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想不到,老重庆的中秋这样过!
一剪梅 中秋
(南宋)李曾伯
人生能有几中秋
人自多愁
月又何愁
老娥今夜为谁羞
云意悠悠
雨意悠悠
自怜踪迹等萍浮
去岁荆州
今岁渝州
可人谁与共斯楼
归去休休
睡去休休
这是一首写重庆中秋的宋词。
作者南宋李曾伯,抗元名将,曾任四川宣抚使,驻扎重庆指挥全川抗元。这首词百分百是他在重庆的时候写的。
中秋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这位李将军(其实是个文人),一个人在重庆,“去岁渝州,今岁渝州”,没有小姐姐陪他登楼赏月吃月饼(宋朝已经有月饼了),好像很凄凉的样子,只好早点回去闷头睡大觉。
中秋节,据说诞生于唐朝。最早关于中秋节的历史记录,就在唐朝。但是,中秋节被全中国人民广泛接受,还是在宋朝。宋朝很多大大小小的诗人,都写过与中秋有关的诗词。但是,写重庆中秋节的,只有这一首。
其实,我很为李曾伯先生遗憾,睡得太早,没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重庆中秋节。
◎ 中秋是女孩子的节日
老重庆,流传这样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是女孩子的事情,男人不能去,而春节前的祭灶神,则是男人的活儿。
为什么拜月是女孩子的事情呢?明明月亮上面有个小姐姐嫦娥,据说无论多少岁,都一直花容月貌,从来没有做过下巴、没有隆过鼻子、没有打过玻尿酸,依然千年美颜如斯,多少男人为之口水滴答呀?
实际上,拜月和古代女孩子的终身大事有关。
在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女孩子婚前是不能见未婚夫的,即所谓盲婚哑嫁。运气好嫁个王思聪还罢了,要是嫁个歪瓜裂枣,这辈子可就毁了。而凑巧的是,月亮上除了住着个嫦娥小姐姐,还有个叫月老的老公公,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帮天下旷男怨女牵红线——据说,月老随身总是带着很多红颜色的丝线,看某一对男女顺眼了,就把丝线的两头分别系在两位脚上,这样一来,这两位无论相隔天涯,也终会在某一天莫名其妙地相视一笑而情愫暗生,最后成为幸福的一对人儿。
所以中秋这天,所有未婚女孩子,都要在后花园设个案桌,对空拜祭一轮明月。其实她们拜的不是嫦娥,而是月老。
而已婚的女孩子,也要拜月。不过,她们就不敢拜月老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抱起走——这就是古代女孩子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们拜月,是为了求子。说实话,我就有点不明白了,拜月老求良配,这个说得过去,拜月求子,又是几个意思?嫦娥自己都是孤老太婆,和萌宠小白兔相依为命,日子过得似乎也不怎么样嘛。
不管怎么样,反正古时候重庆已婚的小姐姐们,就有拜月求子的习惯。没有生儿子的,求赐一个儿子吧;已经有了儿子的,求再赐给我一个儿子吧、再赐一个吧……
所以,过去重庆每家每户,一到中秋,住豪宅的就在后花园、住一室两室的小老百姓就在大门口,设一个案桌,对空遥拜,一个个念念有词,祈祷来年可以心想事成。
◎ 橙子香和中秋舞龙
拜月的案桌上很有意思,插的不是一般的三炷香,而是一个橙子香。
橙子,重庆特产,比橘柑大、比柚子小。橙子在老重庆的中秋节,地位非常特殊。
首先,在拜月的案桌上,放着橙子香。以橙子为插香的基座,把很多支香,密密麻麻地插在橙子上,称为橙子香。很多橙子香,还会用木棍做一个手柄,插入橙子香的另一面,或用于手持,或用于插在什么地方,一些心诚的女孩子,会做很多个橙子香,在小院里、拜月的案桌上到处都插满。
橙子,谐音成子,成功生子!中国人崇尚谐音,比如新婚的床上要撒枣、花生、桂圆、瓜子(栗子),谐音早生贵子。橙子因为有着一个了不起的谐音,得到所有女孩子的青睐,无论是否结婚,拜月的时候,都放上这个橙子香,反正早晚都要求子,先求几天总是好的,礼多人不怪,想必神仙也不会怪吧。
除了做成橙子香,老重庆的中秋还要舞龙——用橙子做的龙。
找七个大一点的橙子,把竹子剖成细竹丝,扭在一起,从橙子的脐部插过去,逐一把七个橙子穿在一起。七个橙子之间,隔上一米左右——这就是龙身,然后把竹丝的前面,弯扭成龙头的模样,一个橙子龙就做成功了。
舞龙的,一定要是七位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七子,寓意祈子,祈求得子。这里又用上了谐音大法。
这七位小男孩,舞着龙满街飞舞。其实,这帮熊孩子不会乱跑,他们一定会舞着龙,走进一户户没有儿子的家庭。看着舞龙的孩子们走进自家院子,男女主人会笑得合不拢嘴,把早就准备好的赏钱扔给孩子们。孩子们喜笑颜开,嬉闹着,把龙舞向下一家。
◎ 偷瓜摸秋
女孩子们拜完月又干什么呢?不会这么早就睡了吧?当然不会,好玩着呢!
据乾隆《巴县志》记载:
中秋,妇女相率入园圃探瓜,以得为弄璋兆,曰摸秋。
这是什么意思?弄璋,是指生男孩子。生女孩子叫弄瓦。
中秋节,重庆的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跑到瓜地里偷瓜,偷到了的,接下来就很可能要生儿子。这个有益身心的活动,叫作“摸秋”。
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重庆女孩子历来就胆子大。全国其他地方的女孩子,已经被圈养起来三从四德了,重庆女孩子居然还敢满世界偷瓜。
小脚,估计是偷不了瓜的,偷了你都跑不动嘛。所以,我猜,那个时候重庆满城的女孩子,应该还是天足为多。毕竟乾隆时期,正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高峰期。到重庆的移民,基本上都是各地的穷光蛋。小脚女人,不可能一步一步,挪动着,翻越大山大河来到重庆。
这些见过大场面的女人,你以为胆子能小到哪里去?偷个瓜算什么呀。
所以,重庆女人的彪悍,是有深厚的历史传统的。
到了晚清时候,习俗为之一变。经济发达了,重庆人也有了几个钱了,女孩子们就不能抛头露面了,也就不好再亲自出来偷瓜了。而且,这个时候的重庆女孩子,估计好多都开始染上缠脚的恶习了。于是,改成由重庆的小哥哥们,去偷瓜或买瓜了,涂上五颜六色,敲锣打鼓,给膝下无子的夫妻送去。
这个习俗,统称为“偷瓜送子”。是一个很热闹的节目。
其实,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有的还要把偷来的瓜,穿上小孩的衣服送给人家。重庆习俗则只是涂上五颜六色,象征穿了件衣服就行。
那么,为什么是偷瓜呢?因为瓜内多籽,这就象征多子多福。偷的又是什么瓜呢?有些地方,是偷南瓜。南,谐音男,南瓜,就是男瓜。中国有个坏习惯,历来重男轻女。所以不少地方偷南瓜,借此祝福多生男孩子。其实呀,平时多吃南瓜也是可以的嘛。难怪,现在还有很多重庆女孩子,烫火锅的时候,喜欢吃老南瓜,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呢?嗯,回头遇到吃南瓜的女孩子,得问问。
也有的地方偷冬瓜,冬瓜也多籽,寓意差不多。
中国这类求子的习俗贯穿数千年。比如汉朝皇帝用花椒涂满后妃的宫室,称为椒房。就因为花椒子多,花椒树上,都是一束一束地结满花椒,一束花椒怕不有上千粒。所以,花椒就成了多子的图腾。
那么,在房间里涂满了花椒,就可以像花椒一样,一生一大串吧——多么美好的愿望呀。
《诗经》云:椒聊蕃衍,瓜瓞绵绵。就用花椒和瓜,来形容子孙繁衍绵延,还因此诞生了一句不常用的成语:椒衍瓜绵。所以,这种偷瓜的习俗,其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成因。
这种中秋偷瓜的习俗,不只是重庆有,川渝两地很多地方都有。我查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四川就不说了,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在贵州,这个风俗也很普遍。近到遵义,远到都匀,大部分贵州州县,都有中秋偷瓜的风俗。举个小例:民国十四年(1925年)《都匀县志稿》记载:
(八月)十五夜,陈果饼祀月。少年窃瓜送艰嗣者。
在贵州各地的县志、府志中,这方面的记录非常多。但是,在一墙之隔的云南,这个习俗似乎就消失了。我顺手查了云南的十几部旧县志,都没有“偷瓜”习俗的记载。这可真是奇了怪也。
◎ 吃大月饼
聊了这么久,还没有聊到现在我们过中秋的主题:吃月饼。
从前面的文章看,似乎重庆小姐姐一到中秋就忙着拜月,求老公的求老公,求子嗣的求子嗣,谁有那闲工夫吃月饼呀。才不是呢,人家重庆的小姐姐小妹妹,不但喜欢吃月饼,而且吃月饼的方式,也很有个性。
咱们吃的是大月饼。一个月饼起码一斤(直径二十多厘米),多的两三斤。当然不是一个人吃独食,那不是重庆人的作风。重庆的习俗,中秋节拜完月,一定要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一起吃这个庞大的月饼。
由主妇主刀,把大月饼按照家里人头数均等切分。这里要注意,每个人都要分一块,一个都不能少,连孕妇肚子里面的胎儿也要分一块,由他未来的妈妈代他吃。在外面出差的家人,不能回家过节,也必须给他分一块,由这位游子的父母代吃。
这才是吃月饼的仪式感呀。哪里像现在,一盒小月饼放一边,谁谁谁想起了就可以吃一个,根本不管家人。
大月饼,更像一个圆圆的满月,寓意阖家团圆。每位家人分一块,围坐一起细嚼慢咽,顺便聊聊东家长西家短,多么温馨的画面。
这种月饼,没有现在那么多馅料的考究。不一定多值钱,普通家里,多是去糕点铺,根据家里人数多少定制一个。重庆的老月饼,统称龙凤饼,在不同的场合,名字有所不同。中秋叫月饼,过生日叫寿饼,结婚时端出来,就成了喜饼。馅料都差不多,只是外形因采用不同的模具,而有所不同。
馅料并不复杂,更不豪华。主要就是芝麻、冬瓜条、橘饼、桂花、桃仁等。饼皮有红白两色,过节一般用全蛋液刷制饼皮,烤出来就是金黄色,如果不刷蛋液,就是白色——饼皮中间,会用红色食用颜料盖上几个字的印章,很漂亮。也有在饼子外面撒满芝麻再烤,这其实就是大麻饼了。
不管怎么做,一定要大个儿,才有过节的气势。
老重庆的中秋节,是不是和想象的不一样?好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