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宋元話本和筆記小說
五代十國(907-960年)的分裂局面,至宋代建立始復歸統一。北宋(960-1127年)時期,與統治中國北部的遼國(916-1126年)對峙,其後還有西夏(1038-1227年);金國(1115-1234年)滅遼和北宋後,與南宋(1127-1279年)對峙超過百年,結果在蒙古和南宋聯合進攻下滅亡。蒙古人建立的元朝(1271-1368年),窮兵黷武,消滅南宋後,統一全國,建都大都(今北京),版圖之大是歷代之冠。宋元時期(960-1368年)前後逾四百年,兩宋與遼、夏、金、元多次戰爭,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跡,成為當時和後世小說創作的題材。
■ 宋元話本的體制
魯迅指出:“宋一代文人之為志怪,既平實而乏文彩,其傳奇,又多託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之可言矣。然在市井間,則別有藝文興起。”(17)宋代小說的主要成就是在“話本”,即“說話”(說故事)的底本,隨着“說話”藝術發展起來,成為白話小說。“話本”始於唐代流行的“變文”,是一種韻、散合體的說唱文學。唐代寺廟裏的和尚講解佛經分成兩種:以出家的和尚為對象的,叫做“僧講”;以未出家的佛教徒為對象的,叫做“俗講”。俗講的開講人,為了引起聽眾的興趣和營造較好的效果,採用講唱結合的“變文”形式,而且內容也不只佛經故事,還增加了一些歷史掌故和民間傳說。變文中的話本,實際上就是唐代的通俗小說,存數雖然不多,但對中國小說的發展影響很大。有的變文作品如《廬山遠公話》,就直接標名為話本。
宋元話本不同於唐代通俗小說之處,是它與市民生活有密切關係。宋元時期,城市有較大發展,市民階層對娛樂的需要,促使說話藝術興起。北宋的汴京(今開封市)已有相當規模的說話場所,說話藝人各有自己專長的題材;南宋時的臨安(今杭州市),說話藝術更加繁榮,說話藝人不但有細緻的分工,而且還組織了“書會”。
宋元話本的名目很多,主要分為小說話本和講史話本兩大類:(一)“小說”專指短篇的話本,題材包括胭粉、靈怪、傳奇、公案等,現存四、五十篇,著名的有《碾玉觀音》和《錯斬崔寧》等;(二)“講史”是演義歷史的小說,篇幅比小說話本長,是中國長篇小說的開端,現存有《大宋宣和遺事》和“全相平話五種”,包括《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併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及《三國志平話》。有詩的稱為“詩話”,有詞的稱為“詞話”;有評有話的稱為“評話”或“平話”。此外,還有“說經”(演述佛書)和“渾話”(滑稽詼諧的說話門類)。《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雖然亦在“講史”之列,歸為“說經”一類是較為合適的。
■ 講史話本和說經話本
《大宋宣和遺事》,一作《宣和遺事》,宋、元間講史話本,撰人不詳。分為元、亨、利、貞四集或前後兩集,敍述北宋衰亡至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的經過。書中文言部分多取材舊籍,而以口語記載民間故事。先寫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荒淫失政,繼敍徽、欽二宗被擄後的遭遇,亦有描述金人入侵、人民受難,及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聚義始末。當中部分情節如楊志賣刀、晁蓋劫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書等,為後來的《水滸傳》所採取。
現存的講史話本都比較簡單粗糙,應當是說話藝人的提綱或簡單記錄,由於講史受到歡迎,便將內容整理刻印出來。講史話本不拘泥於史實,納入大量民間傳說,當中既有進步思想,也有宿命論、因果迷信等觀念。總括而言,宋元話本為明代長篇小說的繁榮預備了條件。
說經話本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一作《大唐三藏取經記》)最著名,作者不詳。世或以為宋刊,亦有學者認為是元話本。分上中下三卷,十七章,但缺首章,敍述唐僧玄奘和猴行者西天取經的故事。書中的猴行者,是一白衣秀才,神通廣大,智勇雙全。故事富有浪漫幻想色彩,已略具後代《西遊記》小說的雛形。
■ 小說話本的內容
小說話本大部分描寫城市中的各個階層,特別是一般民眾的生活,其中寫得最好的,是婚姻愛情和訟獄公案兩類。唐代傳奇寫貴族與妓女的愛情,大多本於士大夫的立場,對青年男女的悲歡離合作出描繪;宋元話本卻多寫下層人民的戀愛,從市井細民的眼光來觀察和敍述,所以話本中的愛情悲劇,不完全是男方在社會壓力下背信棄義,而每每是受到統治力量的直接干預。這方面的典型作品當推《碾玉觀音》,寫裱糊匠女兒璩秀秀與碾玉匠崔寧相愛的故事,表達了對愛情和自由的追求,揭露了權勢者的殘暴罪行。此外如《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張舜美燈宵得麗女》、《金明池吳清逢愛愛》等,描述愛情婚姻各有特色。也有把愛情故事與社會動亂聯繫起來的,例如《古今小說》中有《楊思溫燕人逢故人》,反映了婦女在戰亂中的悲慘遭遇,同時歌頌了民族氣節;故事後半部對韓思厚的譴責,用意在於批評南宋統治者不顧北方人民,只求苟且偷安的行徑,表達了當時人民的一些看法。
至於訟獄公案類的小說,則較為突出地反映了吏治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例如《錯斬崔寧》寫崔寧和陳二姐的冤獄,揭露官府麻木昏憒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故事內容是這樣的:劉貴得丈人十五貫錢,回家後向妾陳二姐開玩笑,稱錢為賣陳所得。陳二姐感害怕,連夜逃返娘家,途中遇到身懷十五貫錢的崔寧,二人同行。不料當夜劉貴被靜山大王殺死,官府捉拿陳、崔二人,以為人贓並獲,屈打成招,判定為兇手,將二人枉殺。劉貴之妻因丈夫已死,亦回娘家,途中被靜山大王擄去為妻,後來偶然聽到靜山大王說殺死劉貴一事,前往官府告發,陳、崔二人的冤案至此才得以昭雪。描寫生動,語言通俗,諷刺官府辦事苟且糊塗,揭示社會不平現象。明末馮夢龍將其輯入《醒世恆言》,作《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清人據此改編成傳奇《十五貫》,又名《雙熊記》。至於《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簡帖和尚》,則描述一個並不機靈的和尚把皇甫殿直的家庭拆散了,皇甫妻的冤枉,一則由於夫權不允許妻子分辯,二則由於官府無心查明真相,故事暴露了夫權的愚蠢和吏治的昏暗,控訴婦女由於地位低下,即使受了冤屈,也得不到保障。兩個不同的故事,寫出相若的境況。
■ 小說話本的影響
宋元話本在中國白話小說史上開創了一個嶄新階段,對後世的小說和戲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清時期的白話小說,從體制上看,雖然較多地承襲了宋元講史、說經話本的傳統,在鮮明的人物形象、真實的細節描寫、巧妙的情節結構、簡明的語言風格和多樣化的題材等方面,卻更多地受益於小說話本。明清的短篇小說,且直接從小說話本發展而來。明代文人由加工話本逐漸發展為模擬話本進行創作,這類作品是專供人閱讀的,有別於宋元話本,所以魯迅稱之為“擬話本”。
話本、擬話本的結構形式,大致上是相同的,開頭一般以詩詞引入,稱為“入話”;接着敍述一個與正文主旨相同或相反的簡短故事,稱為“頭回”,然後入正文。正文叫做“正話”,主要用散文敍述,中間穿插一些詩詞韻語,末了用詩句結束。
宋元小說話本又為同時代和後世的戲曲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題材,例如清初戲曲家朱素臣採用《錯斬崔寧》的情節,寫成《十五貫》傳奇,歷來盛演不衰,深受觀眾歡迎。從唐代傳奇到宋元話本,與後世戲曲的關係是頗為密切的。
■ 宋元筆記小說演變
以“筆記”命名作品,始於北宋詩人宋祁(998-1061年)。筆記小說也常以“筆記”為名,例如舊題蘇軾(1037-1101年)的《仇池筆記》等;此外,也有“筆談”、“隨筆”、“筆叢”之類的名目。總之,筆記小說類的主要特點,就是內容駁雜和短小精悍。(18)北宋採取重文輕武政策,助長了文人好議論之風,但氣度不及唐人恢宏,且多愴涼之感。士人在尊儒的同時,兼崇釋道,使得志怪小說有增無減,並有巨著《夷堅志》的出現。當時崇尚紀實的小說觀,則對作家發揮其創造力有所妨礙。
史學家、文學家洪邁(1123-1202年)的《夷堅志》,四百二十卷,內容駁雜,以神怪荒誕之談居多。然而思想豐富,藝術成就也達於高峰,在志怪小說創作史上,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續書及仿作迭出,不少白話小說、話本和擬話本小說,都從其中取材或汲取藝術養分。
元代不重文治,殺戮和抑制漢人甚烈,士人地位低微,在很大程度上阻扼了元代文學的發展,筆記小說創作處於消沉狀態,僅有一些雜抄稗販、瑣聞筆記的文言小說而已。這情況要到明代才有所改善,但又遭到當政者的壓抑,潮流時起時伏,以至清代。無論如何,元末明初的社會巨變,筆記小說是留下了時代痕跡的,仍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
(1)周佳榮編著《中國歷代史學名著》(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4年),頁3-5。
(2)同上註,頁15-32。
(3)石麟著《中國古代小說文本史》,頁11及15。
(4)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插圖本)》,頁32。
(5)周中明、吳家榮著《小說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頁28-35。
(6)《搜神記》原有三十卷,傳到宋代已經散佚。今存二十卷本,可能是明代胡元瑞等人重輯。汪紹楹的校注本《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是較好的版本。干寶字令升,初為著作郎,其後任為史官,著西晉史《晉紀》。他搜集神祇靈異、人物變化之事而成《搜神記》,時人譽為“鬼之董狐”。董狐是戰國時晉國史官,被孔子譽為良史。
(7)《世說新語》現存最早的是宋刊本,通行的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今人的整理本,有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及徐震堮撰《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8)世傳管寧曾與華歆同席讀書,有貴顯者過其門,管寧讀如故,華歆出看,管寧遂割席,與華歆分坐。後管寧避亂,居遼東三十餘年,因山為廬,講詩書,明禮讓,非學者不見,清高恬泊,無仕宦意。華歆於東漢末年歷任豫章太守、尚書令、御史大夫、司徒、相國等職,魏黃初元年(220年)改為司徒,魏明帝時進封博平侯,轉遷太尉。
(9)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頁54。
(10)《聶隱娘》寫魏博節度使手下大將聶鋒之女聶隱娘,幼年被一老尼收為徒,學成劍術,能白日刺人於市中,人莫能見,學成後嫁給一個會磨鏡的少年。魏博主帥與陳許節度使不協,派聶隱娘去暗殺他,劉昌裔以禮待聶隱娘夫婦,二人感其情,反而保護了劉昌裔。事後聶隱娘與夫入山歸隱。
(11)劉德聯〈傳奇的含義〉,王建輝、易學金主編《中國文化知識精華》最新修訂本(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854。
(12)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插圖本)》,頁58。
(13)李靖精於兵法,唐高祖李淵(566-635年)時任行軍總管,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時,歷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
(14)《太平廣記》為小說總集,共五百卷,另目錄十卷,博採《道藏》、《釋藏》及漢代至宋初的筆記、小說、稗史等,分成九十二大類。
(15)《唐宋傳奇集》八卷,選錄唐、宋兩代單篇傳奇小說共四十五篇,並加考訂和校勘,一改明清時期匯編古代小說“妄制篇目,改題撰人”的弊病。書末附《稗邊小綴》一卷,集錄有關資料。
(16)孫順霖、陳協琹編著《中國筆記小說縱覽》(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03-104。
(17)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插圖本)》,頁95。
(18)《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筆記小說〉條,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