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会动态观察病理形态变化是解决难题的好方法
美国医学研究所在10多年前对于医疗错误的统计分析提交了一个报告,题目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建设一个更安全的医疗体系(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说明了建立可靠、安全的医疗体系的必要性。
1.病理诊断是解决难题的传统方法
病理诊断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它是定性诊断(CT、B超、MRI、核素等影像学方法都只是定位诊断),主要是把握两个关口:一是肿瘤性与非肿瘤性,二是良性与恶性。只有在此两性上发生误判才是失误。至于肿瘤中某一具体类型上的分歧则不属于失误的范畴。
从横向关系上,无非又是两点关键:一是诊断不足,二是诊断过度。所谓诊断不足是指把恶性当作良性,所谓诊断过度则把良性当作恶性。在日常工作中要想减少失误,病理医生应采取的原则是:
(1)第一次发某种诊断报告一定要找发过此种诊断报告的医生参谋一下。
对于从未发过的某种诊断报告,即使对照书本或者图片认为很像,但实际上往往会错。应请教有过此种诊断经验的医生阅片、讨论一下,不然是会出笑话的。
(2)大量阅片。
笔者的体会是认真经手和阅读一万例以上,才能发初步的病理报告。经手三万例以上,才能复查下级医生的报告。经手五万例以上,才能解决疑难诊断。因此在通过看书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病理医生还需要实践积累。
(3)建立随诊记录是最有效的确诊手段。
笔者分析过日常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后发现,常规活检中疑难病例约占5%~10%,通过组化、免疫组化、电镜等手段,可使疑难病例中50%~70%得到明确,剩下的一些例子则无能为力了,最后只能请科主任签发,而这种签发是带有推测性并在权威声音下诊断的,并不是证据充分的。此时如果将此种病例记下来,随诊下去,则大多数都可获得最后诊断。这一方法可称为病理医生的“杀手锏”“看家本领”,其法甚灵,其妙无穷。
(4)留意“三才”的训练。
病理医生的成长,应该“学、才、识”兼备,即:收集、表达和分析三方面的能力。另外注重文学才能、逻辑分析推理能力、科学训练缜密的思维,以达到:客观的事实叙说、科学的严密分析、文学的生动激情。
2.动态地观察病理形态变化是解决难题的出路之一
病理学在现代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从16世纪出现为弄清疾病而进行尸体解剖的记载,到18世纪病理解剖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专著出版,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到来,奠定了疾病的细胞病理基础。近200年来,病理诊断学的医生一代代传承着专业知识、孜孜不倦地不断探索历程。到如今你会发现,年轻一代的病理医生并没有能够明显超越老一辈的病理医生,他们每天所遇到的病理难题不但没有减少,似乎还在增加。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传统的解决病理诊断难题的做法一代代继承和坚持下来却收效有限,是否还有更多的解决难题的路子可行呢?实践证明,动态理解病理变化并认识这种动态的形态规律,对于识别千变万化的病理形态变化是十分有用的。