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伟大企业的协同哲学](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21/27741221/b_27741221.jpg)
当赫尔曼·哈肯遇上管理学
协同学理论对于研究商业组织的演化发展同样具有普适性意义。在对物理学序参量研究的基础上,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系统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现象普遍存在于宇宙一切领域中,没有协同,人类就不能生存,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在一个系统内,若各个子系统(要素)不能很好地协同,甚至互相拆台,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因无法发挥整体性功能而终将瓦解。相反,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有效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有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
◣ 协同学的起源
“生物的美不在于它所含的原子,而在于这些原子被组合在一起的方式。”
——卡尔·萨根,美国著名科学家
协同学研究协同系统在序参量的驱动下与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演化规律。协同作用能产生“1+1>2”效果的作用,它研究的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的机理和规律。简单地说,协同效应整体的作用效果大于个体的单独作用之和。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个部分单独应用时所产生的作用的总和。
达尔文主义认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赫尔曼·哈肯将协同学从生物世界推广到非生物世界,提出了广义达尔文主义。赫尔曼·哈肯认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适者生存”这一理论并不完美:一方面,生活在各自“生态小环境”中的物种并不需要展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不同生物种也存在相互协作、共生的现象。例如,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尾毛分泌的含有糖分的汁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把吃蚜虫的瓢虫驱赶开甚至杀死,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蚂蚁和蚜虫之间就是共生关系。
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部分”的性质通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组织”,它们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也就是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就像石墨与钻石,同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因碳元素的组织方式不同,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人类所处的世界,更像网络的环状结构,而不是简单线性的因果结构。原因本身是结果,结果也可能是原因。任何一个因素,在系统中都可能和其他因素产生互动关系。
赫尔曼·哈肯在《协同学导论》中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现象亦如此,例如,企业组织中不同部门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关系,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协同系统,协同是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使公司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
协同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或社会系统中,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在任何复杂系统中,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在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协同效应也说明了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观点。
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戈金提出自组织的概念,即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自组织原理解释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例如,蚂蚁是世界上智商最低的动物之一,每只蚂蚁的行为非常简单,然而整个蚁群的结构异常复杂。一群低智商的蚂蚁通过协同,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自组织的魅力所在。
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将协同学理论与企业管理结合,他认为协同就是企业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拓展新的事业。协同战略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连接起来,即企业通过寻求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公司能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协同战略就是企业如何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地拓展新的事业,达到企业整体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总和的企业战略。
◣ 协同学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
协同学理论认为,虽然不同的系统千差万别,但在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存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作的关系,组织管理也同样如此。在组织系统中,不同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在一定环境下也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当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彼此协作得当时,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会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例如,如果一个组织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压制、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使整个系统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另外,在企业管理中,虽然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找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序参量概念对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在于,序参量解释了系统如何在临界点上发生相变,以及序参量如何主导系统产生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序参量的特征决定了它是管理系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组织只要在管理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管理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显组织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管理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在竞争愈加激烈背景下,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不仅需要内部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还需要及时洞察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善于协调外部的力量和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系统内外部要素的协同作用,是组织内部要素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相互协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