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采桑的插曲
桑树全身是宝,收拾无弃物。
桑树的叶子叫桑叶,这无须说。桑叶是蚕的“粮食”。春夏之季,桑叶用作养蚕饲料,也是常识。这正如诗人所说的: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那采桑大概算得上是最美的劳动场景了吧。
“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这哪里是劳作,谁敢说这场景不是在田野这个天地大舞台上,上演的一场极美妙愉悦的原生态的生活剧。
也难怪《诗经·豳风·七月》里有那么美妙的诗句,述说的正是妇女们的采桑劳动。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天来了,太阳晒的暖洋洋的,黄莺儿(仓庚又名黄莺或黄鹂)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身影摇晃,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
当然,后面还有转折的情景——
“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因为春天白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受凌辱。
还真有一个对妇女蛮横的小插曲就发生在采桑叶的时候,让我们用电影的镜头来回放一下:
江南吴县乡间,桑林中有一位甜美的少妇在采桑叶。
只有独自一人,为了排遣劳动的郁闷,她也许会哼上几句小曲:
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蚕做茧儿把自己缠……
啊呸,电影此处出现穿帮!少妇心中有事哼上几句小曲有可能是真的,但这是在清朝时候,还没有刘巧儿什么事呢。
桑林边的乡间小路上,走来一顶双抬小轿,上面坐着一位穿长袍的先生,他闲看着乡间的美景,目光也扫过了采桑的少妇。
略有思索,轿上的先生吩咐轿夫,停下轿子,轻声指着其中的一位轿夫让他去做一件什么事儿。
虎背熊腰的年轻轿夫进入了桑田,静悄悄地从背后接近了采桑少妇。
突然间,轿夫一下子上去搂抱住了少妇。少妇不明就里,惊吓之余,气愤异常,转身挣脱并张口大骂。
这里,周围的村民围了上来,不远处少妇的丈夫也赶来了。
正在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位先生从稳坐的轿子上迈步上前,过来劝解。
“是叶先生啊!”乡民们识得这位先生,“您快过来给评评理吧。”
原来这位先生不是别人,他是江南闻名遐迩的名医叶天士。
叶天士对少妇的丈夫和众人们说,我看这位妇人的气色,已经生了痘疹,发在皮膜之间,但郁闭在内难以透发,危在旦夕。所以我设法让轿夫激怒她,发泄其郁火。经过这么一激,这位妇人的痘疹今天晚上就会透发出来,才可无忧。各位如若不信,明天就拿叶某问罪好了。
众人虽是将信将疑地离开,但对结果却充满了期待。
果然,少妇回家,晚上出汗后,发出了一身的痘疹,很快就康复了。
叶天士的名声之大,老百姓可是称赞他是“天医星”的。上面的故事流传很广,讲得人很多。问:少女采鲜桑叶是在春夏之时,还是在秋冬之季?还用问吗,发痘之时,当然是春夏之季了。还好,电影没有穿帮成少妇冬至采桑叶。
冬至采桑叶?对!其实,采桑叶除了春夏采来可饲蚕,更有十分重要的“冬至采桑”。
确实,到了冬季采经霜冻后的桑叶供药用,这不见得是人人尽知的常识了。桑叶入药往往被称为“冬桑叶”或“霜桑叶”。
四川新都人说,“冬至采桑”,可是我们这儿流传很久的一种民间风俗。其究竟始于何时,似乎无人考证或者无证可考。但这一民俗能够成为人们的常习和乐趣,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自然,这时采的“桑”是桑叶的简称,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它肯定不再用于饲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