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健康概论
知识窗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
——(美)爱默生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和社会。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有病就不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需要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的状态。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和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甚至对社会都有影响,更深层次的健康观还应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环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说,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相当广泛的。
体育活动恰恰是获得健康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正如一些名人所言,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体育活动是获得健康的有力保障和有效途径。
一、健康的定义
(一)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有人对这几方面的健康做了如下解释:
躯体健康。一般指人体生理的健康,既没有身体残疾,也没有生理疾病。
心理健康。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
第一,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有良好的自我状态,表现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有较好的自控力,能保持心理平衡,有自尊、自爱、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
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第三,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追求,能切合实际地、不断地进取。
社会适应良好: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最主要的是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的能力,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的幸福做出贡献。
(二)我国学者提出的健康定义
我国一些学者提出的健康定义:“在时间、空间、身体、精神、行为方面都尽可能达到良好状态。”
时间概念:指个人或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健康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不能把健康看作是静止不变的东西,应将其理解为不断变化着的概念。我国学者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对个人或社会来说,过去是否有过或将来是否有“身体、精神、社会都处于完好的”短暂状态是值得怀疑的。那恰恰不是也不可能是生活方式。新的健康概念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即健康概念的相对性。
空间概念: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有着各不相同的健康概念和健康标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一个可供人们遵循的健康概念。应分地区、国家的不同,尽可能达到各自的良好状态。人们对保健的需要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不同。作为健康教育者,应根据空间来制定保健行为。
健康不是由主观或客观的东西来决定。有些结核病人,没有自觉症状,而胸部X线片发现有结核病变;一些精神病患者,本人没有意识到患病,而是周围人发现他有病;有许多就诊患者认为自己不健康,而多方面检查并未发现异常。对这些目前没有一个标准来区分。我们不妨从身体、精神、行为等角度,把主观表现、客观征象结合起来去探求健康概念。身体、精神概念较易理解。行为,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所采取的动态和动机。行为表现为社会性,每个人的行为必然受到他人的影响。
健康作为个体概念,就要求我们在考虑健康时必须与群体的健康进行区分。群体的健康是采用统计学上的平均值,即在一定范围内某一个时期的健康水平应为正常值,偏离了这个正常值的范围就属于不正常。但是,偏离了正常值对于个人来说就不一定不健康,作为个人会因体质、体能不同而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因此健康的标准是一个人特有的。个体健康是现实的,群体健康是理想的。此外,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和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从国际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享受最高标准的健康被认为是一种基本人权。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健康是对人类的义务,人人都享有健康平等的权利。
(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十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然而,健康标准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则有不同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期是:44岁以前的人被列为青年;45~59岁的人被列为中年;60~74岁的人为较老年(渐近老年);75~89岁的人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者。
二、健康程度
(一)健康程度的分类
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各种健康程度的分类,见表3-1:
表3-1 几种健康程度的分类
从理论上讲,尽管分类中有第一度特别健康者和第二度普通健康者,但实际上在体育运动中二者不易明确区分。在日常生活中健康者、病者及虚弱者彼此之间是有区别的,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疗法健康程度可以提高和恢复。
(二)健康水平的评价标准
(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群体健康水平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四项指标: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等综合情况。
(2)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个人各主要系统和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等。
三、压力与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善,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国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不同感受。这里介绍一下当前我国大众压力与健康的一些在年龄方面的特征。
(一)20岁左右:学习的压力
在中国卫生部的一项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32%的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对中国16所大学的相关抽样调查结果也表明,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200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因多种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学生占到休学、退学学生的50%左右。
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关怀”下,在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下,为了考上大学,不分白天和黑夜,埋没在无边无际的题海里。学习已不是一种快乐,学习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已经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调查显示,69.5%的青少年觉得学习的压力很大。
(二)30岁左右:婚姻、工作的压力
由于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求职难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即使有了工作,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又时时面临“末位淘汰”“下岗”的威胁。所以现代人,尤其是刚步入社会的人工作压力也越来越重。
此外,这一时期也是年轻人寻找配偶步入围城的时期,双方生活方式、习惯爱好都处于磨合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婚姻生活的压力也相对较大。
(三)50岁上下:工作、生活的压力
人到中年,除了工作的重任外,还有沉重的家庭负担都可能引起中年人的心理紧张,造成心理负担,需要积极应付和适应。尤其是50岁以后,很多人又要面对“退休”等带来的角色转换的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得不面对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扶老携幼等难题。生活的快节奏、多变性,给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情感受挫机会增加。由于种种利益的冲突,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情感交流日益减少,即使人们遭遇了困难和挫折,也找不到地方宣泄。这些因素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缠绕着我们,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出现身体不适、情绪不佳、心理不安的现象。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对于健康的理解,过去往往偏重于人们处于生理上的正常状态,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因素致病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综合模式以来,现在对健康的要求,应指身体健康、生理和心理活动正常、精力旺盛、对自然环境及周围的社会环境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状态。至于疾病作为健康的对立面,应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状的病理过程。但是人体由健康到产生疾病,经常会出现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状态(除非是偶然或突发的外伤事件)。此时,人体处于既不属于健康,又难发现疾病的临界状态,有人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为“第三状态”。上述所说的一些症状就属于亚健康范畴。
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可能存有各种不适的自我感觉,但各种医学检查和化验结果常为阴性,因而极易被自己忽视。如果此时得不到及时纠正,使症状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发生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微循环发生障碍,内分泌出现失调等,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呢?常见的自我感觉有突发性精力不足、疲劳困乏、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神恍惚、胸闷、心悸、失眠、各处疼痛等;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烦躁、自汗、潮热、惊恐不安、头晕目眩、月经不调、性机能减退,等等。此外,从疾病恢复期到完全健康状态,也会存在各种程度不同的不适感觉等,也应列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如调养不当,会出现向疾病逆转的不良后果,导致疾病复发或慢性迁延。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就应及时纠正,使之向健康状态发展。其对策就在于设法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状况,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此时,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参加适当的身体锻炼,请医生指导保健活动,必要时对症下药,接受医疗检查和随访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