了19世纪,由于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使用以银行或者央行金库中的黄金为担保的纸币进行交易。这使基于黄金的交易可以在任何价值尺度上实现,于是白银作为货币角色的需求被降低了,所有基础的货币适销性特征汇聚于金本位制度。基于以市场为基础的健全货币选择,金本位把全球主要的经济体结合在一起,随之带来了空前的全球资本积累和贸易。然而,悲剧性的缺陷在于,黄金逐步集中于银行,然后是中央银行的金库中,因此,银行可以伺机增加货币供给,让纸币的发行量超过银行的黄金持有量,这种超发造成了货币贬值,并偷偷将一部分价值从纸币的持有人手中转移到了政府和银行。
[1] Nick Szabo,Shelling Out:The Origins of Money(2002).Available at http://nakamotoinstitute.org/shelling-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